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实施跨专业教育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手段,针对目前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所存在的问题,提出计算机应用技术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实施方案,通过设立联合培养项目、构建跨专业课程体系、建立跨专业的运行保障机制、组建跨专业教学团队和建立跨专业学生成长性评价模型等措施,提升学生的艺术设计素养和职业综合能力。
  [关    键   词]  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4-0001-03
   随着高职教育进入内涵发展阶段,如何更好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已成为高职教育的核心问题。伴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愈发强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目前高职院校学生适应社会和创业创新能力不强,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紧缺,高职院院校应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促进跨专业的交叉和整合,重点扩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规模,培育跨专业的教学团队。从宏观上来说,此发展思路有助于完善高职人才培养体系,也是高职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复合型人才和综合性服务的积极回应。但中国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尚存在“专业内敛闭合、资源共享不足、跨专业团队合作薄弱”等问题,面对这种“封闭、孤立、线性培养人才”的现象,需要打破专业间的固化边界,促进专业间的相互渗透与交叉。衢州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定位,积极开展计算机应用技术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借助计算机专业与艺术设计专业的融合互补,发挥专业合作优势,在教学改革方面取得了较丰厚的成果。
   一、高职跨专业教育的内涵与需求
   张晓拔从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实践论以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和系统整体论的角度论述了专业交叉与融合的哲学基础,提出了客观世界的多样性、完整性和系统性是专业分化与交叉、融合的本体论基础;具体认识的有限性与人类认识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是专业分化与交叉、融合的认识论基础;改造客观世界的需要,是现代专业分化与交叉、融合的实践基础;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看,马克思主义对人全面发展的要求成为高职院校专业交叉、融合的理论基础;从系统整体论的角度看,客观世界的系统性、整体性是高职院校专业交叉、融合的客观依据。[1]尽管五种哲学观出发点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尽相同,但五者在倡导专业的交叉与融合这一点上是高度一致的。
   (一)跨专业教育的内涵
   跨专业教育模式是消除专业与专业之间固化边界、实现专业间教育資源共享、教学及管理协同创新的模式,其本质是多专业的交叉、渗透与融合,包含专业并行、专业融合、第二专业、跨学院教育等形式。[2]专业融合模式是一种最理想的状态,它将所涉专业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有机融合在一起,选择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主干课程形成一套复合的培养方案,两个专业充分融合,安排同步进行,结合度最好。[3]跨专业教育可以通过对专业关联度高而又相互分离的专业进行集聚,让有限的教育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推进形成具有优势特色的专业,催生新的专业生长点和专业发展方向,让专业文化积累积淀,提升专业的服务能力,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4]跨专业教育的宗旨是开阔学生的专业视野,拓宽学生的专业口径,丰富学生的专业学习背景,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能力。[3]
   (二)计算机应用技术跨专业教育的需求
   1.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我国的经济结构在发展中不断转变,经济结构中的产业结构也不断调整和转型升级,产业之间的联系和产业内部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产业结构的日趋紧密使专业之间的分隔也更加模糊和淡化。[5]随着两化深度融合的推进和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长期以来,高职计算机教育的职能是培养信息技术领域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新技术迅猛发展,应用领域的拓广使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多专业交叉融合、综合化的趋势日趋明显。高职计算机教育应致力于培养“一专多能”、紧密结合地区经济发展方向的复合型人才。
   2.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浙江是电子商务大省,以“轻、小”的民营企业为主。通过对环杭州湾产业带、温台沿海产业带的电子商务公司和信息技术服务类公司的广泛调研发现,市场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主要以规模不大的私营、民营企业为主。[6]此类企业有一个共通之处是产品的策划和创意往往掌握在几个人或者一个团队手里,在创意转变成作品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制作开发人员,目前就业市场紧缺的人才类型主要是兼通创意和计算机技术的复合技能型人才,而这正是高职计算机专业需要培养的人才。
   3.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从近几年市场调研、毕业生跟踪调查和麦可思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报告分析,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由于缺乏专门的艺术设计培养和实践,在色彩运用、图形构成等方面普遍存在能力不足问题,直接影响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艺术设计素养的欠缺已成为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岗位升迁中的瓶颈。因此迫切需要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中渗透艺术设计素养的培养,这不是简单开设几门艺术设计类课程就能解决的,需要从教学管理理念、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团队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多管齐下,将两个专业核心课程进行有机融合,形成一套跨专业培养计算机应用技术复合型人才的方案。    二、实施跨专业人才培养的制约因素
   (一)管理制度缺乏弹性
   目前在高职院校开展跨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尚存在一些阻碍。在学制不能改变的情况下,学生要在三年内完成两个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非常困难;由于教学条件和学校管理制度的限制,学生缺乏自主选课尤其是选修艺术设计专业核心课程的条件。虽然目前高职院校办学自主权逐渐增大,可以实行弹性学分制、大类招生、调整专业目录等,但高职教育仍在计划性和统一性的约束下,单一专业培养人才的观念始终在人们的头脑中占重要地位,专业之间仍然以封闭办学为主,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必须首先打破单一专业培养人才的桎梏,需要更为灵活自主、自由的学习环境和管理制度,这就需要在学校层面制订相应的跨专业的人才培养专门的管理制度。
   (二)专业教学资源共享不足
   我国高职院校以专业为基础划分和设置二级学院和系的构建方式,使各专业办学资源分割,实训基地、教学资源和师资资源相对独立,形成专业之间的壁垒,虽然这样更有利于学校的管理,教学资源的聚合更加紧密,但同时也自然隔断了各专业之间的交流渠道,降低了专业间合作的可能,无法达到交汇与融合。课程内容按不同的专业进行设置,使专业课程体系保持相对独立,对产业转型升级后细分出来的复合型岗位,单独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自然不能满足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求,需要将多个专业知识进行有机融合,建立教学资源的共享机制。
   (三)教学团队缺乏跨专业的人才
   要实现跨专业教学,首先要有一支跨专业的教学团队。高职的教师队伍是由学科体系培养出来的,教师的知识结构比较单一,掌握知识的程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虽然高职教育强调“双师双能”型教学团队的培养,但一般教师最熟悉的依然是本学科研究的领域知识,对其他学科和专业知识的了解程度不是很理想。既精熟计算机核心技术又懂艺术设计的人才非常稀缺。这种现状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一些综合性的问题不能进行全方位的解读、分析和处理,也不能从多领域知识融合的角度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计算机专业教师按照艺术创作的思路去讲解图像制作类的课程,这显然是不合适的,这些都会对跨专业的人才培养产生阻碍,需要我们组建一支由两个专业教师组成的跨专业教学团队。
   三、计算机应用技术跨专业人才培养的路径与实践
   2011年,衢州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以跨专业联合培养项目为平台,以校企深度合作为依托,以工作室教学为载体,开展了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历经7年建设与实践,专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研究成果获得2016年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成果一等奖,入选了2017年全国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优秀案例。以下结合该项目的实践情况阐述计算机应用技术跨专业人才培养的路径与举措。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为进一步完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的岗位能力要求,我们提出了跨专业联合培养“1234”人才培养模式。“1”是指一套跨专业特长生培养体系,第二学期从相关专业遴选有专业特长的学生组成团队,利用第二课堂,在校企“雙导师”指导下共同学习和外接企业项目开发;“2”是指两个主要岗位,图像处理和网站开发岗位;“3”是指跨专业三个方面的融合,课程体系融合、运行机制融合、教学团队融合;“4”是指四个跨专业联合培养项目,核心课程联合授课项目、拓展课程混合组班授课项目、毕业设计联合指导项目、特长生联合培养项目。
   其中课程体系的融合、联合培养运行机制的建立、教学质量过程的监控与评价是这一模式的主要内容。我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在设计理念培养、工作室教学等方面有较大优势,因此可以取长补短,通过开设一系列计算机与艺术设计相结合的课程和设立联合培养项目的形式,共享两个专业的优质教学资源。
   (二)构建以跨专业为特色的课程体系
   项目组与毕业生就业对口企业合作,通过市场调研对图像处理和网站开发等岗位关键能力进行分析,梳理细化岗位艺术设计基础知识和能力要求。2012年开始修订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依据计算机专业核心技能要求不降低、综合能力须扎实的原则,将计算机专业课程与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有机融合,对课程体系作了如下调整:(1)将图像处理岗位核心课程分为软件基础操作和项目实训。软件基础操作由计算机专业教师授课,项目实训由艺术设计专业教师授课,并进入相应的艺术工作室完成教学。在课程内容上重新组合和优化,将艺术设计知识点融入计算机教学项目中,让学生时时感受到艺术设计与自己所学专业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对艺术设计能力培养的认识和兴趣;(2)将专业拓展课程与艺术设计拓展课程融合,采取两专业混合组班授课,以学分置换的形式在艺术设计工作室完成教学;(3)用计算机与艺术设计相结合的课程替换原有部分选修课,增加电脑美术基础、计算机图形创意基础等课程。同时组建跨专业教学团队,制订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匹配的课程标准,开发以跨专业培养为特色的相关教材。
   (三)建立跨专业联合培养的运行保障机制
   聘请政府、行业、企业的相关专家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多次对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进行论证。学校成立了由分管教学副校长任组长的联合培养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领导小组,负责跨专业联合培养的运行协调、制度修订和质量监控。制订了《跨专业联合培养实施方案》等相关管理制度;建立了校、二级学院和教研室三级督导机制,完成联合培养日常教学督导工作;聘请企业、行业专家成立课程考评小组,实现第三方评价。
   紧紧依托驻校企业衢州乾坤图像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和浙江灵动广告有限公司,主动从企业获取技术、兼职教师、实习实训设施和项目案例等教学资源,以校企深度融合的工作室教学为载体,将企业真实场景和项目直接引入课堂,提高教学团队课程开发能力和企业项目转化为教学案例的能力,保证企业需求融入联合培养项目各教学环节。    (四)组建跨专业教学团队
   要实现跨专业教学,组建多个专业领域的教师形成合作型教学团队是改革的关键。由于两个专业差异较大,教师知识结构单一,以一个专业的教师为主,进行跨专业的教学是不现实的,需形成由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师、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和校外企业导师组成的教学团队。但由于校内各二级学院管理相对独立,课时津贴、工作量计算方法都有差异,因此学校制订了相应的跨专业教学管理办法,对课程的学分置换、教师工作量的管理进行细化。团队内部通过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相互听课、集体备课、联合申报项目和联合指导学生竞赛等形式,使合作双方相互受益,提高团队的粘合度。
   (五)建立跨专业联合培养学生成长性评价模型
   为保障改革的成效和建立联合培养项目持续改进的机制,针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艺术设计素养培养要素,提出跨专业联合培养学生成长性评价模型。
   评价模型从一开始就定义出可测量的艺术设计能力指标,设立相应监测点,如色彩布局能力、图形构成能力、艺术创造力等。在联合培养项目前期,对每位学生初测形成艺术设计个人能力雷达图;在项目中期,测试跟踪学生能力的变化情况;在项目后期,测试学生行为能力的改变,通过雷达图的对比分析,检测联合培养项目目标的达成度,进而提出调整反馈方案和相应的改进策略,形成培养项目持续改进的闭环,提高联合培养项目的教学质量。整个三级评价过程均引入第三方评价,关注学生的艺术设计能力成长性,侧重学生电子作品的成果展示,结合课程考核、学生竞赛和企业项目开发成果,综合检测学生在两个专业知识、思维和技能等方面的复合能力。
   四、结论
   跨专业教育是实现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计算机应用技術与艺术设计专业的联合培养可以拓宽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生的专业口径,提升学生的艺术设计素养,增强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和持续发展能力。跨专业培养有助于消除专业之间的固化边界,打破专业之间的封闭办学,实现专业间教育资源的共享,让有限的教育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推进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特色的形成,提升专业的服务能力,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拔.论高职院校专业交叉与融合的哲学基础[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24):29-30.
   [2]黄海珍.高职院校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平台建设[J].成人教育,2015(345):62-65.
   [3]雷家彬.协同创新视角下高校跨专业教育的模式与实践创新[J].高校教育管理,2014(5):83-86.
   [4]沈建根,石伟平.高职教育专业群建设:概念、内涵与机制[J].中国高教研究,2011(11):78-80.
   [5]孙建军.浙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背景下高职复合型人才培养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3(11):86-88.
   [6]周子立.杭州地区高职计算机相关专业复合型人才供需分析[J].计算机教育,2009(9):13-16.
   [7]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麦可思研究院.2016中国高等教育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19,21,24.
  ◎编辑 赵瑞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132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