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普通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研究综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人才培养不仅是我国普通高校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举措,也是高等院校对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价的基础材料。另外,还是反映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理念、体现办学定位、办学特色和文化底蕴的信息载体。通常高校专业人才培养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设置、教学计划、修业年限和授予学位等几个主要部分,其中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教学计划中是核心组成部分。
  [关    键   词]  普通高校;人才培养;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4-0276-02
   人才培养是专业发展的依据,一直以来,都是各高校及社会所关注和研究的重点与热点问题。科学合理地制定体育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思路并适时调整更新,是实现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它能确保体育人才培养质量、为学生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是目前普通高校教育所提倡内涵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实现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培养目标
   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是学校办学的主旨部分。近年来学者从教育学、哲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重研究视角,对体育专业本科培养目标的定位、培养规格的标准进行了较为全面、客观的研究,从而将体育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经济发展、教育改革等紧密联系在一起。
   沈强在《基于“目标管理理论”的高师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管理探析》一文中分析了高师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存在问题,并提出高师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管理体系的构建设想与管理策略。这为人才培养目标的构建与管理提供了理论基础,便于其他学者从事该方面的研究。田振军等人在《从体育社会化视角论我国21世纪高等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一文中从体育社会化和全民健身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当前我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单一、社会适应面不够宽等系列问题,并在文章中指出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举措和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应对策略。王健,罗永华等本着教育公平、教育民主的原则,围绕全纳教育理念,在其撰写的《基于全纳教育理论下体育教师巧养模式研究》一文中提出了特殊体育教
  育师资培养新的培养目标。这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当前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
   综上所述,国内不同学者对普通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有不同的看法,但归纳起来主要是以一专多能、专才、通才、应用型、复合型等方向作为出发点,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定位,这些一度成为他们争论的焦点。而本人认为目前普通高校对体育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建构应倾向于应用型和复合型两个方面。另外,个人建议普通高校在体育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及时关注社会发展,培养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做到与时俱进。
   二、培养规格
   人才培养规格是指普通高校的受教育者应达到的综合素质与所要求的具体标准,它是学校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重要依据,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才培养目标起到引领的作用。
   当前关于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论文并不多,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陈宁的《关于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与规格的思
  考》一文,在文章中他从人才培养类型、社会体育人才的需求、教育规律等方面对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含义、培养规格的要求做了较为全面的阐释,最主的是他提出了当前高校要重视基础教育、素质教育、能力培养和办学特色等几个方面,这也是当前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规格的指南。另外,宋惠娟、邰崇禧等人在其发表的《体育教育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规格的多视角分析》一文中从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培养模式三个维度之间的内在联系出发,对我国五套教学计划的培养规格做了对比分析,然后提出我国普通高校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应以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作为出发点进行思考。
   由此可见,以上学者从人才培养类型、社会对体育人才需求等方面作为切入点又结合具体专业,对普通高校人才培养规格做出了相应的研讨,指出普通高校人才培养规格是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进一步细化和举措。而本人同意以上学者的观点,认为人才培养规格是人才培养目标的细化。
   三、課程设置
   与体育专业化课程设置相关的研究较多,主要围绕课程体系、课程结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等研究主题。任海等在《高等体育院校的学科、专业和课程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中澄清“学科”“专业”和“课程”的概念,概括它们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参照国外优秀高等体育院校的经验,分析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的课程结构,认为国内外体育高校在相同专业人才的知识与能力结构的设计上有重大差异,国内课程设置问题具体表现为在课程结构的层次配置上不够合理,一般基础薄弱,专业基础不够宽泛,这为其他学者研究课程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金正荣在武汉体育学院学报年上发表的《武汉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研究》一文中指出课程综合化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趋势之一,也是课程体系结构化的重要内容。他在文章中阐明课程综合化可能是未来高校教育教学的趋势。另外,他还指出课程综合化可以丰富课程内容,呈现出知识多元化,使学生获取更多的信息。
   综上所述,以上学者从不同角度说明课程设置在体育院校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把他们对课程设置的总体要求归纳为拓宽基础,多元化全面育人。本人认为课程是学生在校学习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高校教育的核心,而课程设置是课程建构的核心,为专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为人才培养指明实施过程。    四、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根据国家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出的一系列指导性文件,是各类院校开展教学工作的指导性要领,指出不同课程类型的结构方式和要求,也对学校教学等作出全面的安排,是教师在校开展具体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参考依据,也是对我们自己工作的一次盘点。
   陈孝彬先生在其主编的《教育管理学修订版》一书中指出教学计划是学校教育课程的总体规划,它不仅是课程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而且是课程的重要内容。关于教学计划制订方面的研究,马继刚在《学分制指导性教学计划制定的原则》和关勤在《制定学分制指导性教学计划的思考》中都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二位学者分别结合国内高校的基本情况探讨了制订学分制教学计划时应遵循哪些原则,提出如何编制教学计划的方法等内容。
   有关教学计划实施和执行的措施探讨方面。石素萍认为,进行教学计划管理,既要抓好教学计划的制订工作,更要重视教学计划执行和实施过程的管理工作。另外,她还提出了实施管理教学计划一些重要措施,如保证教学计划的稳定性;建立严格的计划管理体制;加强教学计划文件的学习,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对教学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定期对教学计划进行总结;建立稳定的教学工作秩序;强化管理职能,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素质,以此确保教学计划进一步实施和执行等。
   综上所述,几位学者均阐明了教学计划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并给出了教学计划实施的策略,足以说明教学计划在整个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笔者同意以上学者观点,并且认为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计划制定过程中应严格遵从人才培养方案,做到高瞻远瞩。
   五、修业年限和授予学位
   修业年限和授予学位的相关文献资料具代表性的不多,百度搜索引擎中对修业年限的诠释为修业年限指学生需要在学校学习的期限。学历教育的修业年限由学校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专科教育的基本修业年限为二至三年,本科教育的基本修业年限为四至五年。非全日制高等学历教育的修业年限应当适当延长。以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为主的网络高等学历教育,其修业年限不得少于同层次全日制高等学历教育的基本修业年限,并应适当延长。
   学位是指授予个人的学历称号或学术性荣誉称号,表示其受教育的程度或在某一学科领域里已经达到的学历水平,或是表彰其在某一领域中所做出的杰出贡献(荣誉学位)。由具备授予资格的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机构或国家授权的其他学术机构、审定机构授予。学位称号终身享有,其起源于欧洲中世纪。专业技术人员拥有何种学位,表明他具有何种学力水平或专业知识学习资历,象征着一定的身份。
   而高校学生获得学位的基本条件主要依据对其思想政治面貌、修课情况、学业成绩以及论文和科研的考评结果、该生是否受到一定程度的处分,学生必须修够规定的学分。其学业成绩以学分积点为依据,学分积点不单纯是学习成绩,还包括综合考评和奖项加分。学士学位要求学业成绩优良。由此可知,普通高校本科学生修完学业,并完成学校指定的相应学科内容等可被授予相应学位,体院体育专业本科亦是如此。
   教育兴则社会兴,教育不仅承载着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的重任,更承载着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国家的重要使命。体育事业想要得到更好的发展,体育人才是首要的必备条件,而高校体育专业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体育人才。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体育人才有新的要求。因此,高校体育人才培养不仅迎来了新的机遇,而且又伴随着严峻的挑战。个人认为各高等体育院校的发展应本着厚基础、宽口径的要求,为社会逐年培养合格人才,在整个办学过程中不断开拓人才培养新思路,对现行的培养目标、专业结构、课程设置等不断进行改革和完善,以期更好地服务地方、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沈强.基于“目标管理理论”的高师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管理探析[J].体育与科学,2014,35(2).
   [2]田振军,李振斌.从体育社会化视角论我国21世纪高等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21(6).
   [3]王健,罗永华.基于全纳教育理论下体育教师巧养模式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巧,2014(5).
   [4]陳宁.关于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与规格的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6(4).
   [5]宋惠娟,邰崇禧.体育教育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巧养规格的多视角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
   [6]任海,李元伟,王凯珍,等.高等体育院校的学科、专业和课程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对我国高等体育院校课程合理性的探
  讨之一[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988(14).
   [7]金正荣.武汉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3).
   [8]陈孝彬.教育管理学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271.
   [9]马继刚,赵菊.学分制指导性教学计划制定的原则和方法[J].高等理科教育,2005(1).
   [10]关勤.制定学分制指导性教学计划的思考[J].航海教育研究,2006(1).
   [11]石素萍.谈教学计划的实施与管理[J].辽宁商务职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编辑 赵瑞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133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