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职德育与“工匠精神”的有机融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随着新课改在中职教学中的不断深入,德育越来越受到重视,教师也在采用各式各样的教学手段,增强德育质量,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精神品质和职业内涵。职业素养是中职教育的重要目标,将“工匠精神”与中职德育相融合,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而且还有助于德育目标的实现。中职教师应在德育内容和形式方面作出改革,采用最优化的新型教学手段,为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从而培养出一大批具有高素質的复合型人才。针对中职德育与“工匠精神”的融合展开研究。
  [关    键   词]  中职德育;“工匠精神”;有机融合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6-0056-02
   一、在中职德育中渗透“工匠精神”的切入点
   (一)在理想信念层面开展德育
   理想信念层面上的教育包括对学生职业理想的教育,主要内容是“立足岗位,奉献社会”,这也是“工匠精神”的精神内涵之一。具体来讲,是指对自己的职业有强大的敬畏之心,在工作岗位上恪尽职守,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的工作,并努力进取,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二)在中国精神层面开展德育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产品精雕细琢的境界,有一种坚守近乎完美的精神理念,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组成部分,是我国现如今弘扬的时代精神。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中职学生应在中国精神层面树立“工匠精神”,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中秉承中国精神,并不断为“工匠精神”赋予更多的时代意义。
   (三)在道德品行层面开展德育
   道德品行也是学生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在中职德育中渗透“工匠精神”,也可以从道德品行层面开展。教师可以通过开设道德专题教育,强化学生的道德价值观,从而使他们在工作中树立严谨的工作态度,不投机取巧,稳扎稳打地做好每一个产品,增强学生的职业道德。
   (四)在职业生涯层面开展德育
   职业生涯层面的教育主要是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职业精神包括职业理想和职业作风,要求学生在工作中具备勤奋、敬业、创新的精神品质。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在中职德育中以职业生涯作为切入点,有助于培养学生一丝不苟、追求完美与极致的职业态度。
   二、“工匠精神”在中职德育中渗透的意义
   (一)有助于实现中职德育教学目标
   2014年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指出:德育主要内容是培养新一代合格的公民,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还要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敬业奉献精神、社会责任感、诚实守信的优良品格。这不仅是德育的重要目标,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有助于实现“中国梦”。“工匠精神”与中职德育目标不谋而合,“工匠精神”中的爱岗敬业、创新精神等都是一名技术人才应该具备的重要品质。在就业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中职学校应在教学中贯彻“工匠精神”,有效推动德育目标的实现。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
   中职教育的重要目标是促进学生就业,中职学校通过了解市场行情和企业人才需求,开展专业知识与相关技术的教育工作,使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知识、技能与精神品质。“工匠精神”就是这种精神品质的主要内容。学生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技能型人才,除了具备知识与技能之外,必须具备“工匠精神”,有助于学生就业目标的实现。中职学校应将德育课堂作为主要阵地,在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挖掘各学科的德育因素,将“工匠精神”与中职德育有效融合,强化学生的职业精神。
   三、中职德育与“工匠精神”融合的现状
   (一)缺乏相关政策制度的引领
   中职德育与“工匠精神”的融合离不开相关政策制度的引领,在制度层面为“工匠精神”的渗透作保障。政策制度不仅包括中职学生职业技能教授方面,还应渗入严谨细致、精益求精、敬业奉献等“工匠精神”方面的内容,在精神层面进行明确的指导,这样中职德育与“工匠精神”的融合之路才会走得更加长远。
   (二)德育内容的选取不够优化
   德育内容是由德育教学目标决定的,主要包括品德规范和思想要求两方面。德育内容将德育目标具象化,贯穿于整个德育教育活动中,为实现德育目标而服务。在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快的今天,中职学生受西方文化思想的冲击,这也为教师德育内容的选取产生更加深入的思考,如何在社会大环境下优选德育内容成为中职德育思考的重要问题。另外,中职德育教师墨守成规,没能结合社会岗位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选取贴合学生成长的德育内容。这样导致中职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识不够深刻,缺乏应有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再加上,德育内容缺乏一定的前瞻性,在德育过程中只涉及道德品质方面的说教,没能结合“工匠精神”核心内容对学生进行精神品质的塑造。
   (三)德育教学途径趋于单一化
   目前,中职德育工作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比较单一,教学途径也为教学目标所服务,因此,中职德育教学途径的不完善影响德育目标的实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内容多以德育课为主,忽视在专业课程中的渗透;(2)仍然采用“灌输式”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教师像是完成教学任务般地机械讲述,缺乏与学生思想沟通的意识,课堂互动少之又少,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这使“工匠精神”的培育流于形式;(3)教师大多是按照课本或者PPT,学生对“工匠精神”的概念和内涵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学习积极性和投入度不是很高;最后,教师教学方法不够优化,习惯将问题和答案一股脑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全程没有参与感,仍然是学习的被动接受者,不利于知识的吸收和消化。    四、中职德育与“工匠精神”融合的有效手段
   (一)完善相关德育制度和政策
   1.中职学校应制定科学的培养规划
   中职学校应从实际出发,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根本需求,制定科学、有效的德育培养计划,以“工匠精神”为指引,将其融入德育培养计划中。还要结合不同专业的不同特点,设计不同的德育内容和形式,根据学生将来的职业规划为其渗透“工匠精神”,在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因地制宜,让中职教师按照计划采用科学的策略手段,在实践中更加高效地落实“工匠精神”德育活动。
   2.完善相关制度,包括德育管理制度和德育评价制度
   德育管理制度的完善要坚持细化的原则,不论是从德育内容还是管理人员上都要进行细化。具体来说,在每一学期的每一阶段、每一节课应该讲授什么样的德育内容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对于管理人员来说,将管理工作细化到每一个环节,结合本校特点突出中职德育管理制度的特殊性,从而使德育管理更好地服务德育工作;德育评价制度的完善指的是教师转变评价理念和方式,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将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将结论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创建专门的学生评价平台,对学生在产品工艺中所体现的“工匠精神”进行评价,实现知行合一,不仅能够检验学生的学习质量,而且还能提高他们参与德育的积极性。
   (二)选取符合学生实际的德育内容
   1.宣扬新型的职业观念
   我国学生大都趋向于选择稳定、安逸的工作,他们认为动手操作或者技术方面的工作非常不体面。因此,我们应宣扬新型的职业理念,让学生对“工匠精神”有一个全新的理解,“工匠精神”体现在任何类型的工作中,是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精神内涵,我们应当引导学生转变观念,将“工匠精神”落实到实际工作中,鼓励他们为当下我国经济转型与升级贡献自己的力量。
   2.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职业规划是中职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中职学生应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所謂正确的职业理想是指学生对将来要从事的工作足以了解,并怀着敬畏之心看待,热爱自己的职业,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忠诚度。另外,正确的职业理想也要求学生时刻保持学习的状态,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具备孜孜以求的上进心。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德育活动
   1.组织社会实践,走出课堂
   中职德育与“工匠精神”的融合需要更广阔的空间,教师采用实践教学法,将学生带进社会中亲身体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加深学生对“工匠精神”的感知。中职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企业参观,了解他们的企业文化;也可以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让学生定岗实习,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工匠精神”的现实意义和价值,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而且还丰富了他们的实践经验,为其将来走进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如对旅游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可以去旅行社兼职,使其对亲和力和服务精神有一个更加切身的体会,还能通过考察各种景点来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储备。
   2.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新媒体被广泛应用,中职学校在德育工作中也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丰富德育工作的内容和形式。如学校可以设计独立的网页,让学生学习各专业具体的“工匠精神”内容;建立微信公众号专栏,定期为学生推送有关“工匠精神”的内容和案例;还可以在网上组织“工匠精神”演讲赛,参赛者以直播的形式进行演讲,观看者也可以实时评论,发表自己的观点,最终选取观点新颖、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作品给予奖励。这样一种新型的教学思路,能够充分运用互联网大平台传递“工匠精神”,是新媒体与教育融合的重要表现,有助于德育与“工匠精神”的有效融合。
   总之,新时期下我们应大力弘扬时代精神,在如今的社会大环境下,中职德育与“工匠精神”的融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岗敬业精神和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深入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这样不仅可以实现自身的价值,而且还有助于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进程。
   参考文献:
   [1]章文.基于传统“工匠精神”的高校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艺术设计研究,2015(3):126-128.
   [2]肖群忠,刘永春.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湖南社会科学,2015(6):7-10.
   [3]李艳芹,姜苏原.探讨新常态背景下传统手工艺:工匠精神[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5(12):107-108.
  ◎编辑 冯永霞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138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