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采用六步教学法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对于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文章论述了“六步教学法”的实施过程: ①借助学件,搭建“脚手架”; ②展现情境,导入“学习支点”;③独立探究,突显“自主性”;④协作学习,提升“多样性”;⑤自主创作,展示“创造力”;⑥效果评价,体验“成功感”。文章力求通过“六步教学法”,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进而有效提升学生建构认知结构的能力。
  关键词:教学法;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40-0080-02
  引 言
  有效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为实现教学活动设定预期目标,通过使用不同的方式方法,用尽量短的时间和尽可能少的精力,取得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要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方面要重视学生的积极探索,另一方面要重视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的沟通与交流,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那么,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怎样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呢?笔者以《美化文章》一课的教学为例,阐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施方法。
  一、借助学件,搭建“脚手架”
  信息技术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它主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生在每节课都要学习新知识,探索新技能。每一个练习、每一个操作都需要有相应的素材,如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有时还需要一些演示动画和帮助文件等,通常把它们称为“学件”。为了能让学生更自主地完成每节课的学习任务,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设计将这些素材进行整合、加工、美化,形成一份操作简单的辅助学习软件,课前发送到每台学生机,让学生建立学习主题的概念框架,以便更好、更快地开展学习活动。学件中,通常可以设计这样一些板块:封面、任务闯关、拓展应用及技能帮助等。
  例如,在教学《美化文章》一课时,笔者结合本课学习任务设计了一份FLASH学件。首先,打开学件,封面上便呈现出一个个可爱的卡通人物形象,让学生刚走进教室就被本节课所营造的主题氛围吸引;其次,在学件中加入学习导航内容,巧妙地将本节课的知识技能分为三个环节,即“试一试” “动一动”和“创一创”,由浅入深,让学生带着闯关的精神一步步地学习知识和技能;再次,学件中人性化地设计了每一项任务的操作要求及相关技能提示,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供了方向和帮助;最后,学件还提供了一些链接,学生只需点击就会快速打开一个个练习文件。这样,当学生需要打开相应的文件时,就不用耗费时间逐一寻找,这极大地方便了学生的操作,节省了时间。借助这样的学件,教师不仅可以把学习的选择权与控制权交给学生,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完成知识的建构。
  二、展现情境,导入“学习支点”
  只有学习,没有情境,学习是枯燥无味的;只有把学习任务置于真实的情境中,让学生密切联系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完成有意义的任务,才能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因此,教师要展示有效的教学情境,引领学生自主抓住课堂学习的“支点”。
  例如,在教学中,笔者以“为卡通人物形象设计个性化介绍”为学习主题,结合教学知识点,巧妙设计了一个个有趣又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带领学生在玩中不知不觉地掌握新知识、新技能。首先,笔者向学生展示一组他们熟悉的“卡通人物”,如哆啦A梦、加菲猫等,由此导入新课题,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自然地衔接各项学习任务;其次,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卡通人物”,把它们的介绍设计得更具个性化;再次,让学生为哆啦A梦、加菲猫等卡通形象的介绍设计个性化签名;最后,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份事先准备好的学生基本资料文档,对其进行个性化设计。在这样充满乐趣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既获取了知识,训练了技能,又丰富了情感。
  笔者通过创设主题性的情境,成功地将学生引入问题情境,顺理成章地引出主题,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带着兴趣探求新知,从而营造了整节课自主、有趣的学习气氛。
  三、独立探索,突显“自主性”
  自主性是新课标强调的理念之一,教学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某一知识或掌握某一技能,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会学习”。教会方法远比教会知识更重要。根据这一理念,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通过设计一系列有效的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地探寻完成任务的方法,提高学习能力。通常,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完成自主探究,教师可以先进行自学前的指导,如让学生明确要自学什么、如何自学、可以采用哪些自学方法以及用多少时间来完成等。
  “艺术字”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充分放手,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独立探究如何插入、调整“艺术字”,并指出在探究过程中如果遇到困难可以参考书本知识。通过书本进行学习,是一种简单有效的自主学习方法。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一环节,教师不必担心学生有没有自学探究的能力、能不能达到預期效果,重要的是要相信学生,给学生自学探究的权利[1]。
  四、协作学习,提升“多样性”
  学生在学习中经常会遇到各种问题。有些问题可以通过学生的进一步探究或教师的提示得以解决,但如果遇到一些学生难以理解或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协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在集思广益下完成。例如,对于一些学生在操作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或某一操作具有多种方法,教师不必一个一个单独解答或讲解,那样太浪费时间,可以综合大家的提问或操作结果,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性问题,组织学生协作探究。形式可以是小组合作探究,也可以是整班集体探究。学生通过各抒己见和思维互补,使获得的方法或技能更全面、更准确。   教学中,插入、设置艺术字和自选图形的方法具有多样性。艺术字工具栏中的工具比较多,如果一一让学生尝试,短短的几分钟时间肯定完成不了。于是,笔者让各小组学生自主选择2~3个感兴趣的工具进行探究。在此过程中,笔者巡视观察学生的探究情况,发现几位完成情况比较好的学生,然后让他们分别利用电子广播进行工具演示,最后笔者再进行适当补充。通过这样的协作学习,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了解各种工具的作用和实现效果,充分体验到调整艺术字与自选图形格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这样的合作探究活动,不仅能促进学生思想情感的交流,培养团结协作精神,而且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五、自主创作,展示“创造力”
  创新一直是时代发展的主旋律,尤其在网络时代快速发展的今天,创新精神的需求显得更为突出。既然创新与信息技术息息相关,那么信息技术课堂正好可以给学生提供培养创新精神的舞台。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多地加入创作环节,多给学生提供一些优秀范例,发散学生创作思维,留足创作时间,让学生自由地进行作品设计。学生可以模仿,但要避免只给学生一个指定的作品,让学生照着做。因为如果限定了模式、标准,学生创造出的作品很可能会千篇一律,这样就不可能培养出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学生。
  在教学中,为了充分展示学生个性,笔者为学生准备了四位同学进行介绍,让学生自主选择其中1位同学的介绍进行个性化设计。这样的设计,可为学生创造开放式的选择与设计空间。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大屏幕滚动展示一些优秀的作品范例。学生在这些作品的启发下,张开想象的翅膀,设计出许多意想不到的好作品[2]。
  六、效果评价,体验“成功感”
  这一阶段是影响课堂教学成败至关重要的环节。教师既要对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做出总结、归纳,更要对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给予充分的肯定与鼓励。通过合理评价,一方面能让学生了解到独立探究的意义,最终把自主探究当作一种学习习惯;另一方面,教师要结合教学目标设定的要求,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方法,并通过比较,知道哪些方法更好、更有效,同时还能了解到在操作和运用中应避免出现哪些错误。评价可以有多种形式,如教师点评、学生自评或互评等。
  在评价环节,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笔者在8个小组中开展了一次比赛,设计了小组投票系统,每一小组推选两幅作品进行展示,然后由全班学生投票,评出优胜组和“课堂之星”。通过这一环节,学生的创造个性得到张扬,互相补充、完善,实现了集体研讨、信息共享。同時,学生在这一环节的学习中知道了如何生成结论、运用技能,从而激发了他们不断探索的兴趣和提高了他们创新的意识。
  结 语
  综上所述,在信息技术课堂中,通过上述六个教学步骤,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知识内涵,开展师生、生生间的互动,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不断地缩短学生与学习目标的距离,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参考文献]
  王海珊.教与学的有效互动——简析支架式教学[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1):145-148.
  杜军.“支架式”教学应重视“脚手架”的搭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14):53-55.
  作者简介:闻宇新(1978.12—),男,江苏江阴人,本科学历,中小学一级教师,现为江苏省江阴市晨光实验小学办公室副主任,荣获“无锡市教学能手”,研究方向: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179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