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宣城市稻虾综合种养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近年来,随着传统种植模式生产效益的明显下降,严重影响到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稻虾综合种养作为新型生产模式,具有稳粮、增效、绿色、环保等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该文分析了宣城市稻虾综合种养产业发展现状、社会成效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促进稻虾综合种养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稻虾综合种养;产业现状;对策;宣城市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0)01-0077-03
  近年来,受国家宏观粮食政策调整及生产资料、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等因素的影响,宣城市传统“稻-麦”、“稻-油”种植模式的生产效益明显下降。而稻虾综合种养不仅是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型升级,实现传统农业向绿色高效生态农业转变的重要途径,也是开展产业扶贫工作的重要抓手。自2016年以来,宣城市稻虾综合种养产业发展迅速,2019年全市稻虾综合生产规模超过1.13万hm2。本文分析了宣城市稻虾综合种养产业发展现状、社会成效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促进该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 宣城市稻虾综合种养产业发展现状
  1.1 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宣城市位于皖东南,地处皖南山区与沿江平原过渡地带,境内自然资源丰富,年平均日照时数1784.1h,年平均降水量1429.6mm,尤其北部广袤平原土壤肥沃,河流、湖泊星罗棋布、纵横交错,非常适合种植业和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宣城市常用耕地面积15.71万hm2,其中水田面积14.22万hm2。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迅速,据统计,截至2018年底,全市拥有家庭农场达7839个,农民合作社达3520家,产业化示范联合体达180个。其中:面积在3.33hm2以上的种植大户共计3555户,承包耕地总面积4.03万hm2。
  2016年以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方式基本以传统种植业为主,主要生产模式为“一稻一麦”或“一稻一油”。但随着国家宏观粮食政策的调整,传统种植业效益下降,受周边省、市的影响,宣城市稻虾综合种养经营模式开始发展,并且发展迅猛。据统计,2015年全市稻虾综合种养面积仅为100hm2,2016年为580hm2,2017年迅速发展至0.43万hm2,2018年达到0.69万hm2。建立了稻虾综合种养百亩示范点97个,千亩示范片12个,万亩示范区2个,其中:创建省级龙虾健康养殖示范基地3个,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1个。2019年预计面积达1.13万hm2以上,建立省级稻虾综合种养千亩示范片20个,连片333.33hm2以上“四化”高规格基地1个,并建立小龙虾苗种生产基地1个。宣州区、郎溪县晋级全省稻渔综合种养0.33万hm2以上重点县。
  1.2 产业分布情况 受水资源、水质环境、土地平整及土壤肥力等客观生产条件的限制,宣城市稻虾综合种养产业发展主要集中在宣州区、郎溪县沿南漪湖、水阳江、青弋江、郎川河等周边水资源丰富、水质环境好、土地平整、土壤肥沃地区。2019年,全市稻虾综合种养面积达1.13万hm2,其中:宣州区0.61万hm2,占全市53.5%,主要集中在洪林镇、杨柳镇、孙埠镇、狸桥镇、朱桥乡、沈村镇等地;郎溪县0.49万hm2,占全市的43.5%,主要集中在飞狸镇和新发镇及建平镇等地。
  1.3 主要生产模式 根据稻虾共生时间,可分为以下2种:(1)稻虾连作模式:即3月下旬至4月上旬投放虾苗,5月上中旬至6月中下旬收获成虾,6月份整田,种植一季水稻,如此连作,循环往复。(2)稻虾共作模式:8—9月份水稻收割前或10—11月份水稻收割后投放幼虾,第2年的4月上旬至5月下旬收获成虾,6月份整田,种植一季水稻,同时视情况投放幼虾,8—9月份收获亲虾或成虾,循环轮替,稻虾共生时间长。
  根据虾苗繁殖方式,可分为2种模式:(1)“大田扩繁+籼稻”综合种养模式:当年5—6月份成虾捕获上市后,剩余部分幼虾作为大田繁殖种虾继续养殖,同时6月份整田种植一季水稻,10月初水稻收获后,上水逼出穴居种虾,交配产卵,孵化繁殖,因而大田不需要或只需少量投放虾苗。因考虑到种虾交配产卵及幼虾生长,要求水稻必须在10月初收获完成,因而水稻品种只能选择籼稻类型。(2)“虾苗专育+粳(糯)稻”综合种养模式:集中田块,专门进行虾苗繁育,待来年3月中下旬气温回升后,再进行大田分田投放养殖,5—6月份成虾捕获上市后,种植一季水稻。由于大田无需考虑亲虾交配繁殖的问题,种植水稻收获时间弹性较大,既可种植籼稻,也可种植生育期较长、产量更高的粳(糯)稻品种。
  2 产业发展的社会成效
  稻虾综合种养是实现种养结合的新型生产模式,具有稳粮、增效、绿色、环保等作用,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产品质量,控制农业面污染,提高稻田资源产出率、利用率的迫切要求,是推动农业供给侧性结构改革的有力抓手,是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的重大举措。
  2.1 经济效益明显 与传统种植业相比,稻虾综合種养经济效益明显提高。据调查,一般情况下,稻虾综合种养的平均产值达75000元/hm2,净收益在30000~45000元/hm2,高的可达75000元/hm2以上,较“一稻一麦”或“一稻一油”等传统种植模式增收22500元/hm2,效益增加3~4倍,经济效益十分明显。
  2.2 社会效益显著 截至2018年,全市稻虾综合种养面积达0.69万hm2,投资稻虾综合种养产业的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超过300家,龙虾养殖农户达3000户以上,带动农业从业人员6000人以上。全市实现小龙虾养殖、加工、餐饮、文化旅游产业链社会经济总产值达15亿元以上,其中:小龙虾一产年产值5.5亿元,利润超2亿元,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2.3 引领产业扶贫 在产业扶贫工作中,宣城市积极探索“稻渔种养+精准扶贫”特色创新模式,开辟脱贫致富新路径。宣州区2017年先后出台《精准扶贫产业到户项目实施办法》和《稻渔综合种养产业扶贫实施办法》,实施对贫困户与经营主体的奖补政策引导。稻虾综合种养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多种途径帮扶带动周边贫困户增产增收:一是吸纳贫困户以土地或扶贫信贷资金入股;二是吸纳贫困户加入合作社带动增收;三是为贫困户提供管理、技术、市场等进行帮扶;四是优先接收贫困户到企业进行劳务用工,带动增收。2018年宣州区建立10个稻虾扶贫基地,其中洪林镇近500户贫困户与经营主体签订了《扶贫户户贷资金入股虾稻轮作产业扶贫协议》,开展“一地两用、一水两养、虾稻双赢”的新型稻虾养殖模式,比单一种植水稻增收3万元/hm2以上。全区近1000户贫困户通过“户贷户用”扶贫资金入股从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中受益增收。   3 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3.1 农田基础设施落后 宣城市经济尚欠发达,农业投入不够,田块面积小不连片,土地高低不平,水、电、路、渠等基础设施落后等,不利于机械化作业和节约化生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3.2 生产投入高,经营风险较大 近年来,由于种植粮油的效益明显下降,部分种植大户盲目跟风,弃种改养,但养殖业相对于种植业生产的投入更大,并且受管理经验缺乏、技术不成熟、市场价格不稳定等因素的制约,每年有近30%左右的稻虾综合种养产业出现亏损现象,经营风险较大。
  3.3 技术难点多,生产风险较大 稻虾综合种养牵涉养殖、种植双重技术,技术难度大,技术难点多。养殖阶段的难点有清塘消毒、种苗繁育、水质调控、小龙虾病害预防(尤其是5月瘟病)、成虾科学喂养等,种植阶段的难点有:品种选择、病虫害预防和除草等。各个环节都有严格的技术规程要求,对龙虾、水稻产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3.4 宣传投入不够,未凸显绿色生态品牌效益 虾田水稻全程采用绿色环保技术,化肥使用量少,基本不使用农药、除草剂,非常符合现代城市高端群体的健康消费理念,具有更大的市场竞争力。但目前由于宣传投入不够,未形成品牌效应。大部分虾田稻米仍是被当作一般普通稻米进行销售消费,未真正发挥出虾田稻米的优质、绿色、生态增收效应。
  4 促进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4.1 强化政策支持,扶持产业发展 一是强化基础设施投入。结合土地综合治理、农田水利改造等项目建设,强化投入,加强农田基础设施改造力度。二是强化项目投入。各地要贯彻落实国家、省市相关政策及文件精神,将稻虾综合种养纳入粮食、水产绿色攻关模式重点支持范畴,整合相关项目资金,大力支持稻虾综合种养产业发展。三是强化信贷支持。针对当前产业发展形势,及时出台相关政策,通过降低信贷门槛、设立小龙虾养殖农业保险、加大相关涉农资金投入等,加大对稻虾综合种养新型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促进产业健康的持续发展。
  4.2 规范行业标准,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严格执行农业部办公厅《关于规范稻鱼综合种养产业发展的通知》,加强对稻渔综合种养主体的指导和监督,以“稳粮增收”为根本前提,严格按照2017年发布的行业标准《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通则》中的技术指标和要求:沟坑占比不超过总种养面积的10%,水稻平原地区的产量不低于7500kg/hm2、丘陵山区单产不低于当地水稻单作平均单产。对于存在沟坑占比超过标准上限,种养环境、水稻产量或产品质量安全不达标等问题,要抓紧进行整改。确保新上的稻渔综合种养主体在沟坑占比、种养环境、水稻产量和产品质量等方面符合要求,促进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的规范有序发展。
  4.3 强化科技投入,提升种养技术水平 一是市县水产技术推广部门应加强小龙虾繁殖、育苗及养殖技术的研究,加速筛选适宜水稻新品种,开展虾田稻种植病虫草害防治技术的研究及推广。并针对当前产业发展形势的需求,加強技术培训与服务,通过建立高产高效养殖示范基地,以点带面,不断提升稻虾综合种养水平。二是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紧密联系,通过建立高校实习基地或科研基地的方式,提升技术研发水平,不断提升稻虾综合种养技术水平。三是聘请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教授、专家,或到产业发展较快的省份如湖北、江苏等地聘请经验丰富的行家作为生产顾问,全程开展生产技术指导。四是尽快编制完成《宣城市稻虾综合种养地方技术标准和技术规程》,指导产业发展。
  4.4 适度控制种养规模,规避经营风险 龙虾养殖的生产投入大,投资成本高,技术环节多,生产管理不到位、水质环境、养殖病害、市场价格波动、气候灾害等因素都会引发意想不到的风险。因此,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投资前应权衡自身条件,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慎重投资,适度控制养殖规模,规避意外生产风险,以免造成不可挽回的重大经济损失。
  4.5 打造绿色生态虾稻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 通过加强引导基地建设,开展“三品一标”认证,继续打造“生态宣城·绿色产品”大品牌,积极开展稻渔产品争创农产品驰名商标、省级名牌(农)产品;强化皖南地域特色、积极打造在省内外具有影响力的皖南优质特色小龙虾品牌,压缩虾田籼稻生产面积,扩大适宜沪苏浙等地区消费的优质绿色粳稻虾田米生产;积极推荐虾稻米参加省、部级优质稻米评选及省级以上稻渔综合种养鱼米评比活动,积极组织经营主体参加农业博览会等加大品牌宣传;引导经营主体、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电商平台等参与稻渔品牌创建,大力发展稻渔产品电子商务,或通过大型实体连锁超市等多种途径,拓展销售渠道,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文玉,傅雄政,刘健萍,等.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模式的效益分析及推广建议[J].南方农业,2019,13(18):1-2.
  [2]武善明.新形势下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研究[J].理论研究,2019(06):48-49.
  [3]张显良.大力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助推渔业转方式调结构[J].中国水产,2017(5):3-5.
  (责编:张宏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188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