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上海市教师教学激励计划的优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上海市教育委员会自2012年提出在上海部分高校開展教师教学激励计划试点工作,到正式全面覆盖所有市属高校以来,取得了丰硕成果,使得高校在人才培养上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然而,目前的大学教学中仍存在很多没有真正得到解决的问题。鉴于此,从教师教学激励计划出发,深入思考、探讨教师教学激励计划的深度优化,使其能够事半功倍地服务于大学教学。在教师教学激励计划的基础上,提出教师—学生交互激励计划,并以《数学分析》课程为例,探讨教师—学生交互激励计划的可行性,以期让学生能够自发地与教师交流,热爱学习,享受学习,从而从根本上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最终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关键词:激励计划;深度优化;交互激励计划;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20)02-0044-03
  一、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和存在的问题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课堂教学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因为所有的教学活动、教学环节基本上都是以课堂教学为基础而展开的。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很多这方面的探索[1—2]。然而,目前的大学课堂教学还有很多的不足和问题,比如专业课课时不足,课堂教学师生互动不足,学生课堂玩手机等,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对于数学专业的学生来说,还存在一些其他的问题。首先,相关调查统计显示,在本校应用统计学专业的某一级学生中,大概只有1/3不到的学生是主动选择本专业,而大部分的学生或是被调剂到该专业中的,或是由家长帮其选择的专业,因而从心理上他们对其是有抗拒心理的。这些新生对他们一年级将要学习的《高等代数》或《数学分析》等难度较大的专业课是难以接受的,同时他们会对该专业的前景和意义产生很多疑惑,不知道学习该专业以后可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这些都是影响他们学习热情的重要因素。同时,对于这类课程,往往是由一些刚刚走上讲台的教学经验匮乏或资历较浅的青年教师进行授课的。在年轻教师的课堂,经常是单方面讲授,课堂气氛沉闷,因而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对于《高等代数》或《数学分析》等难度较大的专业课,年轻教师每次要在两节课时间内讲清楚一节内容已经实属不易,还要让每名学生尽可能听懂,那就难上加难了。另外,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和教师所关注的地方都是放在课堂教学上,认为只要把每堂课上好,至于课后学生们怎么学是他们自己的事情。这其实是不全面的,因为教学过程并不仅仅包括课堂教学,还包括课堂之外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辅导和答疑,这些都应该是整个教学过程所包含的内容。其次,目前的中学教育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学生们好不容易熬过了中学,到了大学似乎都变成了脱了缰绳的野马,面对大学教学方式的变化,很多学生需要很长时间,有的甚至需要一两个学期甚至更长的时间来适应。对他们来说,像《数学分析》或《高等代数》这样的专业性很强的必修课程,是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学习成效的,因此更加阻碍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就拿笔者曾经教过的班级(应用统计学专业)来说,整个班只有极个别学生会努力学习,进行所谓的深层学习,即他们会学习术语,记忆公式,并将公式应用于新的解题过程中。对于这些学生来说,他们能够达到预期的学习成效,而对于其他绝大多数学生,他们往往只会采用表层学习,即运用低阶认知水平去完成所有的学习任务[3]。既然课堂上的预期学习目标绝大多数学生是很难达到的,那就需要他们利用课后的时间去自行纠正或者需要教师来纠正。但是很多时候学生没有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教师与学生之间没有形成一个很好的沟通交流模式。鉴于这些问题的出现,上海市在2012年下发了《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开展市属本科高校骨干教师教学激励计划试点工作的通知》[4],该文件中提出要在高校开展教师教学激励计划。该计划的提出和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学生的学习热情,很好地弥补了上述问题。只有把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两手抓,才能真正意义上把整个教学过程做到极致,让学生的学习真正见成效,这应该就是教师教学激励计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教师教学激励计划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2012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下发了《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开展市属本科高校骨干教师教学激励计划试点工作的通知》[4],计划从2012年开始在3所高校试点,到现在已经覆盖了上海市全部市属公办本科高校。该计划旨在以加强教师教学绩效考核和规范教师行为为重点,进一步激发教师教书育人的动力和能力,形成有利于高校教师队伍可持续发展的制度环境和教书育人的文化氛围,使上海高校教师的工作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实现高校教师队伍结构明显优化、整体素质明显提高、教学质量明显提升的目标。以笔者的理解,该计划针对的是课外教学,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即课堂上没有理解的内容和知识点,学生可以通过教师课后的坐班答疑、晚自习辅导的形式来进一步理解和巩固。该计划自正式实施以来, 取得了很多重要的教学进展。经统计[5],2017年春季学期,一项针对21所市属高校19 365名本科生的调研显示,学生对教师坐班答疑、自习辅导的参与度分别为59.51%和42.50%,通过电话、网络等方式咨询教师的比例为71.43%,师生课外互动呈现常态化特征;2017—2018学年,上海21所激励计划试点高校的教授、副教授承担的课程门次数比例和课时数比例都与其占授课教师人数的比例基本一致,90%以上的教授、副教授走上讲台为学生授课。由此可见,通过教师激励计划的实施,确实达到了该计划的工作目标。但是,通过这些统计数据我们发现,仍有40.49%(57.5%)的学生并没有参与到教师坐班答疑(自习辅导)中来,仍有28.57%的学生没有通过电话、网络等方式咨询教师,这些都是比例相当大的。根据简单的概率方法,可以估算出仍有6.65%左右的学生从来没有参加到教师坐班答疑、自习辅导或电话网络等咨询方式中来。对于这6.65%的学生我们不能将他们放弃,因为有教无类,我们不能让任何一名学生游离在教学之外,这才是教育的初衷。因此,教师激励计划的实施虽然取得了很多的成绩,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仍然有很多教师没有被激励起来,使得激励计划变得形式化;学生和教师的时间不统一,即学生来找教师辅导答疑的时候但教师不在办公室。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认为要从学生出发,因为我们注意到该计划对学生并不具有强制性,从而使得学生的覆盖面仍然不是太广。这些都是激励计划的实施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教师—学生交互激励计划的必要性和实施构想
   要解决教师激励计划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我们必须更加全面、更加富有成效地将教师教学激励计划执行起来。注意到教师教学激励计划中仅仅一味地要求作为教师要如何做,如何规范,却忽略了怎样调动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就好比厨师做了一桌子美味佳肴,没有人来品尝只能是浪费的。因而我们需要对教师教学激励计划进行进一步的优化,这里我们提出教师—学生交互激励计划。所谓教师—学生交互激励计划,是指在教师激励计划的基础上,将激励计划与学生平时成绩、学分或社会实践活动等挂钩的前提之下,强制性要求学生参与课外答疑或晚自习辅导等课外辅导。特别地,对于那6.65%左右的学生,他们可能对专业有所疑惑,对未来产生了迷茫,所以没有学习热情,对于这些学生,必须要强制性地要求他们执行激励计划,这样教师才有机会与他们进行沟通,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让他们从心里接纳教师,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他们回到正常的学习轨道上来。因此,必须要明确学生在激励计划中需要做的事情,这样才能够事半功倍,真正体现出激励计划应有的成效。
   教师和学生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两大对象,教师的责任除了教授書本上的内容,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而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虽然有自主性,但是也需要稍加一点强制性,毕竟人都是有惰性的。因此,教师—学生交互激励计划的出发点是强制性地让全体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尤其是参与到与教师的沟通交流中来,最终的目标是使得他们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参与到与教师的沟通交流中来,使得其成为大学校园中最自然不过的事情。该计划要求每一名学生都能走进教师办公室,通过教师的答疑解惑逐渐学会自主学习。具体实施情况如下:
   实施对象:全校一、二年级新生。
   实施科目:通过专家评议评定来确定需要安排激励计划的课程,这些课程应该是专业性较强、具有一定研究性、难度较大的课程,比如《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数学分析》等。
   实施时间:对于大学一、二年级学生实施,即该计划只在每名学生的前两个学年实施。因为如果说中学是应试教育,学生没有时间或根本没有思考过自主学习,那么大学前两年就是大学生形成自主学习模式的关键阶段。
   实施方式:在原来的教师激励计划的基础上,着重加上学生激励计划的内容,即每名学生在其大学前两年的每一个学期中,对于该学期需要进行坐班答疑和晚自习辅导的每一门课程,必须要与任课教师沟通交流,进行面对面答疑,且次数不能太少,至少两到三次(根据实际,具体课程的难易程度不同,需要学科专家或教务处确定具体的次数),一旦该学生该学期所选的所有需要进行坐班答疑和晚自习辅导的课程中任何一门没有达到该课程制定的次数标准,那么该学生该学期这门课的平时分(或者其他考核内容,比如取消奖学金评选资格等等,要具有较强的惩罚性质)直接判定为不合格,做到一票否决。同时,学校可以建立一个教师答疑预约系统,使整个激励计划的执行更加规范化,也可以避免学生找教师但教师不在的情况出现。
   从中可以看出该计划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普适性和平等性,即每一名大学一、二年级学生必须都要强制执行,如果没达到要求,都要进行惩罚。通过以上手段来让学生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大学的生活和未来的工作。
  四、具体实例
   笔者是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数学分析》这门课程的任课教师,在2018—2019年第二学期的《数学分析二》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采取了这种激励方式。笔者以这种激励计划与该学期这门课的平时成绩有关联要求学生实行该计划,具体地,要求本学期每个人至少面对面答疑三次,不包括微信或邮件等其他方式,对于达到的学生会在其最终平时分上加五分,对于没有达到的学生会在其最终平时分上扣五分。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只有不到50%的学生执行了该计划(因为该计划不具有强制性,所以很多学生并不重视),所以最终对达到要求的学生加了分,对没有达到的并没有扣分。笔者教授了两个大班,其中一班有85人,二班86人(不包括重修的学生)。到学期结束时,一班的学生共答疑87次,答疑人数40人,平均答疑率2.175次/人,答疑通过人数35人,其中有45名学生从未进行面对面答疑;二班学生共答疑83次,答疑人数38人,平均答疑率2.184次/人,答疑通过人数33人,其中有48人从未进行答疑。在最终的期末总评中,一班未通过人数为25人,其中这25人中有19人从未进行面对面答疑,二班的未通过人数为22人,其中这22人中有17人从未进行面对面答疑。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在挂科的学生中有绝大多数是从没有进行过答疑的,在答疑的人中,答疑通过率分别为87.5%和86.8%,这说明面对面答疑和通过率之间有很密切的相关关系。这也是我们考虑优化教学激励计划的初衷,就是希望更多的学生来进行答疑,至少在课程通过率上会有很大的改善。同时也说明,《数学分析二》的答疑次数定为三次是比较合适的,因为在平均答疑率大约2次/人的情况下,答疑通过率接近90%,如果每个人都达到三次的话,那么答疑通过率应该能达到95%以上。经历了这一个学期的测试,笔者认为,改进之后的教师—学生交互激励计划对于提高那些参加答疑的学生的通过率确实有效,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说明,由于自己制定的要求没有太大的约束力,导致不合格的学生分别有76%和77.3%从没参加过答疑,要使该计划能更充分地发挥它的作用,还需要其具有一定的强制性,需要推广到整个学校。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激励计划的最大作用,使整个教学过程能更完善,更充实。
  五、总结
   通过对原有的教师激励计划的改进,使之成为对学生具有一定约束力,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师—学生交互激励计划,我们坚信该计划会将学生拉到学习轨道上来,至少反映在课程通过率上,应该会比以往有很大的提高。另外,通过与任课教师更深层次的沟通,增强他们的学习热情,增进师生感情,让他们在学习上少走弯路,不至于迷茫、找不到人生目标等,都具有一定的帮助。通过在大学一二年级学生这一个较为特殊群体实施激励计划,相信会对他们适应大学学习氛围,找到个人的自主学习模式,起到一个很好的促进作用,使得大学校园中学生乐于和教师交流沟通,成为大学里面最自然不过的一件事情。
  参考文献:
  [1]何莉敏,程慧琴,侯双玉,等.数学文化融入大学数学课程教学的改革[J].高师理科学刊,2013,33(3):82—84.
  [2]庞坤.基于多媒体学习理论的大学数学教学设计[J].数学教育学报,2013,22(3):86—88.
  [3]约翰·比格斯,凯瑟琳·唐.卓越的大学教学:建构教与学的一致性(第四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17—19.
  [4]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开展市属本科高校骨干教师教学激励计划试点工作的通知[R].上海,2012.
  [5]董少校.上海实施本科教师教学激励计划,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坐班答疑入课表,九成教授上讲台[N].中国教育报,2018-07-23(01).
  (责任编辑:侯秀梅)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196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