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认知视角下的“V不了”与“V不得”比较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V不了”和“V不得”经常被作为可能补语的否定形式来研究。实际上,这一对结构体并不属于能性范畴,也不总是和肯定形式构成对称。在一定条件下,它们表示相同的语法意义。从认知角度来看,V不了”和“V不得”更应该是表达一种传信态和主观态,具有原型特征。
  关键词:可能补语;句法同现;传信范畴;认知原型
  一、引言
  刘月华将“V得/不了”可能补语分为两类:A类,“了”表示“完、掉”等结果意义;B类,表示“主、客观条件是否容许实现某种动作的结果或趋向”的能性意义[1]。李宗江认为,存在“V得1”和“V得2”以及“V得了1”和“V得了2”的区别,“V得1”依据是否具备条件而得出“V”是否实现的结论,“V得2”依据动作可能产生的结果而得出“V”宜于实现或不宜实现的结论;“V得了1”表示动词V实现“了”这一结果的可能性,“V得了2”表示动作V实现的可能性。其中,“V得1”与“V得了2”同义[2]。例如:
  (1)吃得苦——吃得了苦;足以抵得一切——足以抵得了一切
  (2)这算不得什么——这算不了什么;我等不得——我等不了
  孙娅爱也持同样的观点,认为“V得/不得1”表示主客观条件是否容许实现动作V,与“V得了/不了2”表达意义一样,都可以用“能/不能”替换[3]。例如:
  (3)孩子长得快,买了羽绒服或皮装,一年就穿不得了。(《人民日报》,1995-12-15)
  孩子长得快,买了羽绒服或皮装,一年就穿不了了。
  孩子长得快,买了羽绒服或皮装,一年就不能穿了。
  许多学者认为,在表示“主客观条件是否容许实现动作V”这一语法意义方面,“V得/不了2”和“V得/不得1”存在同一性。也就是说,两者可以互换,意义没有什么不同。不过,我们通过语料调查发现,并不完全如此。例如:
  (4)实行劳动教养,使那些家庭、单位、学校管不了/*得,处于犯罪边缘的人,避免继续违法和陷入犯罪的泥潭。(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人权状况》)
  (5)颜色鲜艳的冰糕、冷饮吃不得/*了。(和秀红《养生与健美方法1000例》)
  我们认为,即使都是表示“主客观条件不容许实现动作V”,对“V不了2”和“V不得1”的区别和联系仍有必要进行一番细致的考察,以便厘清它们的本来面貌。
  为叙述方便,下文将“V不了2”和“V不得1”统称为“V不了”和“V不得”,合并叙述则称为“V不X”。本文的例句除特别标明外,皆来自北大语料库及人民网。
  二、“V不X”结构的选择和限制
  (一)“V不X”对V的选择
  由于“V不了”和“V不得”的意義有多种类型①,为避免纠缠不清,这里先对本文所讨论的“V不X”进行限定。我们用以下句法框架来筛选,凡是可以进入下列框架的不在本文讨论之列:“A.S+时量短语+V不了+(O);B.S+千万+V不得+(O)”。例如:
  (6)如果捕到的鱼虾(一次)吃不了,还可在皮囊中贮藏。(《中国儿童百科全书》)
  (7)这些事千万做不得,这是要毁掉记者的。(《1994年报刊精选》)
  例(6)中的“吃不了”为“V不了1”,有不能完成之意;例(7)中的“做不得”为“V不得2”,有劝阻之意。这两种类型均不在本文研究的范围。
  在“V不X”结构中,V作为动补结构的核心,其语义特征决定着能否和X搭配。赵福龙[4]、赵宁[5]、张婉[6]、孙娅爱[3]都对此进行了分析,这些学者从动词的语义特征出发,对能够进入“V不X”结构的动词进行了界定。但他们均是就“V不了”、“V不得”分别进行考察,缺少共性方面的研究。有鉴于此,我们采用郭锐的动词分类标准[7],考察比较两种结构对动词的选择。
  1.“V不了/得”都可以进入的动词
  1)双限结构动词
  典型的双限结构动词有:放心、害怕、轻视、希望、依赖、哭、摘、修、买、卖。这类动词表示的动作有起点、有终点、有续段,但起点、终点、续段的强弱有所不同。例如:
  (8)他成了瘸子,修不了铁路了,才被遣送回去。(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
  (9)这个逼仄凌乱的家,简直住不得。(杨绛《流浪儿》)
  2)后限结构动词
  典型的后限结构动词有:产生、恢复、改正、提高、下降、消失、实现、削弱等。这类动词表示的动作有终点、有续段,但没有起点,动作结束时产生某种性质的突变。例如:
  (10)希特勒心里也明白,光凭大话是提高不了人民的士气的。(约翰·托兰《从乞丐到元首》)
  (11)这种神圣的历史使命,容不得宝钢人有半点松弛懈怠。(《1994年报刊精选》)
  我们认为,“得”的本义为获得、得到,从而引申为一种结果或状态。“得”的义素有[+静态]、[+结果],上述的动词也具有同样的语义特征。申莉认为,“了”的义素有[+完成]、[+结束][8],当动词具有[+结果]义时,就可以出现在“V不X”句子中。
  2.可以进入“V不了”句,不可以进入“V不得”句的动词
  1)点结构动词
  典型的点结构动词有:毕业、到、丢、断、死、忘、牺牲等。这类动词表示的动作一开始也就结束,并产生一定的结果。例如:
  (12)学生毕业不了/*得,都是因病或者因为挂课过多,有几个是因为道德标准不够毕不了业的?(人民网,2008-06-01)
  (13)市场上同类商品只卖1000多元,顶破天也到不了/*得3000元。(《1994年报刊精选》)
  2)前限结构动词
  这类动词最大的特点是表示的动作有起点,但无终点,续段很弱。这类动词主要有:认识、熟悉、了解、知道等。它们虽然没有终点,但有起点,表明动作实现后,就会产生一定的结果;动作如果不能实现,也就不会产生预期的结果。例如:   (14)一般消费者由于“术业有专攻”的缘故,根本熟悉不了/*得几种行业或产品的标准。(《生命时报》,2011-12-20)
  (15)但他不善交际,在这边没什么朋友,一直认识不了*/得女孩子。(《钱江晚报》,2010-10-01)
  3.可以进入“V不得”句,不可以进入“V不了”句的动词
  这些动词都具有[-自主]、[-可控]等语义特征,下面的例子可以很好地证明这一点:
  (16)“鲁迅?”我吓了一跳,这人是提不得/*了的呀!(《读书》,1981年第3期)
  (17)《坎特伯雷故事集》叙述和揭露了貌似神圣的僧侣种种见不得人/*见不了人的丑行,肯定和歌颂了爱情自由、婚姻幸福。(《坎特伯雷故事集简介》)
  (18)那夜,大家玩了很多的游戏,芊芊都记不得/*了了。(琼瑶《水云间》)
  (19)艾齐纳哈从屏幕上看着自己的战舰进不得/*了,退不得 /*了,每时近处或远处腾起一团火光。(田中芳树《银河英雄传说》)
  4.“V不了/得”都不可以进入的动词
  根据我们对语料库的检索,无限结构动词不可以进入“V不了/得”句。这类动词最大的特点是表示的动作没有起点,没有终点,也不能产生相应的结果。这类动词主要有:以为、像、在、记得、值得、作为等。
  (二)“V不X”结构的共现成分
  1.前接成分
  1)心理动词
  “V不X”的前接成分常常有“觉得、相信、认为”这类心理动词,表达主观的估测。例如:
  (20)我坚信,要不了多久,他又会重新振作起来,投入到新一轮的拼杀中。(卞庆奎《中国北漂艺人生存实录》)
  (21)全中国都对我有所期待,有时我觉得承受不了这样的重负。(姚明《我的世界我的梦》)
  此处的句子主语一般是第一人称,心理动词在语义上通常都具有[-消极]义;如果不具有此类义项,则句子无法成立。例如:
  (22)*我怀疑他们公司做不了这个项目。
  2)评注类副词
  “也许、显然、果然”等评注类副词常常出现在“V不X”结构前,用来表示说话人对相关命题的主观评述。如果去掉这类副词,句子仍然成立,也具有主观性,但是主观的意味就没有那么丰富和具体。例如:
  (23)在现代科学技术培育下,也许用不了多久,用单细胞蛋白制成的饭菜,就会出现在你家的餐桌上。(《中国儿童百科全书》)
  (24)论实力,北方公司却绝对算不得“小字辈”。(《1994年报刊精选》)
  语料调查显示,“V不X”也可以出现在“连字句”中。例如:
  (25)至少,當时他是无法代表一个“安徽”的,就连一个乡一个村也代表不了。(陈桂棣、春桃《中国农民调查》)
  (26)这种连三岁小孩也骗不了的瞎话,她竟然还好意思说得出口,真是不要脸。(卞庆奎《中国北漂艺人生存实录》)
  (27)敌人一发现飞机,连棉军服都顾不得脱下,都跳进水里去了。(韩明阳《人民空军装备发展史话》)
  “连字句”包含着说话人的主观预设,这就涉及到一个语义量级,“连……都/也”的否定式就是否定量级的第一项,从而否定所有的项目。当“连字句”和“V不X”共现时,表达出说话人较为强烈的主观色彩。
  2.后接成分
  1)代词性短语
  “V不X”都可以后接“什么”“多少”“几”等词语。例如:
  (28)具体工作是靠干部和工作人员的努力,没有这些努力,一个人干不了什么事情的。(中华儿女新闻网,2018-11-28)
  (29)深圳人买得起,花点钱买书是家常便饭,算不得什么“重视文化”。(《1994年报刊精选》)
  这类词在语义上都具有[+虚指]特征,表明说话人一种委婉、含蓄的语气。虽然去掉这些词语,句子仍能成立,但语气上就显得比较直接。试比较:
  (30)爱人嘛,要两个人相互都爱才行,不然就算不得什么夫妻了。(冯德英《迎春花》)
  爱人嘛,要两个人相互都爱才行,不然就算不得夫妻了。
  (31)公然鼓吹遏制中国的人并不多,在西方传播媒介中也就那么几家,成不了什么气候。(《人民日报》,1996-01-26)
  公然鼓吹遏制中国的人并不多,在西方传播媒介中也就那么几家,成不了气候。
  同时,我们也发现,“V不了”后接的不定成分选择性更大,这可能与“V不了”较多地出现在口语语体中有较大关系。通过对北大语料库的搜索、筛选,“V不了”后接不定成分的频次要远多于“V不得”,具体如表1所示:
  “V不X”还可以后接定指成分,这里的定指更多表示一种近指或远指。例如:
  有个智叟见了这情景,便笑着对愚公泼冷水,说无论如何也挖不了这两座大山。(《中国儿童百科全书》)
  (33)装上一行一千支光的天鹅牌和爱迪生牌的灯泡,到那时您就要再也认不得这个地方了。(阿瑟·柯南道尔《福尔摩斯探案集》)
  2)名词或动词短语
  “V不X”都可以后接NP或VP,充当谓语,这里的NP也包括数量短语。例如:
  (34)画画要靠你自己,谁也拯救不了你。(卞庆奎《中国北漂艺人生存实录》)
  (35)可以做个服务生什么的,反正北京也没认识我的人,这时候也顾不得面子问题了。(卞庆奎《中国北漂艺人生存实录》)
  (36)有的甚至已被闹得倾家荡产,仍然免不了被拆毁房屋,掘去祖坟。(《中国儿童百科全书》)
  (37)一直拍到傍晚,记不得拍了多少遍,这场戏才算通过。(卞庆奎《中国北漂艺人生存实录》)
  3)语气词
  “V不了”句一般可以接“了(le)、啊”等语气词,而“V不得”句可以接“的、了”等语气词。例如:   (38)车身是不平衡的,往一边倾斜,结果一头栽进了水里,动弹不了了。(罗恩·哈伯德《地球杀场》)
  (39)电的脾气专横、暴躁,又是看不见、摸不得的。(《中国儿童百科全书》)
  我们发现,在多数情况下,“V不X”句都不能作为独立小句存在,必须依赖相应的前言句、煞尾句,方能构成一个完整的陈述。例如:
  (40)群众实在负担不了,因此见了比丘就关门。(明旸法师《佛法概要》)
  ?群众实在负担不了
  (41)这些至关重要的东西,是含糊不得的。(陈桂棣、春桃《中國农民调查》)
  *是含糊不得的
  通过以上对“V不X”结构在句法上的选择与限制的探究,可以看出,“V不了”在动词的选择、前后成分的共现方面都显得较为自由,受到的限制较少;而“V不得”则显得较为固定,受到的限制也较多。这可能与“了”的虚化程度较高有关系,“了”的语义泛化,所以组配较为自由;而“得”则还具有相当程度的词汇义,这限制了它的组配能力。
  三、“V不X”表达的传信态与主观态
  (一)“V不X”表达的传信态
  我们认为,“V不X”所表达的是一种传信(evidential)情态,说话人觉得断言的命题可能会遭到听者的质疑,因此需要加以证明。说话人根据可供利用的证据(而不是可能性或必要性),表达对这一命题深信不疑。就此而言,传信情态使句子增添了“我亲眼所见”“我有相关证据”等意义,表明说话人所说的话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根据张伯江的研究,传信范畴关心的是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其最典型的语义表现反映出人们对一句话现实依据的关心,他们看重一个陈述所依靠的证据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亲眼所见的,还是听别人说的、推断出来的、或是转述别人的看法。这些证据的可靠程度是逐步降低的[9]。李宗江实际上也表明了类似的观点,即“V得1”和“V得2”主要是表示一种结论,而非阐述动作“V”是否实现。
  1.“V不X”表达的传信态共性
  1)确认“原因”之真实
  我们知道,“结果不能实现/获得”必然是有原因的。因果关系作为人类认知世界的基本范畴,说话、听话双方常常涉及。说话人往往为了强调自己“所言非虚”,无论听话人是否知晓某个事件的具体原因,仍然会将原因表述出来,好像来证明“我说的千真万确啊,的确‘不能……’”等。
  (42)这次蜀军突然袭击祁山,守在祁山的魏军抵挡不了,纷纷败退。(《中华上下五千年》)
  (43)有些生活习惯我们很想学,但是一下学不会,也勉强不得,请他们原谅。(《邓小平文选(第一卷)》)
  当“V不X”表示这类意义时,常常可以前加“因此/所以”等,构成直接的因果关系复句。例如:
  (44)猪便成了病毒基因重组的培养场了,因此目前的低病原性禽流感轻视不得。(新华网,2004-01-30)
  (45)对我们家几代人来说,京剧已化作血脉融入生命,(因此)割舍不得。(新华网,2004-12-13)
  当“V不X”表示此类意义时,通常出现在煞尾句中,构成一个完整的陈述事件。
  2)确认“背景信息”之真实
  于萍指出,“V过”结构具有原因解释功能。当我们说“他从香港给我带过一件礼物时”,往往还会说“所以他今年什么也没有带给我”,所以“V过”常常可以用来指明上下文的原因[10](P245)。我们认为于萍的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在“V不X”句中,说话人虽然叙述的大多是已然事件,但关注的角度主要是对未来事件的影响上。从时间上来说,说话人是立足于说话时点,表明自己对未来事件结果的主观判断。从信息传递来说,“V不X”充当的是背景信息,目的是引出后接小句的新信息,从而为自己陈述的合理性提供佐证。例如:
  (46)丁作明最听不得这种口气,更看不惯一当上干部就变脸的这种人。(陈桂棣、春桃《中国农民调查》)
  (47)学习任务经常要求高度集中注意力,这样上小学时孩子会一时适应不了,因此在学习上产生困难。(鲁道夫·谢弗《儿童心理学》)
  在例(46)中,丁作明“不喜欢听官腔”这一事实,可能会为以后带来冲突的结果;在例(47)中,“小孩上学不能适应环境”这一事实,也可能会对将来的学习带来困难的结果。
  2.“V不了”和“V不得”表达的传信态差异
  1)传信度的差异
  依据传递信息的可靠程度,不同的传信语所赋予的传信度会有所不同。张成福、余光武对汉语插入语的传信功能进行研究,认为现行类的插入语、引证类的插入语、推断类的插入语、转述类的插入语的传信度依次降低[11]。我们认为,“V不了”比“V不得”的传信度要高。从实际语料中可以发现,“V不得”常常可以连用,而“V不了”基本没有连用的现象。例如:
  (48)搞经济开发区毕竟是经济建设中的新事,急躁不得,蛮干不得,乱搞不得。(《人民日报》,1993-01-20)
  (49)“茶叶小小一棵树,维系几万干部”,茶叶税在歙县变得动不得、降不得,更贴不起。(《1994年报刊精选》)
  “V不得”句本来就是出现在书面语中,连用形式的出现就是加强传信度的一种方式。如果不采用连用形式,就显得不够气势。同时,我们也发现,如果“V不得”和“V不了”共现的话,“V不得”常常出现在“V不了”前面。例如:
  (50)的确,耐不得寂寞,吃不得苦,是成就不了事业的。(《1994年报刊精选》)
  (51)于是社会中有些人在现实中不知何以自处:把不住舵,耐不得烦,沉不住气,碰不得钉子,受不了刺激,做了现实的奴隶,使理想沦落为虚无。(吴卫国《争当廉政表率,争做勤政楷模》)
  2)对事件估测的差异
  沈家煊指出,事件句是说话人在叙述一件具有终点、完整的事实[12](P190)。理论上来说,说话人为了证明自己所言非虚,所陈述的都是已然事件。不过,在实际语料检索中,我们发现,“V不得”所陈述的常常是已然事件,而“V不了”除了可以陈述已然事件外,还可以用来陈述未然事件。例如:   (52)如果你们连这个澳大利亚队都赢不了的话,雅典奥运会上你们谁也赢不了。(新华网,2004-05-26)
  (53)房价跌不了,这辈子我都抬不起头。(天涯社区,2011-12-20)
  这里陈述的事实没有发生,更多强调的是一种假设条件,句法上都是“V不了,……不……”的双重否定形式,表达的仍是一种确定的估测。
  3)传信功能的对立
  张谊生提到,评注性副词的传信功能主要有四种方式八个类别:断言(加强肯定、否定)、释因(表理解性释因、表溯源性释因)、推测(表确定性推测、表揣度性推测)、总结(表推断性总结、表排他性总结)[13](P56)。就断言功能来说,即使都是表示对客观事实的肯定,“V不了”一般可以前加“确、真、的確”等评注性副词,而“V不得”则只能前加“万万、千万、绝、决”等评注性副词。我们对“V不了”“V不得”与评注性副词的组配情况进行了统计,具体如表2所示:
  我们由此认为,“V不了”和“V不得”在表达传信功能上大体呈现出对立的特点。
  (二)“V不X”表达的主观态
  语言必然带有说话人自我表现的印记,虽然“不能V”“V不X”等都可以表示否定的能性,但是我们关心的是,为什么“V不X”这种形式会成为说话者的优先选择?
  1.语言主观性的体现
  沈家煊认为,语言的主观性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说话人的情感(perspective),说话人的视角(affect),说话人的认识(epistemic modality),虽然这三个方面很难截然分开,但是还是有一些语言印记体现语言的主观性[14]。我们认为,“V不X”主要是表达说话人的一种认识:根据自己的知识世界,做出对动作形成的某种结果不能实现的判断。从主观性的强度来说,“V不X”比“不能VX”要强一些。试比较:
  (54)晋惠帝即位以后,国家政事他一件也管不了,倒是闹出一些笑话来。(《中华上下五千年》)
  晋惠帝即位以后,国家政事他一件也不能管,倒是闹出一些笑话来。
  (55)有些人要求别人尊重他,到了滑稽可笑的地步,碰不得,甚至批评不得;自己却不懂得自重、自爱。(《1994年报刊精选》)
  有些人要求别人尊重他,到了滑稽可笑的地步,不能碰,甚至不能批评;自己却不懂得自重、自爱。
  语言在表达主观性方面,除了句子主语或语法主语之外,通常还隐含一个更高层次的“言者主语”,用来表达对命题真实性的主观判断。例(54)中的后一句,其语义大体和前一句一致,但是作为“言者主语”的说话人对此的认识却有所不同:前句中,晋惠帝是应该要治理国政的,但是不会管理,是无用的统治者,说话人对此是嘲讽的;后句中,则没有这样的意味,更多的是觉得晋惠帝是想治理国政的,却没有办法,感受不到嘲讽的意味,而多了一层同情的色彩。例(55)也大致如此,前一句感受到强烈的愤怒,后一句的主观性则要弱一些。
  这一点也可以在“V不X”句中,人称主语表现出较一致的选择性得到证明:“V不X”句大多是第三人称,而第一、第二人称相对较少。
  2.说话者知识世界的映现
  人类关注的世界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面:未然的非现实世界、或然的可能世界、已然的现实世界。而在可能世界里,“不如意事常八九”,人们的主观愿望常常受到现实条件的制约而无法达成,这些情况必然会通过语言系统反映出来。这也是语言象似性的表现。胡清国(2003)从使用频率、出现的句类、语法化时间早晚等几方面进行论证,认为“V不C”是强式句式,他甚至提出汉语能性述补句式为否定优先的句式[15]。从语料中可以看到,“V不C”出现的频率是大量的,常态的,从标记形式来说,我们认为“V不C”为无标记形式,“V得C”为有标记形式[16](P32)。
  3.认知上的原型效应
  根据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同一范畴的所有成员由家族相似性所决定,成员之间虽然享有某些共同特征,但这些共同特征不是平均分配的,享有更多共性的成员为这一范畴的典型或中心成员,即原型,其他成员为非典型成员或边缘成员。我们认为,当说话人说出“V不X”句时,正是基于自己的知识世界,作出对所观、所听、所感的判断。任何一个动作V实现必然会产生相应的结果,同时,这个动作不实现也会产生一定的结果。说话人会优先做出“V不了”的判断,这与“V不了”在语义方面更具有模糊性密切相关。相对于其他“V2”来说,“了”更为虚化,表达的意义也更为宽泛,然后在具体的语境中,诱发说话人进行其他“V不X”选择,如“V不得、V不到、V不过、V不完、V不成”等。这中间当然有认知上的隐喻机制在发挥作用,如从动作到状态的隐喻、从行动到认识的隐喻等。具体的诱因和过程我们将另文阐述,这里不再详论。
  四、结语
  吴福祥认为,人们在运用话语进行交流时,“V得/不C”应该是被作为一个已经“组装”好的结构式来加以使用的,因为这类结构式是语言使用者业已完全掌握、能自如运用、不必考虑其内部构件以及构件与构件间组合关系的语言单位或语言结构,因而具有原型效应[17]。我们赞同这一观点,“V不X”作为一种表达传信态和主观态的结构式,形成一个原形范畴,形式上为“V1不V2”,其中,“V1”在语义上具有[+完成]、[+结束]等特征,“V2”为正在虚化的动词,仍然保留一定的词汇意义。“V不X”的结构义主要是表达说话人对动作行为必然不能实现某种结果的主观判断。“V不了”是其中的典型成员,非典型成员有“V不得、V不到、V不过、V不完、V不成、V不来”等。语言事实表明,说话人发出主观性评述,取决于特定的语境,语境会诱发不同的评述选择,传递出不同的确认信息。这其中如何具体进行,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刘月华.可能补语用法的研究[J]中国语文,1980,(4).
  [2]李宗江.“V得(不得)”与“V得了(不了)”[J].中国语文,1994,(5).
  [3]孙娅爱.现代汉语可能补语研究[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4]赵福龙.能性述补结构“V不了”研究[D].延吉:延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5]张婉.能性述补结构“V得/不了”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6]赵宁.“V不得”及其相关问题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7]郭锐.汉语动词的过程结构[J].中国语文,1993,(6).
  [8]申莉.“V得/不了”与“V得/不着”的构式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2).
  [9]张伯江.认识观的语法表现[J].当代语言学,1997,(2).
  [10]于萍.“V过”结构的原因解释功能[A].张旺熹主编. 汉语语法的认知与功能探索[C].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7.
  [11]张成福,余光武.论汉语的传信表达——以插入语研究为例[J].语言科学,2003,(3).
  [12]沈家煊.也谈能性述补结构“V得C”和“V不C”的不对称[A].沈家煊,吴福祥,马贝加主编.语法化与语法化研究(二)[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3]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0.
  [14]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4).
  [15]胡清国.“V得/不C”的强势与理据[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3).
  [16]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9.
  [17]吴福祥.汉语能性述补结构“V得/不C”的语法化[J].中国语文,2002,(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224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