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国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路径选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旅游产业具有较强的关联带动性,它与关联产业之间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已日益成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现象。利用旅游抽样调查资料,构建包含旅游产业的投入产出表,测算旅游产业的关联效应和波及效应,结果表明,我国旅游产业兼具中间投入型基础产业和最终需求型产业特性,适宜与工业、金融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商贸业、文化和体育等关联产业相结合,围绕完善旅游产品功能、丰富旅游产品类型和增强生产性服务功能三条路径推进融合发展。
  [关键词] 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投入产出
  [中图分类号] F59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8616(2020)01-0042-12
  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之间通过相互融合渗透、技术嫁接提升、产业链延伸发展,最终融为一体,逐步形成新产业、新业态的动态发展过程。旅游业本身是一个多产业融合形成的综合性产业,产业融合是旅游业的本质属性。同时,旅游业具有较强的关联带动性,其与众多关联产业之间跨界融合的迹象也在不断产生和发展,一些新型业态近年不断涌现,丰富了旅游产品体系,充实了旅游者体验内容,提高了旅游体验质量。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有利于实现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资源共享,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延长旅游产业链,促进旅游产业结构升级;有利于推动旅游产业创新,提升旅游产业整体竞争力。
  一、问题的提出
  关于旅游产业的融合路径,学界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从产业融合的内容角度,麻学锋等(2010)提出,非旅游产业融入旅游产业主要有以下四条路径:资源融合——以旅游资源的形式融入旅游产业,技术融合——将相关技术渗透融入旅游业,市场融合——选择旅游市场为本产业目标市场,功能融合——以两者共有的社会功能和作用作为融合点[1]。李志勇和于萌(2014)也提出了与此类似的融合路径[2]。从旅游产品开发管理角度,肖建勇和郑向敏(2011)提出了旅游业在研发阶段与后向关联密切产业,市场开拓阶段与生产性服务业务和新兴服务业,生产管理阶段与高新技术产业,尤其是信息技术融合发展的三条路径[3]。从旅游空间属性角度,何建民(2011)提出旅游业要与目的地的形象与基础设施、旅游相关设施与活动融合发展,与客源地、中转地和延伸地的相关产业融合发展[4]。从融合的行业异同角度,高凌江和夏杰长(2012)、丁雨莲和赵媛(2013)提出,旅游产业与旅游产业之间、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可以进行横向融合、纵向融合和混合融合[5-6]。特定产业融合角度,付业勤和郑向敏(2014)提出了旅游和会展产业支撑层面的资本融合、技术融合与人才融合,基础层面的资源融合、功能融合与市场融合,以及最高层面的品牌融合与文化融合的发展路径[7]。赵蕾和余汝艺(2015)提出了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整合融合、吸纳融合、渗透融合和重组融合四种路径[8]。刘星(2018)提出了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要素融合、产品融合和市场融合三种路径[9]。曹雯(2015)指出了乡村旅游与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的七条路经——生态治理与大地景观融合、新农村建设与乡土风情融合、科技创新与旅游业态融合、原乡文化与旅游体验融合、生活方式与旅游行为融合、公共服务与旅游服务融合、农业产品与旅游商品融合[10]。李在军(2019)结合实证归纳总结出冰雪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技术融合、产品融合、企业融合、市场融合四种路径[11]。
  综上,现有文献主要从已经发生的融合迹象或已经出现的新业态出发,归纳总结出旅游产业融合的路径,偏重于经验总结和定性分析。由于产业关联是产业融合的前提和基础(王琪延和徐玲,2013)[12],也有研究借助于投入产出等定量分析方法(肖建勇和郑向敏,2011)[3],但研究对象被限定为狭义的旅游业——旅行社业,反映的仅仅是单一产业的关联效应,无法全面真实地反映由食、住、行、游、购、娱等产业融合形成的广义旅游业与其他产业之间存在的广泛经济联系。鉴于此,本文拟以《2012年投入产出表》(139部门)和《2015年投入产出延长表》(42部门)为基础,编制包含广义旅游业在内的投入产出表1,分析广义旅游业的产业关联效应,并以此为依据,探讨我国旅游业的产业融合路径。
  二、包含旅游部门的投入产出表构建
  根据《国家旅游及相关产业统计分类(2018)》,旅游业被划分为旅游出行、旅游住宿、旅游餐饮、旅游游览、旅游购物、旅游娱乐、旅游综合服务、旅游辅助服务和政府旅游管理服务九类。但在《2012年投入产出表》和《2015年投入产出延长表》中,并没有上述9个部门的投入和产出数据。为构建包含旅游业的投入产出表,必须利用国内外游客的旅游花费构成数据和国家旅游总收入数据。
  在《旅游抽样调查资料(2013,2016)》中,入境游客的人均花费由长途交通、住宿、餐饮、景区游览、娱乐、购物、市内交通、邮电通信和其他等9项构成,境内游客的人均每次花费则由交通、住宿、餐饮、购物、景区游览和其他等6项构成。综合入境游客和境内游客花费构成,可将旅游业生产活动划分为旅游出行、旅游住宿、旅游餐饮、旅游游览、旅游购物及其他服务6个部门。前5个部门分别与《国家旅游及相关产业统计分类(2018)》中的前5类产业对应,其他服务部门与《国家旅游及相关产业统计分类(2018)》中的旅游娱乐、旅游综合服务、旅游辅助服务、政府旅游管理服务4类产业对应。结合《2017年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在《2012年投入产出表》中,有24个部门与旅游业直接相关;在《2015年投入产出延长表》中,有13个部门与旅游业直接相关(以下称为旅游直接相关部门)(见表1)。
  根据投入产出表,可以得到22个和12个旅游直接相关部门的总产出,分别为34.28万亿元和54.97万亿元1。而根据2012年和2015年的《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当年分别实现旅游总收入2.59万亿元和4.13万亿元。旅游直接相关部门的产出远远超出了实际的旅游收入。因此,需要利用旅游剥离系数对上述部门的旅游生产活动进行剥离。旅游剥离系数是将旅游直接相关部门中旅游业贡献剥离出来的指標。韩元军等(2015)采用旅游产业增加值与旅游直接相关部门增加值之比作为旅游剥离系数[13];鄢慧丽和熊浩(2017)、查建平等(2018)采用旅游产业产出与旅游直接相关部门的总产出之比作为旅游剥离系数[14-15]。本文采用后一种方法得到6个旅游部门的旅游剥离系数(见表1)。这6个旅游部门的产出由旅游总收入乘以国内外旅游者在该部门中的花费支出比重得出,6个部门投入产出值和增加值加总后得到广义旅游业的投入产出值和增加值。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为了计算出所需的旅游产业投入产出额,需要假定旅游剥离系数在对应旅游直接相关部门是均匀分布的。   根据重新构建的投入产出表,2012年和2015年我国广义旅游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21万亿元和1.78万亿元,增加值率分别为46.72%和43.10%。其中,旅游出行、旅游住宿、旅游餐饮、旅游游览、旅游购物及其他服务6个部门在2012年的增加值分别为:3156.18亿元、1435.95亿元、2412.17亿元、617.09亿元、3787.16亿元和668.98亿元。在2015年分别为4518.56亿元、2515.81亿元、3802.89亿元、928.93亿元、4970.62亿元和1105.57亿元。可以看出,2012年和2015年,旅游各行业增加值排序保持一致,其中,旅游购物对旅游业增加值的贡献最大。
  三、旅游业产业关联与波及效应实证分析
  (一)产业关联分析
  产业关联是各产业之间存在的广泛、复杂和密切的技术经济联系。从投入和产出的角度,分为后向关联和前向关联,分别通过需求联系和供给联系与其他产业部门发生关联。进行产业关联分析需要运用依存度分析和关联度分析等工具。
  1.依存度分析
  完全消耗系数是反映后向关联的指标,反映了某产业对后向产业的依存度。它是部门j生产单位最终产品量要直接和间接消耗i产品的数量,即对i产品的完全消耗量,用矩阵形式表示,记为B:
  其中,A为直接消耗系数矩阵,(I-A)-1为列昂惕夫逆阵,I为单位矩阵。完全消耗系数代表着某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该指标越高,说明该行业对其他行业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越多,其带动作用越强。
  重建的投入产出表中,除广义旅游业外,其他产业部门被合并成为17个部门(见表2)。从表2来看,2012年和2015年旅游产业的完全消耗系数较高的产业有工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农业,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产业,说明旅游业对这些产业的产品或服务消耗多,依赖程度高,其中工业对旅游业发展的供给最大。现代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工业的支撑,尤其离不开工业中装备制造业、旅游商品制造业、原材料工业等的支撑。
  完全分配系数是反映前向关联的指标,反映了前向产业对某产业的依存度。它是第i部门单位初始投入直接与间接分配给第1至第n个部门的价值量,用矩阵形式表示,记为D:
  其中,R为直接分配系数矩阵。完全分配系数代表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或推动作用。该指标越高,说明该行业产品分配给其他部门越多,其推动作用越强。
  表2同时也表明,不管是2012年,还是2015年,旅游业完全分配系数较高的产业(部门)均有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以及批发和零售业。这些产业(部门)相对于其他部门对旅游业的产品或服务消耗较多。其中,工业遥遥领先于其他产业,成为吸收旅游业产品最多的部门,表明我国庞大的工业体系需要消耗大量旅游产品,尤其是出行、住宿预定,商务会展,奖励旅游,旅行社接待等旅游产品。此外,工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批发和零售业,既是向旅游业投入中间产品较多的部门,也是吸收旅游业中间产品较多的部门,充分说明这几个产业具有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较好经济基礎。
  2.关联度分析
  图1显示,2012年和2015年一致,旅游产业中间产品需求系数大于中间产品投入系数,这与鄢慧丽和熊浩(2017)中间产品投入系数大于中间产品需求系数的研究结论不一致。其原因在于本文研究对象为广义的旅游业,包含食住行游购娱等六大元素,涉及国民经济交通运输、住宿、餐饮、批发零售、商业服务、居民服务等多行业,相当部分中间产品在产业内部已经能够被提供。同时,因为广义旅游产业的复合性质,其提供中间产品的性质增强。而鄢慧丽和熊浩(2017)的研究对象为狭义的旅游业,需要对其他产业中间产品的大量消耗才能完成本部门的生产活动。此外,2012年旅游业中间产品投入系数和中间产品需求系数低于总投入系数,即全体产业的平均投入水平,但2015年旅游业中间产品需求系数大于总投入系数,说明我国旅游产业前向关联效应在逐步增强,已经初步具备中间投入型基础产业特性,旅游业的服务对象已由一般旅游者扩大到了生产者。只有优化旅游产业内部资源配置,提升旅游业的生产性服务功能,催生旅游业新增长点,才能不断为旅游业发展提供更强动力。
  (二)产业波及效应分析
  旅游产业的生产活动,会受到其他产业的影响并影响其他产业的生产活动,这种影响和被影响的关系称为波及效应。产业波及效应主要通过产业感应度和产业影响力来反映。
  影响力系数反映了不同部门最终产品拉动能力的大小,该指标大于或小于1,说明该产业的影响力在全部产业中居平均水平以上或以下。
  图2显示,2012年和2015年,旅游业的影响力系数都大于1,感应度系数都小于1,表明旅游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高于平均水平,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但国民经济的发展对旅游业的拉动能力还较弱。这也反映了我国旅游产业具有最终需求型产业特性,旅游消费需求是影响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必须不断加强对旅游者行为的研究,满足旅游者个性化、差异化、多样化的旅游需求,才能实现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
  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领域与路径
  我国旅游产业前向关联产业与后向关联产业范围大体一致,均包括工业、金融业、交通运输业、商贸业、文化和体育等产业。因此,上述产业是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适宜产业领域。此外,旅游业对农业的后向依存度较高,对文化体育产业的依存度较低,但二者融合发展前景广阔且受到国家高度重视,因此,农业和文化体育产业也可以成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领域。由于旅游产业兼具最终需求型产业和中间投入型基础产业特性,推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可采取以下三条路径:一是完善旅游产品功能,二是丰富旅游产品类型,三是增强旅游业的生产性服务功能。   (一)旅游业与工业融合发展路径
  工业既是旅游业后向关联度最大的产业也是旅游业前向关联度最大的产业,并且工业属于中间投入型制造业。旅游业与工业融合发展,其路径应主要围绕利用工业资源和生产能力,丰富旅游产品类型来展开。
  一是加强工业旅游资源开发深度,打造不同层次的工业旅游产品,完善工业旅游服务设施,健全工业旅游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工业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继续推进工业旅游创新发展。二是加快旅游产业与装备制造业的融合,大力发展邮轮游艇、大型游船、旅游房车、旅游小飞机、景区索道、大型游乐设施等旅游装备制造业。鼓励工业企业开展旅游装备自主创新研发,提升旅游工业产品制造水平。三是提升旅游消费品制造业。鼓励工业企业发挥优势,整合配置民族传统手工艺、传统地方特产等资源要素,将其转化为特色旅游商品。
  (二)旅游业与交通运输业融合发展路径
  旅游业与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前后向关联度大,且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具有与旅游业相同的产业特性。旅游业与交通运输业融合发展,可以围绕完善旅游产品功能、丰富旅游产品类型和增强旅游业的生产性服务功能三条路径展开。
  围绕旅游发展主线,加快完善全国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集通道支撑、集散衔接、基础网络、配套服务等方面于一体的“快进”旅游交通运输体系。围绕旅游路网建设,因地制宜建设一批具备停车观景、餐饮服务、特产销售、高速公路服务等功能的旅游驿站、风景道或景观带,形成“慢游”旅游交通网络。强化客运枢纽的旅游服务功能,完善提升客运枢纽旅客集散、旅游咨询和旅游产品推荐展示功能。健全房车相关行业标准体系,完善房车营地相关配套设施,构建房车旅游综合服务体系,推动房车旅游快速发展。深度挖掘交通遗产文化内涵,开发交通遗产文化旅游产品。整合水上旅游资源,发展水上旅游产品,推动水陆旅游联动开发。培育低空旅游产品,发展低空旅游产业。
  (三)旅游业与金融业融合发展路径
  旅游业与金融业之间前后向关联度较大,且金融业属于中间投入型基础产业,旅游业与金融业融合发展的路径在于充分利用金融业对旅游企业和旅游者的专业化服务,完善和提升旅游产品的抵(质)押功能、便利消费功能等。
  一是积极发展旅游投资项目资产证券化产品。引导景区、在线旅游代理商等旅游企业探索通过相关收费权、经营权抵(质)押等方式融资筹资,盘活存量资产,拓展融资渠道。
  二是进一步提升旅游支付便利化水平。在国内旅游方面,强化旅游支付安全建设,从根本上杜绝第三方支付安全隐患。推动旅游支付方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游客的支付需求。在入境旅游方面,加快重点景区、机场、酒店、大型商户及周边重要旅游线路的外币兑换点建设,解决境外游客在我国境内旅游时使用人民币现金支付困难问题,优化入境旅游支付环境。在出境旅游方面,鼓励旅游企业加强与国内外金融机构合作,拓展跨境旅游支付市场,进一步提高旅游企业的全球化支付服务能力和效率。
  三是创新旅游消费金融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加强与旅行社、旅游平台的交流合作,加强对旅游消费市场的挖掘和分析,提供具有地方特色的消费信贷服务。引导保险公司拓展个性化保险产品,逐步构建基于不同风险场景的保险保障体系,实现旅游“吃住行游购娱”领域全覆盖。
  (四)旅游业与商贸业融合发展路径
  旅游业与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本文统称商贸业)之间也有着较大的前后向关联度,且批发和零售业属于最终需求型基础产业,租赁和商务业兼具中间投入型产业和最终需求型产业特性。旅游业与商贸业融合发展的路径重点在于:增强旅游业生产性服务功能,将旅游休闲功能注入商贸业,实现商旅合作共赢;开展产业横向联合,形成新业态,丰富旅游产品类型。
  一是促进旅游业与批发和零售业融合。推动传统商业中心改造升级成为多功能城市综合体,增加体验型、娱乐型、服务型商贸业态,满足旅游者购物、饮食、休闲、娱乐需求。打造个性化、差异化、主题化的特色商业街区,在提高商业街综合服务能力的基础上,凸显其独特的文化氛围和文化底蕴,实现商旅文融合发展。支持旅游商品开发,大力培育旅游商品研發、生产、销售龙头企业。依托“互联网+”新技术,做强做大旅游电商企业,推动形成一批国内外知名的旅游商品经营品牌。
  二是规范发展旅游汽车租赁等新型业态,优化租车流程、完善安全管理,不断提高租还车便利性和旅游者人身安全保障。大力发展在线民居租赁、度假租赁等旅游产品,丰富旅游服务业态,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
  三是加强旅游与商务会展融合。举办承办大型商务会展活动,借助各种类型的会议、展览会、博览会、交易会、招商会、科技交流等活动,吸引各类商务游客。积极创建商务会展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形成特色突出、优势互补的商旅产业链。
  (五)旅游业与农业融合发展路径
  旅游业与农业的后向关联度较大,但前向关联度较小,且农业属于中间投入型基础产业。旅游业与农业融合发展的路径在于:充分发挥农业的资源基础作用,丰富旅游产品类型;利用旅游业的中间投入型产业性质,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动力。
  一是创新乡村旅游产品形态。充分利用乡村原生态、本土化的元素,深入挖掘乡村的文化内涵,创新开发理念,设计出差异化的体验旅游产品,满足旅游者个性化、原真性的体验需求,改变乡村旅游产品同质化现象。延伸乡村旅游产业链,建设乡村旅游产业集聚区,做大做强乡村旅游产业规模,提升乡村旅游产业效益和资源利用率。
  二是推进乡村旅游商品开发。结合地方优势和市场需求,精心研发,将独具地方特色的农产品、民间手工艺品等特产打造成旅游商品,丰富旅游商品类型,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实施旅游商品品牌培育提升工程,形成一批由地域标志性商品、地方特产和旅游纪念品构成的特色旅游商品体系,扩大乡村旅游购物消费。   三是推动旅游开发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动乡村产业兴旺、促进乡村文化振兴,为乡村旅游提供公共设施、基础产业和乡土文化支撑,提升乡村旅游持续发展保障能力。实施“旅游+扶贫”战略,把旅游作为扶贫攻坚的主导产业,推动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有机结合。
  (六)旅游业与文化、体育业融合发展路径
  旅游业与文化、体育业的产业关联性较低,但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和旅游从来都是相伴相生、融合交汇的。因此,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当前旅游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路径主要在于开发利用文化资源,丰富旅游产品类型。一是提升旅游产品文化内涵。深度发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把文化元素植入景区景点、融入城市街区及休闲空间,强化文化记忆,营造文化氛围,不断提升旅游产品的质量和文化品位。二是大力开发文化旅游产品。围绕民族特色文化,大力保护、挖掘、开发、利用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遗址、遗迹、遗产,策划、建设文化旅游景区。充分利用博物馆、艺术馆、美术馆、历史文化街区等公共文化场所,积极发展文化旅游。
  体育是发展旅游产业的重要资源,旅游是推进体育产业的重要动力。旅游业与体育产业融合的路径主要在于开发利用体育资源,丰富旅游产品类型。一是以体育设施为载体,推动体育与休闲设施、商业娱乐设施的综合开发,打造兼具健康休闲、运动体验的体育旅游产品。二是开发赛事旅游产品,发展赛事旅游产业,推进体育赛事与旅游活动紧密结合。
  五、结论及展望
  本文利用旅游抽样调查资料,构建包含旅游产业的投入产出表,运用剥离系数法,测度我国旅游产业的产业关联和产业波及效应。结果表明,我国旅游产业已经兼具中间投入型基础产业和最终需求型产业特性。结合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产业领域以及融合发展前景,我国旅游产业适宜与工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业、商贸业、农业、文化和体育等关联产业相结合,围绕完善旅游产品功能、丰富旅游产品类型、增强旅游业生产性服务功能三条路径推进融合发展。文章也提出了旅游产业与上述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和举措。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本文采用旅游剥离系数估计旅游业投入产出值和增加值,该剥离方法的假定较为严格,估计出的结果与实际存在一定偏差。为多角度全面衡量旅游业的关联效应与波及效应,除可利用文献中已有的回归分析、BP神经网络模型等方法,下一步的研究还可以采用可计算一般均衡(CGE)方法,通过分析旅游消费变动对其他产业的影响,进而寻找与旅游业关联性较强的产业。当然,客观测算旅游产业关联和波及效应的关键还在于建立起完善的旅游统计制度和体系,以便得到旅游产业的真实数据。
  附录:表2-1中产业代码对应旅游直接相关部门
  1.2012年投入产出表中旅游产业对应部门
  S1农产品,S2渔产品,S3批发和零售,S4铁路运输,S5道路运输,S6水上运输,S7航空运输,S8装卸搬运和运输代理,S9住宿,S10餐饮,S11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S12货币金融和其他金融服务,S13保险,S14租赁,S15商务服务,S16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S17公共设施管理,S18居民服务,S19教育,S20卫生,S21文化艺术,S22体育,S23娱乐,S24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2.2015年投入产出表中旅游产业对应部门
  S1农林牧渔产品和服务,S2批发和零售,S3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S4住宿和餐饮,S5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S6金融,S7租赁和商务服务,S8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S9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S10教育,S11卫生和社会工作,S12文化、体育和娱乐,S13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参考文献:
  [1] 麻学锋,张世兵,龙茂兴.旅游产业融合路径分析[J].经济地理,2010 (4).
  [2] 李志勇,于萌.旅游产业融合视角下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路径探索[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4).
  [3]肖建勇,郑向敏.我国旅游业的产业融合路径选择[J].宏观经济研究,2011 (12).
  [4] 何建民.我国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形式、动因、路径、障碍及机制[J].旅游学刊,2011 (4).
  [5] 高凌江,夏杰长.中国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路径及政策选择[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2 (2).
  [6] 丁雨莲,赵媛.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因、路径与主体探析——以深圳华强集团融合发展旅游主题公园为例[J].人文地理,2013 (4).
  [7] 付业勤,郑向敏.旅游与会展产业的融合:产业价值链分析、路径与对策[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
  [8] 赵蕾,余汝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动力系统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1).
  [9] 刘星.贵州省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与路径研究[J].贵州商学院学报,2018(9).
  [10] 曹雯.乡村旅游与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的路径[J].农村经济,2015(5).
  [11] 李在军.冰雪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与实现路径探析[J].中国体育科技,2019 (6).
  [12] 王琪延,徐玲.基于产业关联视角的北京旅游业与农业融合研究[J].旅游学刊,2013 (8).
  [13] 韩元军,吴普,林坦.基于碳排放的代表性省份旅游产业效率测算与比较分析[J].地理研究,2015 (10).
  [14] 鄢慧丽,熊浩.旅游经济投入产出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 .
  [15] 查建平,谭庭,李园园,等.中国旅游产业关联效应及其分解——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实证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8(4).
  [責任编辑:丁浩芮]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228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