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中“运动自觉”意识的有效建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体育与健康课程是普通高中阶段学科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达成学生全面发展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价值。而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课程特征,一方面凸显了学科的实践属性,另一方面也容易隐没学科的育人理念。本文通过教学过程中“运动自觉”意识的建构,为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落地提供一定的抓手。
  关键词:体育教学  运动自觉  意识建构
  中图分类号:G80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12(c)-0116-02
  在素质教育和阳光体育的共同作用下,学校体育备受社会和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学校体育的教学模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众所周知,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通过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可以充分发挥学科的育人价值。但在实践层面,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课程特征,在落实学科育人属性方面往往存在缺位显现。本文结合笔者所在学校高一年级新生入学阶段“运动与健康”校本课程中“体育德育”理念的渗透,浅谈“运动自觉”意识的建构及其价值。
  1  提升运动自觉意识,改善课堂教学品质
  学校利用衔接课程,从德育管理的高度引导学生建构运动自觉的意识,从而增强体育课程的容量和强度、改善课堂教学的品质;再由课堂教学的科学引导,进一步强化学生运动自觉的意识,最终在自主建构运动自觉意识和体育课堂有效教学间形成良性的循环,在螺旋式的上升中有效达成学科核心素养。
  (1)有效挖掘个性化需求,激发主动学习兴趣。体育课堂教学应充分信任学生具备体育学习的潜能、尊重学生在体育运动方面的个性化需求,结合学生个性化特征激发其学习兴趣。从课堂教学方式而言,可以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境,改变过去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加强师生、生生间的互动,在更加灵活多样、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形态中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保证科学运动负荷,提高课堂学习效果。运动负荷是提高学生体能和技能水平,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根本保证,也是衡量体育与健康课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保证相应的运动负荷。但运动负荷不能仅依靠课堂教学达成,有效利用课间操、体育社团活动、体育竞赛等,同样可以保障单个学生体育运动的时间及密度。合理达成科学的运动负荷,将为课堂教学的效果提供有效保障。
  (3)有机结合课内课外,培养运动自觉意识。在保障学生运动的个性化需求、维持科学运动负荷、有效组织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学生课内课外的体育活动均能达到比较高效的状态,并将课内所学的专项运动知识与技能运用到课外体育锻炼、体育社团活动和体育竞赛中,真正将学校、家庭和社会体育有机结合,在成果激励的心理状态下,可以帮助同学培养运动的自觉意识,最终对课堂效果的达成提供相应的保障。
  2  凝练运动自觉标准,建立自我评价体系
  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成长的旺盛期和关键期,合理有效的运动可以提升个体的生命质量,同时这种成长阶段的属性也具有不可逆性。而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是否能够得到满足,对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和内驱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乃至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这也就对高中阶段的体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与要求。针对学生身体发育实际和运动科学的相关指导,可以建立以下运动自觉的评价标准。
  (1)运动技能极限意识。高中阶段的学生将要面对身体发育的转型阶段,其身体素质既可能维持青少年时期的良好惯性,也可能逐渐出现“僵化”现象,其中的关键就在于是否保持较高频率的练习以维持自身的生理限度。
  (2)运动体能极限意识。高中阶段是肌肉力量发展的最好时期,合理利用这一黄金时期可以有效维持自身的体能极限。而错过发展的最佳时期,虽然也可以通过持久的锻炼达到相应的水平,但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3)脏器功能极限意识。以心肺功能为例,长跑可以有效锻炼自身的心肺功能是人所共知的结论,但真正做到主动坚持的却只占少数。同样,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值成长发育的黄金时期,不断提升身体脏器的功能极限是保证未来健康的关键和不可弥补的基础。
  (4)耐挫心理极限意识。从对科学运动的认知到主动践行,包含着运动心理的训练,对于大部分同学而言,就是要不断克服自我的惰性、战胜挫折,从而形成坚毅的运动品质。
  在体育与健康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凝练运动自觉的相关标准,指导学生对照标准建立自我评价的个性化标准,在符合运动科学的前提下,不断挑战自身的运动技能极限、运动体能极限、脏器功能极限、耐挫心理极限,从而在更高水平维持自身的运动能力,强健自身体魄。
  3  迁移运动自觉理念,落实学科育人价值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作为学科教学的组成部分,同样是为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期待通过学科学习逐步形成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而从体育学科的特殊性而言,学生在达成运动能力相关核心素养的同时,也因当利用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树立高尚的体育品德,全面提升3种核心素养、练就在复杂情境中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健康行为的迁移。在形成运动自觉意识的基础上,将其思维路径合理迁移到增进身心健康、适应外部环境、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等健康行为的养成上。形成积极的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主动掌握與运用健康知识,合理地调控情绪,在各类环境找准合理的定位。
  (2)体育品德的迁移。除了运动自觉与健康行为的养成,还要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体育品德,遵循体育运动中的行为规范,形成高尚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积极地维护社会规范、引领社会风尚。
  4  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强化终身自觉体育锻炼的意识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学生自觉参与运动的基础,通过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舒适的体育锻炼环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自觉参与体育运,从而达到自觉锻炼终身体育锻炼的目的。教师在学校体育教学中,能够根据高中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取向,对高中体育教学的内容进行适当的改革,让他们自觉参与到体育教学中。学校领导要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思想,应不仅仅追求学生的升学率,还要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
  学校有关领导可以通过开展丰富有益的体育活动来让高中生在体育学习活动中增强对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的认同,或者引导不同学校的高中生进行各种体育联赛活动,让他们在紧张的高中学习的同时放松自己的心态,锻炼自己的体魄,树立自己的人格。引导学生自主参加,从而科学全面地认识到终身体育的重要性。 
  在高中入学新生中有效开展运动自觉意识相关知识的教学,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提升学校各项体育教学与活动的组织效果,在体育、德育以及其他学科教学间建立良性的互动关系,促成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真实落地,保障“立德树人”育人目的的有效达成。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 黄志光.高中体育课德育渗透点的选择[J].教书育人,2017(13):43.
  [3] 刘兵.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J].文学教育(中),2013(5):155.
  [4] 洪旭.如何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J].中国校外教育,2014(16):150.
  [5] 赵丽美.简论高中体育教学对于建构终身体育意识的必要性和方法[J].才智,2011(30):14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239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