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顾明远: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我觉得2019年是一个教育年。2018年开了全国教育大会,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了好几个文件,都是关于提高教育质量的。最近一个时期开会讲到未来教育,讲到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毫无疑问,科学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大数据会改变教育的生态、教育的环境、教育育人的方式、学生学习的方式以及师生关系、家庭关系等,或者可以说,发生了深刻的颠覆性的变化。当然,这个变化里面最主要的还有一个关键问题,我们把科学技术运用到教育里面,它的目的是什么?目的是培养人,立德树人,技术只是一个手段。再一个,利用技术到底把孩子放在什么地位?把孩子应该放在一个主体的地位。我在学校里看到,有些老师做PPT,做课件,做得非常好,但是到底这个课件是不是能够让学生接受?是不是过去传统的课堂又搬到课件上?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到底以什么为中心?1980年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关于学生教育对象》,当时引起很大的争论,有些老师说,我们干什么?我认为,老师更要加强主导作用,启发学生主体。
  没有错,教师要贯彻教育方针,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公民。但是怎样能让学生接受你的教育呢?学生不是橡皮泥,可以随便塑造。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有主观能动性,他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而是有选择地接受。学生不是留声机,不是录音机,一般的学生注意力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也就是15分钟,15分钟以后怎么利用?怎么引起他的兴趣?怎么引起他的注意力?就要靠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
  我们过去把教师、学生分得很清楚。教师是教育者,学生是受教育者。在现代教育里,这种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学生已经不是受教育者,而是学习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启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指导学生学习,和学生共同学习。
  教育过程是人的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人有一个认识过程,对事物对他人的认识过程,但是教育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它既有认识过程的一般规律,又具有反映教育特点的特殊规律。对于一般规律,人是认识的主体,客观世界是被人认识的对象,是认识的客体。人的认识过程就是在主客体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的实践过程中,主体对客体的认识。教育多了一个主体就是教师,学生认识世界不是通过自身的时间去获取知识,而是通过教师对教材的讲解获得知识,这就模糊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历来教育界都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关系有不同的观点。
  大家知道历史上有两大派,一派是以德国赫尔巴特为代表主张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另一派是美国杜威为代表,主张儿童中心、活动中心、儿童的经验中心。但是这都没有提到谁是主体,这两派都是在一百多年前的争论,现在时代已经大不同了。
  1980年,我提出学生是主体,主要还是从“二战”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各国都在上世纪60年代进行教育改革。1957年,苏联第一次提出国防教育法,美国非常惊慌,出台了很重要的法律叫做国防教育法,提出教育的现代化,教育要改革,提出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培养能力。美国找了五十几位教授学者,开了一次会,发表了组织报告,这个组织报告就是哈佛大学的校长写的,提出教育已经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人。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这种能力靠老师的讲解无法培养。
  我当过小学老师,当过中学老师,我在小学、中学亲身感受到,如果不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教育效果很有限。通过学生自我学习,开动自己的脑筋,才能把老师传授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这是过去的观念,现在有了大数据有了互联网,不是靠老师传授,而是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人的智慧和能力是无法靠灌输的。今天大家提倡探究式学习、参与式学习、合作式学习,都是基于“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这个观念。
  布鲁纳有一句名言,我们也许可以把培养优异成绩作为教育的最一般的目标,但是,应该弄清楚培养优异成绩这句话指什么意思,它在这里指的是不仅要教育成绩优良的学生,也要帮助每个学生获得最好的智力发展。
  苏联的教育家赞可夫也提出,教育要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所谓一般发展主要是智力发展。发展智力以学生为主体,智力无法传授,要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發展。在信息社会,信息多得不得了,但是信息并不等于知识,很多信息是垃圾信息。知识也不等于智慧,有的知识要变成智慧必须内化为自己的观念、价值观。
  今天是什么时代?是互联网时代,是人工智能时代。
  教育的概念变化了,学习的渠道拓宽了。以往的学习主要在学校进行,现在可以在网上学习。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的报告,过去把教育理解为有计划、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的学习,正规学习和非正规学习都是制度化的,但是人的许多学习是非正式的,我们在生活当中学习到的许多知识并非有意为之,这种非正式的学习是所有社会化经验的必然体验。学习已经不限于学校,处处可以学,时时可以学。
  以往教育只是传授书本知识,而且只重记忆不重能力,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现在是创新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今天需要培养创新人才,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变化。因此培养的目标要改变,需要培养学生批判性、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实践的能力。
  2012年,经合组织发表了《为21世纪培育教师和提高学校领导力:来自世界的经验》报告,提出21世纪学生必须掌握四方面的技能:
  思维方式:创造性、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决策和学习能力;
  工作方式:沟通和合作能力;
  工作工具:信息技术和信息处理能力;
  生活技能:公民、生活和职业以及个人和社会责任。
  互联网改变了师生关系。教师已经不再是知识的唯一载体知识的权威,学生已经不是只依靠课堂上教师的知识传授,而是可以通过各种媒体获得信息和知识。教育主要是要为学生的学习营造适合的环境,指导学生正确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策略和方法;为学生设计个性化学习计划;帮助学习解决一些疑难问题。教师的角色是设计者、指导者、帮助者。
  学习可以理解为获得信息、认识、技能、价值观和态度。学习既是过程也是这个过程的结果;既是手段也是目的;既是个人行为,也是集体努力,学习是由环境决定的多方面的存在。个性化学习也不要误解,现在有些人误解了个性化学习是不是个人孤立起来学习,在家里关起来学习?学习是个人的行为也是集体的思维,要在集体中更好地学习。
  当代教育应该把学生放在教育的主体,所以许多学校提出以学生为本。
  我的四条教育信条: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
  教书育人在细微处,学生成长在活动中。
  它们的前提都应该是学生是教育的主体。
  (顾明远于“2019搜狐教育年度盛典”上的发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252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