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互联网+”背景下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问题的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以家庭承包为基础,集合农村各家各户闲散生产力,提供统一的技术、经销渠道等资源的经济组织。随着新时代“大数据”“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且深刻地影响到各行各业,农民合作社如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优化自身,提高绩效,助力构建新农村,培育新农民,本文做出了一些探讨。
  从发展历程上看,合作社并不是一个新时代的产物,而是自古就有。我国的合作社起源于近代社会,建国初期蓬勃兴起,随人民公社运动的失败而逐渐消寂。2000年中国加入WTO,以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再次兴盛起来。从不同的主体来看,影响合作社绩效的因素主要有3种,自身资源环境、管理者水平与农户参与度。资源包括很多种,如专家指导的技术资源、企业注资的资金资源、对外销售的渠道资源、内部管理的人才资源等。只有各方面资源综合作用才能促进合作社绩效整体化提高。如果把合作社绩效的大小比作一个三维的实体,3种因素分别是它的长宽高,资源代表了它的长度,那么管理者水平则决定了它的高度。无论从规模还是运作方式来看,合作社都非常接近小中型的团队合作,团队的领导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合作社的管理者也是这样。对内,他们既需要倾听农户的意见,保证社员之间良好的沟通,还需要统筹管理,带领合作社向前发展。对外,他们负责联系各方人员。而农户参与度代表了合作社绩效的宽度。自然资源条件限制了合作社产业链的长度,但可以通过提高农户参与来延伸宽度,从而壮大整个实体。
  尽管合作社在我国已经有了较长时间的发展,但不可避免的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从而影响到绩效的提高。一是治理结构不完善,理事会监事会未做要求,缺乏内部监督。很多农户不了解合租社运营模式,更没有主动监督的意识。深化农户的主体意识,加强内部监督,不仅提升农户责任感,也有利于提高管理者水平。二是销售方式单一落后,营销能力差。目前,大多数合作社的农产品仍然较多以联系特定采购商的方式批量售卖,造成卖价低,最终售价高,中间商赚差价的问题,同时增加了合作破裂,产品卖不出去的风险成本。三是缺乏专业科学技术的指导。绝大多数的农产品仍然依靠农民历年摸索的经验种植,而对于一些虫害灾病,新的科学技术能更好地解决,但很多农户没有相应的渠道学习新技术,导致合作社整体的绩效都难以提高。
  互联网的社会,各行各业都能搭乘互联网发展的顺风车,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生产方式。农民合作社也不例外。首先,提高农户主体意识,完善内部监督系统。除了制定相关权利制衡制度加强监督外,还可以将监督标准化,落实到日常。通过现代技术,设立和公司上班打卡类似的打卡签到系统,办公室和农场、加工厂门口都可放置。同时,利用互联网远程视频监控技术,可随时查看田地、工厂内的劳动工作情况,提高监督效率。其次,拓宽销售渠道,增强营销能力。如今,我国网民已经超过8亿,2019年“双十一”成交额达2684亿元,网上购物已经成为大部分人的日常生活方式。但其中农业产品却只占很小的一部分。物流业和冷藏保鲜技术的发展,也能够为远距离运输提供支持。合作社可以以此为依托,建立线上销售模式。针对农副產品宣传力度有限的问题,充分利用“抖音”等流行平台,制作农家小视频,吸引更多顾客。最后,创新“校地共建”模式,农业高校、科研院所与合作社签订协议,远程传播最新的技术,促进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改造升级,农户还可以将具体的病害情况发送过去,得到更有效更有针对性的指导。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也是信息化的时代,互联网是媒介,是四通八达的桥梁。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现有的发展基础上,也可以搭乘互联网的顺风车,更上一层楼。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267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