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广电方向研究生“协同创新”培养模式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国家协同发展战略提出的背景下,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是我国硕士生培养由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型的结果,本文基于协同创新的视角,结合广播电视学学科特点,构建了广电方向研究生“协同创新”培养的新模式,以期在多主体、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提升广电硕士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广电研究生  创新能力  协同创新  研究生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9)10(b)-0205-02
  1  研究协同创新的意义
  “协同创新”是一项复杂的创新组织方式,其关键是形成以大学企业研究机构为核心要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调动工业企业积极性,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改革人才培养体系,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和人才评价体系。人才培养观念的更新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有助于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尤其是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以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广电专业的硕士来说,将此专业划分在文学院,是为了注重广电理论的知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如果与艺术学院协同发展培养,就可以同时培养广电学生拍摄、剪辑、编辑视频等技能性的知识,因此,整合互补性资源,基于协同创新培养模式对于人才的栽培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1  内生要素协同创新模式研究
  1.1 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根据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教育学分认定和转换工作的意见》和《江西省研究生教育校际课程互选、教师互聘和学分互认工作试点实施方案》,以江西科技师范大学为例,学校开展江西省研究生教育课程互选工作,目的是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教育学分认定和转换工作的意见》,推进江西省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因此,每一个学期江西省学位办都会开展研究生教育跨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工作。
  在学分认定与转换项目上,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跨校选课文件中明确规定:
  “1.本校学生在外校取得的校际课程学分的认定工作由学生所在学院和研究生院共同认定。原则上1学分不少于16学时。2.申请认定公共课程学分,学生所取得的校际公共课程学分原则上认定为本校公共课程学分。申请认定专业课程学分,其原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与认定的课程相同或相近,且学分达到对应课程学分,经所在学院审核同意后可认定和转换为我校相应课程学分,超出的学分不计;成绩以课程考核成绩记载。学分不能重复认定,认定后不得修改。”
  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创新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以笔者所在的江西科技师范大学为例,该校是一所以本科、研究生教育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综合性师范大学,2005年学校申请硕士学位授权单位获得国务院学位办通过,学校成为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2014年10月24日,获批组建江西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学校广播电视专业研究生由文学院分管,继协同创新模式之下实行“跨校选课”工作,文学院的广播电视研究生可以选择江西省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选修课,因为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前身是江西大学新闻系,始建于1958年6月,国内当时只有北京广播学院和复旦大学设有新闻系,它是新中国后大陆出现的第三个新闻系,经过了长时间的积淀,具有自身的特色。在這种课程体系改革的背景下,选择去资源更好的学校进修学习,建立自由而全面的课程体系,使得静态的课程变为动态,并更多地以跨专业选修课的学习来弥补研究生知识体系的缺失角度,这种改革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既是广播电视艺术类研究生的内在发展需要,也是高校转型发展的客观需要,其核心是内涵提升和创新引导。
  1.2 评价研究
  评价研究主要包括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评价分析和评价机制。1933年,被称为“教育评价之父”的美国教育家拉尔夫·泰勒开展了“八年研究”,随之一系列的教育评价理论和模式相继问世。而我国的教育评价制度最早就从古代西周的选仕制度开始了,随后慢慢发展了两汉时期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隋唐的科举制,到了1990年,我国出台了第一个关于教育评价制度的行政法规文件——《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根据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及特点,评价的主体与范围应该从单一主体向多元化主体转变。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以我校广播电视专业研究生为例,考核评价方式也应由单一试卷为主的测试体系转变为多元化的测试体系,关注学生掌握良好的实践技能和注重能力的培养。开发多样的评价模式,从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的成果、学术论文等方面来探索评价体系,重视研究生创新质量,建立科学评价的标准方向。要注重学生自主评价、创造性成果评价、专业技能评价、实验项目评价等方面的创新和改革。针对这一点,为了提高教学质量的实践环节,如添加“毕业设计”的形式,学生可以选择拍摄视频和其他形式完成毕业论文工作,进一步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当代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要将研究生创新能力与专业特点相结合,确定认知目标和技能目标,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评价和研究提供依据。优化考核方式,这有利于学生理论知识的测试,也有利于技能的培养,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综合评价,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外源创新主体协同建设模式研究
  2.1 设立创新中心
  “综合素质”是创新的精神和创新的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基础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区别。创新能力是智力特征和个性特征积极的精神状态。在协同创新中,每个单位都有资源优势和独特成熟的创新平台。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协同培养机制,建立创新中心是至关重要的。在大学方面,我们必须致力于各部门和各单位的共同努力,以满足国家的重大战略需要,这种定位是基于研究生教育协同创新的要求,是所有培养学科共有的沟通和协调所关注的问题。多文化学科参与管理,优秀资源配备。无论是经营模式、人才队伍、资源业绩、典籍成本、预算等都坚持协同、密切合作、科学管理。
  高校还应加强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环节,以外实训基地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学生的生产实训和实习是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的结合,更是为学生以后创业阶段打下基础。通过设立创新中心,把基地办成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基地,如我校建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园”等,形成了一个高校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有效地开发和整合社会各类资源。
  2.2 构建全球合作网络
  协同培养模式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时代要求。先进的创新模式与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的总体要求和协同创新精神紧密结合,这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为了适应全球化浪潮,学校需引进高端人才和优质教育资源,构建全球合作网络,营造自由開放的学术环境,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追踪学术前沿,为探索问题创造争鸣环境。保证高校协同创新的顺利实施,激发学生更多的创造热情,创新的东西必须要建立健全的信息共享机制,构建合作创新信息共享平台,能够使得信息交流更加顺畅、高效、快捷,从而达到协作性能的最大化。
  笔者认为,在不断创新中,也需要针对高校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高等学校研究生教育要依靠我们大学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如: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国际交流处、国际教育学院和外国语学院等等),以及有过海外留学经历、资源丰富的教师。可以针对研究生教育配合外国顶尖高校签署出国留学项目等方面的国际合作协议,提升广播电视专业研究生的国际化水平和前瞻性思维。高校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合作资源,而且要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各种各样的协作模式,培养具有广阔视野和沟通能力的创新型、实践性和复合型人才。
  2.3 积极开展跨学科和跨领域研究
  高校要激发学生自主思考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从而才能培养高效率和具有创新能力学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高素质人才。而合理的课程改革教学模式和交叉课程学习,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我国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必须要打破学科壁垒,实现跨学科协同合作的培训。学校要创造跨学科的培训环境,致力于本学科的科研协同创新能力。
  在多因素教育中突破学科界限,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研究生的知识教育范围是比较细致的,其核心价值和基本精神体现在社会历史进程的各个方面,所以我们要准确聚焦、诠释和把握理论知识的思想实质。因此,我们的教育应该超越学科障碍,整合多种因素的教育力量,让学生在综合学习中加强理解。
  积极发展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研究,需要统合社会需求和价值取向的内部关系,特别是要基于学校课程顶层设计对教学内容作出明确定位,挖掘认知领域和兴趣课程,构建现代意识和情感相互交织在立体空间中成长,从多个维度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
  培养广播电视专业的研究生,不仅要使学生精通自己的专业知识,还可以与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开展合作课堂,利用审美视觉获得更美妙的视觉盛宴,从而来增加自己的艺术鉴赏力。因为在古代诗歌中,不同的诗句反映了作者不同的情感和思想,通过隐喻或对比,表达自己内心强烈的愿望,而文案写作又是广播电视专业最基本的工作,用一个文案可以展现不同的审美,创造出很多新奇有趣的东西。由此可见,艺术鉴赏的修养需要在大量的诗歌中体现出来,通过诗歌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不断发现美,对于广电学生今后的编纂和创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  结语
  研究生作为高等教育的重点培养群体,是建立在协调发展的基础上的,在培养广电方向研究生方面,必须突出协同创新。把合作概念当作指导,方法策略作为驱动,有效制度作为保障,实现广电研究生全面性人才的培养输出,应该遵循协同培养和输出人才的方式。这样,我们就可以培养高效率和创新能力的学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单佳平.基于协同创新的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37(1):50-54.
  [2] 欧阳海波,黄剑锋.地方高校的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多元协同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坛,2018(15):118-120.
  [3] 田昌,王英姿.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协同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10(43):196.
  [4] 曲殿彬,赵玉石.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问题与应对[J].中国高等教育,2014(12):25-26.
  [5] 丁红枫,孙连坤.协同创新视野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转换[J].才智创新教育,2018(4):14.
  [6] 谢静.基于协同创新的应用型本科英语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8,10(27):158-16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276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