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发展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国家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明确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也为占据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院校发展指明了方向。高职教育同样需要“双一流”建设,即建设“一流高职院校和一流高职专业”。文章通过解读“一流高职院校”的内涵,反思发展现状与不足,探析高职院校发展路径,旨在为“双一流”高职院校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双一流”;高职院校;发展路径
  [作者简介]周春光(1968- ),男,江苏宝应人,江苏旅游职业学院院长,高级工程师,博士;李强(1963- ),男,河南新乡人,江苏旅游职业学院,教授。(江苏  扬州  225127)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2018年度课题“人人皆可成才视域下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德技并修育人机制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D/2018/03/56)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0)04-0047-06
  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高职教育应运而生,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其影响力不容小觑。因此,在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我国高职教育同样肩负着实现世界一流高职院校和一流高职专业建设的历史使命。
  一、“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内涵解读
  (一)“一流高职院校”的内涵解读
  1.国际化办学水平高。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应具备国际化视野,树立国际化高职发展理念,采用国际化高职质量标准,提供国际化教育服务,不断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培养具有国际一流素质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高职办学国际化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办学主体国际化,包括教育教学理念、学校领导、专任教师、教育教学管理、后勤管理及教辅人员等的国际化程度。二是办学载体国际化,包括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库、教室、实训室、电子及图书阅览室、宿舍、食堂、运动场、教师及学生活动中心等的国际化程度。三是办学过程国际化,包括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的国际化程度。四是办学成效国际化,包括境内外国际合作办学情况、留学生交换生的构成、学校参与国际活动情况、师生参赛获奖、科技服务、学术成果及转化等的国际化程度。
  2.社会服务能力强。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是指依据国家人才培养定位完成教育教学与科技研究以外,利用自身优势和资源,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教学培训、科技研究、技术咨询、产品推广、办学辐射、文化传播等社会服务活动。具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行业企业培养高素质应用技能型人才,为行业企业员工提供技能培训,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进城务工人员提供技能培训。二是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行业企业提供技术推广、技术创新、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承担社会职业技能培训和技术服务功能,为区域社会传播先进文化。三是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师资与技能培训、技术服务活动及对口支援中西部教育发展,向新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传播先进文化。
  3.发展战略应对灵活。高职院校发展战略应具有争创“一流高职院校”的决心和信心,树立高职院校同样能办出一流大学的思想。所谓“一流”,主要是指在社会上的认可度高,这种认可度不仅体现在办学规模上,更主要体现在具有先进的办学理念、一流管理、服务产品的能力和学生的质量上,注重内涵发展,走特色创新之路,软件胜于硬件,质量重于数量。
  高职院校发展战略应对灵活主要体现在:一是分析院校自身条件,关注院校外部环境,及时把握未来态势,以应对未来生存和发展作为基本出发点。二是准确把握发展机会,创建办学特色和品牌,维持良好竞争优势,以使学校成为社会认可度高的优质院校为目的。三是战略目标明确,资源配置合理,应对外界和内部环境变化时解决方案及时,使学校成为高度协、凝心聚力的组织。
  (二)“一流高职专业”的内涵解读
  1.专业与产业需求匹配度高。高职院校的专业是人才培养的载体,是学校制订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以及配置课程资源的依据,也是体现人才培养质量、积淀办学内涵、彰显办学特色的标志。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职院校要依据区域经济社会的产业结构和行业对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及时调整专业。在经济发展中因为供给侧、市場需求和环境因子等影响产业结构因素的动态变化,各产业的构成比例会相应发生变化。不言而喻,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必须高度对接,才能提高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办出特色与品牌。
  2.人才培养针对性强。一是高职院校要在广泛的社会与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区域经济发展要求,适时地调整专业课程结构,建立起主动适应市场的运作机制,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适销对路的人才。二是高职院校要根据发展定位,为适应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对人才的需要,在办学理念、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质量评价等方面改革创新,从而为不同学生建构适合自身发展的教学模式。三是高职院校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特点、自身办学实际和人才培养需要,以产教融合为载体,开展多形式、多渠道深度校企合作,培养深受企业需要、市场欢迎和社会认可的高素质应用技能型人才。
  3.师资培训专业化高。高职教育的本质“是一种与学术教育相对应的专门教育,其根存在于工作体系”。高职院校师资培训要按照教师专业化标准进行,具体包括:一是高尚的职业道德。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才会获得社会的尊重和认可。二是良好的服务意识。舒尔曼曾说过,“一个专业首要的社会目的就是服务”,说明高职院校教师要有服务社会的意愿。三是良好的专业素养。高职院校教师要掌握相关职业教育理论与政策,并正确运用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特征与规律。四是丰富的科学人文知识和扎实的专业知识。五是熟练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即具有“双师”素质。   二、高职院校发展存在的问题剖析
  (一)“外引内合”深度不够,开放办学“走出去”落实不力
  “外引”即引进境外优质资源,教育国际化合作;“内合”即境内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开放办学“走出去”既包括学校向企业开放,加强产教融合的力度,整合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和信息,也包括走出国门(境外)办学,全面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扩大教育开放,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中明确:“实施中外职业院校合作办学项目,探索和规范职业院校到国(境)外办学。”可见,高职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国家教育政策的重要篇章。高职院校发展与办成“世界水准的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标准有一定的差距,高职教育还未完全落实国家“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同时,在国内办学中也没有主动“走出去”,即主动适应市场的运作机制建构不够,没有完全建立校企合作的共享型产教融合的“双主体”育人模式,还未形成以产教融合为核心充分提高政府、企业、院校各自角色胜任力,并建立三者深度融合的长效机制。
  (二)“顶天立地”型师资薄弱,毕业生社会“认可度”不高
  所谓“顶天立地”,强调既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在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中,“两张皮”的问题突出。一方面,绝大部分专任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的普通高校毕业生,理论知识丰富但技能水平欠缺,针对科技创新更显得捉襟见肘。另一方面,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虽然动手操作能力强,但学历低、组织教学不力。同时,高职院校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基本形同虚设,大部分专任教师实际岗位技能和动手操作能力不足,更缺乏对最新技术能力的了解和科技创新产品开发。另外,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实训计划的内容与行业企业实践应用脱节,毕业设计与企业实践结合不够紧密,学生实习缺乏统筹安排,造成社会对“产品质量”的认可度不高。最后,由于以企业生产实际需要为对象进行的技术、产品研究与开发不够,在开展在岗员工培训、下岗员工再就业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方面显得力不从心,导致高职院校应履行的社会服务职能不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不大。
  (三)“特色品牌”意识淡薄,专业布局与产业结构“匹配度”较低
  高职院校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质量观,科学定位专业设置,树立人无我有、人有我特、错位发展的“特色品牌”意识。目前特色专业人才需求量增加,而往往这些特色专业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专业设置需以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为依据,专业布局与产业结构相匹配。首先,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千篇一律,偏重于根据师资现状来设置专业,同时对产业发展方面缺乏科学的预测,前瞻性不够。其次,产业结构已经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和信息密集型转化,传统的专业设置已不能适应新型产业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加强专业调研,做好人才需求预测,科学布局专业。再次,专业设置布局不合理,没能很好对接区域产业结构。高职院校没有针对区域产业结构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产业对应专业的设置比例失调,影响相关产业经济发展。最后,高职院校更多地关注招生问题,弱化了特色品牌专业建设力度。招生网站信息通畅,对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站建设则“轻描淡写”,在追踪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分析就业状况、各专业就业前景预测等方面做得不够。专业设置比重与产业发展比重的对接度差异明显,滞后产业发展。同时,在专业设置与产业对接度方面也存在政府宏观调控不到位,造成专业布局与区域产业结构的“匹配度”较低。
  三、“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实施路径
  江苏旅游职业学院是一所特色鲜明的旅游类高职院校,下面以该学院发展为例,探析争创高水平高职院校的实施路径。
  (一)加强国际化职教合作,打造国际化一流品牌
  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只有具备国际视野和国际水平,才能有自己的话语权。挑战与机遇并存,我们要敞开胸襟,加强国际交流和学习,不耻于“拿过来”,同时,结合我国国情以及职业教育的发展实际,主动“扬弃”,打造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展示我国高职教育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1.探究高职国际化水平标准,实施国际化水平评估。创建“一流高职院校”要走国际化办学之路,而评估标准的缺失已严重制约了我国高职院校迈向国际化的进程,如何引导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迫切需要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在高职国际化水平标准的设计中,应遵循高职教育发展规律,彰显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可以从办学主体、办学载体、办学过程和办学成效等方面进行考量,进一步建构国际化评估体系,以此量化标准来衡量国际化办学水平,达到引领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的目的,保障中国特色国际水平高职教育目標的实现。
  “教育评价是一个价值判断,价值判断的标准即是高职国际化发展,教育评价的结果即是国际化竞争力的提高。”首先,借鉴教育部对高职院校的评估办法,对高职院校国际化水平进行评估,建立定期的评估机制。其次,建立高职院校数据化信息平台,注重专门网站建设,建构数据采集机制。再次,建立评估结果定期发布及反馈机制,为高职院校了解自己的国际化办学水平和管理决策提供依据。最后,建立专业化的评估队伍,同时吸收部分境外院校教育教学人士和国际知名企业人员参加。
  2.对接国际通用标准,构建国际化办学网络。高职院校办学要主动适应市场、体现一流。一是按照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依据行业企业标准培养人才。二是根据企业生产工艺及运作流程积极研究标准。三是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教学评价和职业资格认定与国际通用标准接轨。同时,还要积极开发与国际通用标准对接的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使专业人才培养与国际技能标准和国际职业资格标准对接。在这个过程中,都要结合“一流高职院校”的建设规划,形成明晰的高职院校国际化目标。
  在当今企业发展国际化背景下,要发展和中国企业以及产品走出去相配套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高职院校一方面要“走出去”,逐步尝试以海外分校的形式走出去办学,借国际合作办学激活高职教育改革;另一方面要积极“请进来”,有重点地选择专业相同或相近的国外(境外)高校,引进海外优质教育资源开办分院,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高端国际化人才。充分利用政府、企业、协会、国际组织等各类资源,吸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学生来校游学或留学,满足学生需求,建构学生到境外游学、留学“立交桥”。   (二)树立创建“一流”理念,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在高职教育正从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提高迈进的阶段,更需创建“一流高职院校”,培养世界一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数以万计的“大国工匠”。
  1.树立创建“一流高职院校”理念。“一流”意味着社会的认可度、国内外的影响力,对于学校来说既是一种诱惑,更是努力的目标、奋斗的方向。树立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都能办出“一流”的理念,本科院校有“985工程”“211工程”,高职院校有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一流高职院校”必须走内涵发展的路子,质量重于数量,软件重于硬件,尤其要注重特色品牌效应,因为特色鲜明往往能带动学校更好地发展,并取得良好的社会评价和社会声誉。在“一流”理念的引领下,高职院校注重专业建设的特色化、教学模式的精品化、人才培养的优质化、治理方式的现代化,进一步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和师资队伍结构,不断增强自身发展和对外竞争的软实力。
  2.不断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同样,高职院校的发展离不开创新。一所高职院校在体制机制上的突破与创新决定着这所学校在同类高职院校中的地位,但创新并不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一点花样,而是要从根本上整合现有的资源,从办学理念、发展定位、体制机制、管理模式、教学模式等方面实现学校教育教学整体转型。一方面,要处理好提高办学质量与扩大办学规模之间的关系,牢固树立质量决定学校生存和发展的观念;另一方面,要处理好高职院校的“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关系,既要突出高等教育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又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注重高职教育的职业针对性。同时,广泛利用慕课、微课、翻转课堂、教学资源库等现代化信息手段创新教学模式。
  3.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高职院校要面向行业企业开展高技能和新技术培训,为社会开放提供灵活便捷的服务;面向社区成员提供多样化、个性化学习,成为当地继续教育、文化传播的重要基地,提升服务社会能力和社会影响力。构建教师进行项目研究、科技研发和社会服务的运行机制,不断开展创新创业和技术服务。像旅游职业院校,要顺应旅游发展新常态、新趋势、新环境,以全域旅游强劲发力,以适应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融合发展为主线,以“旅游+”为动力引擎,围绕“服务地方为重点,服务行业为特色”的发展理念,为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智力和人才支持。
  (三)精准人才培养定位,专业匹配产业发展
  高职院校要找准自己的专业培养定位,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设置专业,培养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1.精准专业培养定位。高职院校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办学实力及定位,深入行业企业调研,了解区域产业结构,将行业动态发展细化到每个实际岗位的需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修订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分析每个岗位的核心竞争力,找出属于高职培养的高识别度的技能,再将其反馈到每门支撑课程上,深化专业技能培养质量。
  高职院校要坚持“彰显特色、内涵发展”的学校发展观,坚持“追求卓越、专业发展”的教师发展观,坚持“人人出彩、全面发展”的学生发展观,以质量立校,特色兴校,創新强校。作为旅游高职院校,要全力服务“旅游”+文化+商务产业链,为旅游行业和旅游企业培养基础扎实、视野开阔、创新意识强、充满活力的技能型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2.围绕产业打造专业集群。高职院校要形成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相结合、专业建设与企业用人需求相融合、专业内容与专业发展趋势相契合的专业建设格局,建立职业岗位集群,培养学生“一专多岗”能力。作为旅游高职院校,围绕“旅游+文化+商务”产业链,树立大旅游专业发展理念,按照“旅游引领、多科交融、创新发展、共同提高”的建设思路,直接对接“大旅游”及其相关产业需求,着力打造优势品牌专业、旅游专业集群和特色专业。专业集群建设要凝聚特色,进一步在特色专业中努力打造几个在全国同类专业中具有领先地位,在世界同领域中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学校声誉卓著、社会广泛认可的品牌专业。
  3.专业匹配产业发展。产业是专业设置的基础,专业是产业发展的支撑。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要与区域经济水平和产业结构相吻合,并不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旅游高职院校,围绕与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六要素”直接相关的职业岗位设置专业,满足旅游行业岗位群的需要,尽可能做到针对旅游行业岗位群的全覆盖,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打包式”的立体化的人才服务,不断完善进一步形成相应的专业集群。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既要全方位、多视角关注学生人生成长、专业成长,又要与产业充分对接,这样才能更好地建设高水平高职院校。
  (四)加强师资培训,铸就名师工程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师名师是学校发展的动力所在,职业院校的大师名师更是发展之魂。“一流高职院校”必须高度重视名师工程建设,加强“双师型”队伍培养,完善培养机制,在经费等方面给予支持,扩大教师在行业、地区乃至全国的影响力。
  1.注重名师的培育与引领。名师有了影响力,在师资队伍中自然就能起到实际的带头作用,带着其他教师共同进步。高职院校首先要集中优势、搭建平台、培育名师。其次,要在校内培植骨干教师,在名师的指导下,带动一批教师成长为教学上是专业的骨干、在企业里是行家里手、在科研上有实际成果,能够真正为地方经济服务。同时,构建学位教育、技能培训、高层次研究等多位一体的培养机制,通过出国(境)进修、访学等途径,加大博士研究生、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和引进的力度,打造一批具有较高影响力、在专业领域造诣较深的精英人才。
  2.健全师资培养培训体系。教师专业化培训既是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高职院校及教师个体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高职教师专业化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需要持续不断地培养和训练。因此,要健全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完善校内“双师”素质教师认定标准和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制度。实施“工教结合”、校企互动,在企业设立“教师工作站”,通过企业兼职、挂职、技术研发、项目合作等,提升教师技术技能水平。实现校内教师与企业技术专家“双向流动、两栖发展”,支持教师到旅游企业或行业兼职,支持兼职教师或合作企业牵头开展项目研究。同时,发挥“名师工作室”平台效应,加强青年教师尤其是新入职教师的职业生涯指导,开展教学竞赛、技能竞赛和教学研讨活动,帮助和促进青年教师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技能水平。
  3.实施教师国际化发展。教师作为高职院校的服务主体,以培养与区域产业和产品“走出去”相适应的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为价值取向。基于这样的目标,高职院校要依据国际化的理念拟定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工作方案,确保教师广泛参与。积极开展国际间的校际联系,开展教师互访、学术讲座和学术沙龙等多层次、多形式合作。同时,通过国家和省级培训、孔子学院教师选拔、出国培训研修,鼓励品牌专业、国际合作专业教师获取国际职业资格证书。
  [参考文献]
  [1]崔奎勇.高职院校国际化水平评估标准研究[J].职业时空,2013(3):5-8.
  [2]缪宁陵.我国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现状及思考[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42-43.
  [3]周稽裘.新时期高职院校创新发展若干问题的探讨[J].当代职业教育,2018(1):4-11.
  [4]孙亚玲.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5]吴玺玫,王凤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内涵及必要性[J].开封大学学报,2014(3):63-65.
  [6]陆建洪.关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内涵建设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育,2010(36):30-32.
  [7]吴强.基于教师专业化的高职院校教师培训现状与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0(7):48-50.
  [8]季晓华.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内部困境及其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17(3):45-47.
  [9]段婷.应用型本科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探索[J].中国教育学刊,2015(2):22-23.
  [10]莫玉婉.“走出去”办学: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简论[J].职业技术教育,2016(1):13-1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277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