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秀山县山地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作为鲁渝协作山东对口支援重庆秀山的农业科技人员,通过深入基层调研及查阅相关资料,分析了重庆市秀山县山地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合秀山县农业区域特点和产业基础,以发展特色效益农业为核心,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推动秀山县山地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为目的,提出了发展秀山特色农业的建设性意见,同时为武陵山区农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经验借鉴和模式参考。
  关键词    特色农业;产业现状;发展对策;重庆市秀山县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1.004
  近年来,重庆市秀山县农业发展迅速,成为全国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基地。秀山县已形成五大特色产业,即:金银花产业、土鸡产业、茶叶产业、茶油产业和猕猴桃产业,其中金银花、土鸡、茶叶等尤为出名,猕猴桃更是远销海外。秀山县农业产业链的主导作用日益显现,成为农户增收的重要来源,秀山县也由此成为武陵山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典范[1]。2019年作者在秀山县对口扶贫期间,前往秀山县的部分乡镇进行了实地调研,经考察发现:随着经济的发展,秀山县的特色农业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基础设施薄弱、科研投入力度较小、产品商品率较低等因素严重制约了特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2]。在全面分析这些的问题的基础上,本文着重探讨突破秀山县特色农业发展瓶颈的对策措施。
  1 现状
  1.1 农业生产自然条件情况
  秀山县地处川东南褶皱带,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海拔最高1 631 m、最低245 m。地貌为平坝区、低山丘陵区、低中山区3个类型。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5 ℃,最冷月平均气温5.1 ℃,最热月平均气温27.6 ℃。有效积温522.9 ℃,无霜期290 d,年日照时数1 235.4 h,年降水量133.4 mm,相对湿度80%。秀山县资源禀赋优势明显,自然条件优越,土地和水资源较为丰富,环境生态质量较好,没有受工业化的污染,优异的农业基础条件,为秀山发展特色农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2 特色农业发展情况
  秀山县农业生产水平稳步提升,农业生产能力稳步提高。2018年秀山县实现农业增加值23.89亿元,同比增长5%。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 116元,同比增长9.1%。秀山县农作物种植面积10.87万公顷,2018年新发展中药材0.21万公顷、茶叶0.08万公顷、油茶0.13万公顷、特色水果0.07万公顷,累计大宗道地中药材金银花、白术1.62万公顷,茶叶0.82万公顷,油茶1.2万公顷,以猕猴桃、柑橘为主的特色水果1.26万公顷。特色农产品显现“量价双增”的良好局面。
  1.3 品牌效应初显,销售市场拓宽
  秀山县依托当地资源,通过不懈的努力,已培育国家地理标志商标4个、重庆市著名商标5个、重庆市名牌农产品6个,已有9个农产品获得有机食品的认证。产品不仅畅销重庆,还成功销往川、湘、鲁、沪、京、陕等21个省市。品牌战略的实施,正推动秀山的特色农产品走向全国的大市场,在市场拓展中提升效益[3]。
  2 主要问题
  2.1 农业产业链条短,三产融合度差
  特色农业生产不能贯穿整个产业链,丰产不丰收。从全产业链来看,特色生鲜产业生产集中度低,流通环节改善空间大。产业对接不均衡、效率不匹配,生鲜从生产、物流到消费的成本高、损耗高、加价高[4]。农业产业基本上以生产初级农产品为主,农业附加值不高,农产品加工增值少,导致农产品交易地位偏低,农户利益流失严重,使得农业农村内部增收渠道变窄,难度加大,不利于当地农业农村的长期发展。
  2.2 农村劳动力缺乏,整体素质亟待提高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对人才的吸引力较弱,人力资源流失严重。优质劳动力缺失对农业新技术推广造成一定阻碍。现代技术难以掌握,农业生产得不到科技的有效支持。在秀山县从事农业生产的大部分是年龄结构偏大和文化素质偏低的劳动力[5]。虽然秀山县特色农业发展历史悠久,但农民农艺管理水平仍然较低,种植方式上也延续着传统粗放型,以致于集约化、规模化、科学化、信息化等现代农业技术应用不到位,不能有效创造经济效益,影响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低于50%。
  2.3 土地基础条件薄弱,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程
  度低
  秀山县山地面积大、坡耕地比重高,特别是一些山丘、坡地土层薄,地质坚硬,土层厚度仅30~50 cm,进行耕种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平坦土地少,不适合机械化、规模化种植,耕地规模经营比重仅为34.7%,处于较低水平[6]。雨养农业、靠天吃饭短期内不能得到根本解决。
  2.4 农业品牌效应差,市场风险增大
   秀山县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所生产的农产品质量普遍较高,特别是金银花、猕猴桃、油茶、茶叶等特色农产品品质大大优于周边县区,但受制于秀山农产品缺少优质品牌,品牌营销能力弱,缺乏品牌影响力[7]。虽然秀山农产品质量较好,但特色农产品销售价格并未因此而提高,农民收益降低。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对农产品的消费层次逐步提高,消费习惯也在相应变化,消费者对农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农产品的需求也日趋多元化。这些都造成农产品市场需求不确定性上升,丰产不丰收、果贱伤农的现象时有发生。市场风险的增大使得农业生产和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3 对策建议
  3.1 优化布局,因地制宜规划农业产业园和特色农业
  产业带
  结合秀山县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划定,在保障粮油生产安全的基础上,做大做强中药材、茶叶、油茶、水果、畜禽养殖等五大主导产业。1)根据秀山县气候、环境、土壤等因素,将特色农产品生产向生态条件适宜、生产潜力大、比较效益高、竞争优势强的区域转移。依托清溪龙凤坝、太阳山、八面山、木桶盖、川河盖、平阳盖、梅江河、平江河、酉水河,培育粮油、中药材、油茶、茶叶、果蔬5个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把秀山县特色农业种植向产业带集中,逐步调整取消低产、分散、多灾的农业产区,全面加速兴隆坳现代农业示范园、平阳盖中药材产业示范带、梅江万亩茶叶示范带和川河盖万亩茶园示范带建设[8]。2)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实施特色农业标准化种植,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技术服务,以保证农产品品种相对统一,农产品质量不断提升[9]。3)实施产业化管理。在5个特色农业种植产业带进行农田水利、物流网线、仓储设施、环境监测等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保障设施的建设,推行集团化管理、专业化服务、机械化种植和标准化生产。从種养技术指导到市场风险防控,全部实行产业化管理,为农民解决后顾之忧,保障其稳定的收益,推动秀山县农业产业从传统模式向现代化模式转型升级[10]。   3.2 建立发达完善的农业公共服务系统,积极扶持农
  村电子商务发展
  筹建适合秀山县实际的农业基础统计数据库和智能化网络平台。加强农业产业体系各环节的数据深度衔接和共享,将特色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等实时监测数据,全部录入大数据系统,进行产业结构数理统计分析,指导秀山特色农业健康发展[11]。因地制宜发展数字农业、智慧农业、绿色农业等长效扶贫产业,支持电商企业采取多种方式拓宽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渠道。支持农村物流配送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贫困地区快递网点乡镇覆盖率。引导“互联网+”与特色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结合,建立新的市场化产销模式,进行特色产业创新[12]。通过电商服务平台,促进特色農产品“立足本地、走出秀山、迈向重庆、挺近全国”,形成园区发展驱动力,带动秀山县特色农业的发展。
  3.3 推进涉农补贴政策机制创新,促进农业供给侧结
  构性改革
  以重庆市特色农业高质高效创建项目、特色农业补贴机制改革、农业保险等为契机,加快推动涉农补贴机制创新,涉农资金要向中低产田改造、水利事业建设、小流域治理等方面倾斜,改善特色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对农业生产的可调控程度,切实提高农业种植综合效益[13-14]。项目补贴范围要从基地建设到产地加工,从市场开拓和品牌营销全产业扶持。在基本农田稳定粮油生产的基础上,重点发展以金银花为主的道地中药材种植基地、以猕猴桃为主的水果等种植基地、以设施农业保护栽培为主的菜篮子基地、以油茶为主的木本油料种植基地、以土鸡为主的畜牧养殖产业基地,以及配套的仓储物流与初加工产业[15]。
  3.4 加快涉农科研成果转化,培育特色产业新动能
  积极深化与西南大学、重庆大学、重庆市农业科学院等科研单位的技术合作,为特色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根据市场需求,以绿色、提质、增效为目标,加强育种攻关,研发、培育优质、适宜小型机械化生产和高端市场要求的栽培品种。加快适于山地农业的小型机械设备的研发,探索特色农业机械化采收和与之相配套的种植新技术。从依靠传统要素推动农业产业经济增长向创新驱动转变,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加快涉农科研创新成果转化,推进特色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16]。
  3.5 构建现代农业体系,促进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
  根据秀山县“十三五”规划和特色农业发展布局,推进农业现代化,强化物资装备和技术支撑,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进农林牧渔结合、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鼓励和支持涉农企业兼并重组、淘汰落后、深层次联合,在秀山县组建100家规模更大、实力更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形成“龙头企业+特色种植合作社+农户”的订单农业。引进和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其附加值,引导企业实施品牌发展战略,支持企业争创名牌产品,打响秀山农业知名度[17-18]。
  参考文献:
  [1] 王冬生.西部县域农业经济发展探讨——以秀山县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3(7):135-138.
  [2] 汪庆.我国西南欠发达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1.
  [3] 张灿金.《重庆市秀山县农业外宣材料》翻译报告[D].重庆:四川外国语大学,2012.
  [4] 周琼.基于全产业链视角的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研究[D].广东财经大学,2016.
  [5] 彭倩.重庆市秀山县农村少数民族女性就业支持研究[D].重庆:重庆工商大学,2018.
  [6] 贾丽娟.重庆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及模式研究[D].北碚:西南大学,2011.
  [7] 张传统.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15.
  [8] 闫天池.中国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3.
  [9] 彭成圆.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运行机制与发展模式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
  [10] 杨文平.重庆秀山县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路径研究[J].北京农业,2013(30):274.
  [11] 王艳霞.网络环境下中国农业信息服务系统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7.
  [12] 韩旭. “互联网+”农业组织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17.
  [13] 曾吉彬.重庆市基本农田建设与效应评价研究[D].北碚:西南大学,2016.
  [14] 何建.重庆市高标准基本农田重点建设区域布局研究[D].西南大学,2015.
  [15] 刘涛.重庆市农业优势产业选择与布局研究[D].北碚:西南大学,2011.
  [16] 杨文平.重庆秀山县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路径研究[J].北京农业,2013(30):274.
  [17] 杨刚强.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研究[D].武汉大学,2010.
  [18]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院和农经司课题组.推进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6(4):3-28.
  (责任编辑:敬廷桃)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278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