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从“仿”到“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私家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的瑰宝,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之精髓所在。晚明时期的北京是北方造园活动的中心,是私家园林精华荟萃之地。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影响之大,为北方私家园林的典型。以北京私家园林的杰出代表勺园的理水为研究对象,以形态学、类型学的方法,以《园冶》的理水理论为指导,从勺园的相地、布局、因借4个方面对其进行探究与分析,并对比同时期江南私家园林的理水思想和手法,从中找出勺园理水中的不变和变化。
  关键词:模仿;创造;勺园;理水
  0   引言
   中国古典园林素来注重理水,甚至多以水为园之灵魂[1]、园之命脉。可谓造园先理水,有水才有园。理水简而言之为水景的理法。具体是指通过造园,将自然界各种形态的水纳入到园林的景色之中加以利用的过程和结果[2]。或者说是对各类水体形态特征的处理和刻画,包括水体的源流、水情的动静、水面的聚分,也包括岸线、岛屿、矶滩等细节的处理和背景环境的衬托[3]。中国古典园林的理水从最初的原始崇拜、模拟仙境,发展到后来的寄情山水、人化自然,蕴含丰富深广[4]。具有情景交融、小中见大、境生象外、隽永含蓄的深刻内涵。
   理水在中国古典园林中之所以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全在于水具有千变万化的形态面貌和丰厚深广的文化蕴含。水的形态林林总总、形形色色。有烟波浩淼的壮阔,有惊涛急流的雄险,有倾珠泻玉的瀑泻,有清澈文静的深沉,有流动欢跳的声色[5]。水不仅为生命之源万物之本,水还包含有深刻的哲学思想和丰富的伦理道德[6]。崇尚自然、师法自然是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思想的根本和审美价值的精髓。“仁者乐山,智水乐水”的传统思想使得水这种自然元素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倍受重视,成为中国园林中最富有生气的因素。
   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民族众多、文化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的造园活动不仅源远流长,而且分布地区广泛。受自然条件及人文背景差异的影响,南北园林既具有同根同源的文化共性,又呈现风格各异的造园个性,生动体现中国园林有法无式的造园思想。中国园林最早发源于北方,以北方的皇家园林为代表;尔后发展于南方,以江南的私家园林为体现;终又发扬于北方,以北京的私家园林为典型。这是一个从仿到创的变化过程,一个南北园林文化相互融合的过程,或者说是一个文化传承和传播过程中的遗传和变异的过程[7]。
   私家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的瑰宝,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之精髓所在。晚明时期的北京是北方造园活动的中心,是私家园林精华荟萃之地,为北方私家园林的典型。以北京私家园林的杰出代表——勺园的理水为研究對象,以形态学、类型学的研究方法,以《园冶》的理水理论为指导,从勺园的相地、布局、因借等方面对其进行探究与分析,并对比同时期江南私家园林的理水思想和手法,从中找出勺园理水中的不变和变化。
  1   米氏与勺园
  1.1   米万钟其人
   米万钟生于明隆庆四年,   万历二十三年考中进士[8],是晚明著名的书法家、绘画家和造园家[9]。米万钟出生于京师武官家,自幼生活在学风淳厚的环境里,深受传统文化的教育与熏陶。米万钟勤奋好学、赋性聪颖、多才多艺、学识渊博。不仅擅长诗文而且工于书画。米万钟在晚明其书法、绘画及藏石等均俱有高深的造诣[10]。米万钟是一个出身学者的官员,曾经在全国南北不同的地方任职,有在很多旧时和当时的文化中心居住的机会。其在北京构造的园林为当时京师名园影响非常广泛。承南吸北的造园风格开北方文人园林风气之先河[10]。这些与米万钟本人深厚的文化素养是密不可分的,亦与其生平、阅历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1.2   晚明的勺园
   勺园是米万钟最得意的作品。勺园占地百亩,有景26处,建于万历三十九年间[9]。勺园园址位于当时北京城西的海淀一带。北京西郊自古以来就是风景名胜之区。西山以东层峦叠嶂,湖泊罗列,泉水充沛,山水衬映,具有江南水乡的山水自然景观。勺园之名就有取“海淀之水滥觞一勺”的意思。勺园充分利用了海淀水源丰富、湖泊遍布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园林中以水取胜。园内多水,潆洄有致;水静湖广,柳垂松荫;长堤曲桥,经纬其间;丘壑亭台,星罗棋布;登高俯瞰,四面尽水[10],形成勺园独具魅力的特征。俨然一个江南景物的缩影,活脱脱一片江南水乡的写照。不仅为京师文人津津乐道,来自南方的文人亦赞不绝口。
  2   视角与理论
  2.1   形态学与类型学视角
   形态学是一个系统的理论,是研究事物的外部几何形状及其外部形状所传达的意义和内在逻辑的一门科学[11]。形态的概念包含2个重要的思路。一是从局部到整体的分析过程。复杂的整体被认为是由特定的简单元素构成,从局部到整体的分析方法是可以得到最终客观结论的合适途径。二是强调客观事物的演变过程。认为事物的存在有其时间意义上的关联性,历史学方法可以帮助理解研究对象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完整的序列关系[7]。
   自然界的事物千变万化,分类是人类认识事物的一种方式。分门别类的研究方法是和人认识事物的过程联系在一起的。不尽相同的事物可能具有一类共性的特征,就是类特征[12]。类型学可以被简单的定义为按相同的形式结构对具有特性化的一组对象所进行描述的理论[13]。类型学的基本任务之一是对事物类型的抽象与归纳。类型的抽象是从千变万化的现实形态或主观构想形态进行抽象和简化,得出描述这类形态的概念、结构或图式[14]。
  2.2  《园冶》的理水理论
   《园冶》是我国造园史上的一部巨著,是中国现存造园著作的集大成者。《园冶》内虽然没有理水的专篇,但是在各篇内都有关于理水的论述[15]。《园冶》在开篇“园说”中就有“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浚一派之长源,列千寻之耸翠”“一湾仅于消夏,百亩岂为藏春”“静扰一榻琴书,动涵半轮秋水”等与理水相关的园林生活场景的描写。在“相地”一篇也有“入奥疏源,就低凿水”“临濠蜿蜒,柴荆横引长虹”“院广堪梧,堤湾宜柳”“约十亩之基,须开池者三,曲折有情,疏源正可”“水浚通源,桥横跨水”[16]等理水的内容。    《园冶》中具有较大学术影响的理水理论主要在3个方面。一是强调要结合场地地形特征“高方欲就亭台,低凹可开池沼”“高阜可培,低方宜挖”“开池浚壑,理石挑山”的因地制宜的掇山理水要律。二是强调“卜筑贵从水面,立基先究源头,疏源之去由,察水之来历”“堂开淑气侵入,门引春流到泽”“开荒欲引长流,摘景全留杂树”等引水入园和水尾处理的理水要求。三是强调“随曲合方”的水面理水法则,指出水态一定要“潆洄如带”“曲折有情”和“疏源正可”,遵循“宜曲则曲,合方则方”的水面形态布局。
  3   探究与分析
   有着数千年发展历史的中国古典园林其理水艺术一脉相承、源远流长[17]。勺园是一个以水景为胜的园林。深受江南园林的影响,勺园在整体风格上具有江南园林的特点,体现江南园林的特征——追求清新素雅、深幽曲折的意境。晚明文学家王思任在其对勺园的回忆诗中就有“梦到江南真已到,吴儿歌板放秋船。”的诗句,把置身园内比喻为如梦幻般回到诗情画意的江南,凝练地表达出对勺园将江南园林仿效到十分逼真程度之感受。还有沈齐源的“广陵骚客客京华,借得名园即是家。”也是因勺园浓郁的江南韵味油然而生的感慨[9]。
   作为米氏在北京的“江南园林仿”中最得意的代表作,勺园处处体现江南园林的造园思想,具有浓郁的江南色彩和韵味,以致于有“米仲诏进士园,事事模效江南”的说法。然而勺园并不是简单机械地对江南园林照搬和复制。而是仿效中有创新、不变中求变化。充分结合园址地形地貌及水源等自然条件,遵循“疏源察水”“随曲合方”“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原则[16],在相地立基、形态布局、空间组织等方面[15],巧妙安排、用心调度,创造出既有南方园林的细致也有北方园林的疏旷,与一般北京园林不同的园林特色。[18]
  3.1   相地
   相地选址是中国古代造园的首要环节。“凡造作,必先相地立基”。计成在其所著的《园冶》一书中,“相地”一节排在全篇之首,分不同地域条件专述园林的相地选址。优越的自然环境和充沛的水源供给,历来是造园的首选条件和影响园林选址的主要因素。所谓“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理贯通,全园生动”[19]。《园冶》中亦强调“立基先究源头,疏源之去由,察水之来历”。所以相地与水有很直接的关系。将勺园分别与同时期的弇山园、拙政园、止园等在大小及相地选址上进行比较(表1、表2),可以发现它们具有极为相似的地方。
   勺园一改江南园林多数选择在城内造园的传统做法,其园址是在距城市十数里外的郊野[8]。勺园置路途不便和不能日涉[10]于不顾,舍方便生活与及时游赏之优点,改城市地为郊野地实为与水有关。相对于四面水系环绕、城內水巷交错的江南地,北京城内可以说是一个缺水的地方,加之受礼制等级的限制和严禁民间私自引水的约束[1],水源丰富、植被繁茂的北京郊外自然成为园址的最佳选择。勺园选择海淀区不仅突出水的第一要义,表现出一种不顾一切力求好的水条件的造园动机,还因园址选在其父亲墓地的附近被视为是一种孝顺的行为。
  3.2   布局
   勺园水面的结构布局,就总体而言,可以说是模范地践行了“崇尚自然、隐晦含蓄、注重意境”的传统思想,并很好地继承了江南园林“疏源察水、随曲合方、巧于因借”的造园手法。勺园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通过土堤分隔成数块大小不一、并列分布的水面,同时又沿土堤连接成宽窄无律、纡洄萦绕的水道。勺园的理水类型与同时期具有较大水域面积的江南私家园林相似(表3),中部以池沼为主,周边以溪涧向外扩散,园内由流瀑、碧泉、清涧等作为点景,起画龙点睛作用,使整个园林景观更加生动自然、丰富多彩、引人入胜。
   勺园沿陆堤布置有山石、植物、建筑等要素。这些要素除了分隔和限定出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水体之外,还沿途间歇地将水面遮挡和掩藏于其中。使人有忽出忽没、时隐时现、若近若远、或虚或实、无穷无尽的感觉[29],增加了水景的幽深、含蓄、寂寥和神秘感,创造阔远、深远、迷远[30]的旷奥秀趣和动静交呈的情趣倾向[4]。形成山水相依、水回路转、曲径通幽、空濛迷离的园林水景,构造出“绕堤尽是苍烟护,傍舍都将碧水环”“几个楼台游不尽, 一条沚水乱相缠”“家在濠中人在濮,舟藏壑里路藏河”[18,31]的诗情画意。
   勺园在引进江南园林的造园思想和手法的同时,也保持和融合了不少北方园林[32]的造园理念和审美意识。按照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思想和构园模式划分,勺园的理水东西两部为壶中天地和昆仑神话模式,中部为一池三山模式[12],见图1。从整体上看,勺园属于网形结构和线型水面,水面比例大,水陆关系是水包地,水面包围建筑,分散用水。这与多数江南园林环形结构、面型水面、水面比例小、水陆关系是地包水、建筑包围水面、集中用水的布局有所不同。但按东西中3部分分开来看,各部分的理水与江南园林又基本上是相同的,既有面状水体,又有线形水体,也有点景水体,见表3。这种变化与不变正是勺园理水的匠心之处。
  3.3   联系
   勺园的理水在处理水与建筑的关系上亦有仿有创。从建筑与水的距离看,勺园也有贴、依、临、近水等建筑[24]。贴水建筑有水榭、定舫,与止园的清浅廊、碧浪榜水轩[24],弇山园的文绮堂、来玉阁[33],拙政园的见山楼、三十六鸳鸯馆、香洲[34]等同属。依水建筑有翠葆楼、太乙叶,与止园的凌波亭[35],弇山园的先月亭[36],拙政园的倚玉轩、留听阁[34]同属。临水建筑有勺海堂,与止园的水周堂、梨云楼[24],弇山园的缥缈楼[37],拙政园的远香堂[3]等同属。还有近水而建的,如石台阁楼,其与止园的鸿磐轩[35],弇山园的藏经阁[36],拙政园的浮翠阁[34]亦是同属。
   在不同建筑类型选址与水的关系上,勺园与多数江南私家园林一样。厅堂多位于园中水面视野开阔的位置,通过平台与水面连接,并且前方有对景可观。勺园的勺海堂与止园的水周堂、弇山园的文绮堂、拙政园的远香堂就几乎没有两样。楼阁依水而建作为全园游览的高潮,能够将园内外的水景尽收眼底。勺园有翠葆楼,和止园的梨云楼、弇山园的缥缈楼、拙政园的见山楼一样,在滨水观景中起核心作用。勺园通过廊将榭屋等建筑单体连接,实现视线引导和营造连续的景观效果,并且由于园中水域面积大,狭长形态的陆地分布水中,廊多跨水或依水而建且可两面观水。勺园的太乙叶与止园的碧浪榜水轩便是这一类的建筑。    “水际安亭,斯园林而得致者”[23]。勺园有泉亭和茅亭,和止园的凌波亭、茅亭、弇山园的环玉亭、先月亭、拙政园的松风亭、得真亭、塔影亭等,都是依水或临水而建,尤其是勺园南部的茅亭水榭与止园北池的茅亭同出一辙,均采用曲桥伸入水中。“疏水若为无尽,断处通桥”[23]。勺园有拱桥、曲桥。樱云桥设在入口处,和弇山园的梵生桥有些相似。入园便有高桥引景揽胜“桥高于屋,桥上,望园一方,皆水”[28]。勺园的逶迤梁为一曲桥连接勺海堂与中部水池中的风松水月岛,和拙政园中的荷风四面亭与南面和西面的曲桥联系基本相同。
   再看勺园的驳岸处理。勺园土岸最为普遍。土岸坡度大多较小,接水处有水生植物,有的接近滩涂的形态。驳岸主要为临水建筑物基座,如勺海堂、后堂、翠葆楼等。叠石岸总体较少,主要集中于开阔水面中心或周边的岛屿以及园林边界的峰石区域。由叠石岸加植物形成水面岛屿如翠葆楼。由叠石岸加滨水建筑来烘托建筑石台楼阁。这与止园、弇山园的池岸处理是极为相似。止园、弇山园池岸的处理亦基本以土岸为主,辅之以驳岸和叠石岸。
   尽管勺园在处理水与其他造园要素的因借关系上大量地借鉴和吸收了江南私家园林的手法,但也有不少可圈可点的构思巧妙之处和匠心独运之作。勺园因水面面积占比大故能一反小园宜贴水大园宜依水的规律,滨水建筑以贴水建筑居多(图2)。其次还是籍水造景。典型的例子:一是泉亭的设计。泉亭为一盝顶敞亭,内有方池。作为理水中的点景景观着实很有创意;二是勺园有个舫形建筑包括定舫和太乙叶,特點是两面皆水[24]。真正使人有漂浮水中的感觉,如袁中道《七夕集米仲诏勺园》一诗所写“到门惟见水, 入室尽疑舟”。
  4   总结与讨论
   晚明北京构建的大量的私家园林基本上代表了北方私家园林的最高水平[10]。勺园是这些园林中的一个杰出的代表。著名园林艺术家陈从周说“造园一名构园,重在构字,含意至深”[38]。勺园正是在构字上的匠心独具,使其成为晚明时期北京的名园[39]。勺园是一个郊野园,规模较大,分内外两园,坐落在北京西郊水源丰富、湖泊遍布的海淀。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勺园在构字上突出一个水字。精心理水,以水取胜,因水而构图合宜。或堤隔成湖,或曲水似溪,或环水而筑,形成不同的水面[8],创造了一个北京的“江南园林”[40]。
   勺园是北方私家园林文人园的一个典范。勺园与江南园林在理水上有很多共同的特点。在园林整体的构园上,恪守“崇尚自然、人化自然、山水相依”的传统思想,遵循“隐晦含蓄、小中见大、曲折通幽”的传统原则,保持“天然之趣、情景交融、境生象外”的传统追求。在景观要素的运用上,移天缩地,范山模水,宜亭斯亭,宜榭斯榭。水体有池溪陂泉瀑,建筑有楼堂亭舫榭,植物有柳松槐竹蕉。充分体现南北园林同根同源的文化共性。
   地域自然环境的差异、空间思维模式的不同、社会政治条件的反差,必然给南北两地的园林营造带来影响而呈现各自不同的特色。勺园在理水上既效仿江南园林又不照搬江南园林。坚持“仿效中有创新、不变中求变化”。勺园充分考虑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的环境条件,密切结合当地地理水文气候的自然条件。因水制宜,巧妙安排。精而合宜,巧而得体。勺园的变化是一个由模仿到创新的过程。创新的根本在于因地制宜,既表现米氏“随曲合方”的尊重态度,又体现米氏“巧于因借”的创新精神。勺园是南北园林文化融合的产物。
   勺园理水之胜有三。首要为相地。勺园园址是一处湖泊众多、水源丰富,颇有江南水乡味的郊野地,使其在效仿江南园林的造园上有了良好的水环境基础;其次是布局。勺园在相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基址得天独厚的水环境条件,经营布置形态多样、富于变化的园林水系,形成具有独特的布局结构和文化魅力的景观特征;再者为关联。勺园注重水与其他造园要素的因借联系。巧妙运用虚实、旷奥、藏露、隔曲、开合、动静、借对、引点等造园艺术手法,大胆落墨、小心收拾,在景观处理上创造出清新野致、诗情画意般的景象。
   在《陈从周讲园林——园林分南北景物各千秋》的一节里,陈从周先生说到“所谓北园南调,自然是高品。因此成功的北方园林,都能注意水的应用”。勺园正是这样一个高品位成功的北方园林。勺园之所以能够成为名园,与米氏的阅历和造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米氏出生北方又为官南方,不仅熟悉南北方地理、气候、文化环境的特点,而且深谙园林“水不在深,妙于曲折”的理水之道。米氏是一位传统文士,一生清廉、坎坷。所以勺园少了一些北方园林的规整和华丽而多了很多南方园林的自由和秀雅。勺园开创了一种新的园林格局。(收稿:2019-09-16)
  参考文献:
  [1]贾珺.北京私家园林的理水艺术.中国园林[J].2007,23(3):57-59.
  [2]李黄山.中国古典园林理水艺术及其应用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2013.
  [3]陈明明.江南传统公共园林理水艺术研究[D].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12.
  [4]霍锐.中国传统自然式园林与西方传统规则式园林理水的比较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1.
  [5]李宗新主编.水文化初探[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1995.
  [6]张耀南,吴铭能.水文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
  [7]刘沛林.家园的景观与基因[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8]赵展.米万钟及其园林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2.
  [9]刘庭风,陈志菲,赵展.明末文人造园家米万钟[J].风景园林,2016 (3) :124-130.
  [10]马建春,曹娜. 明末北京米氏三园考述[J]. 暨南史学, 2012(7):606-643.
  [11]刘彦辰.变迁视野下的中国园林形态分析[D].南京:南京大学,2016.   [12]孙文静.基于神话传说的中西方古典园林空间结构法式研究[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14.
  [13]张文英.当代景观营建方法的类型学研究[J].中国园林,2008,24(8):59-68.
  [14]何佳.中国传统园林构成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7.
  [15]郑曦,孙晓春.《园冶》中的水景理法探析[J].中国园林,2009,25 (11):20-23.
  [16]计成原著,赵农注释.园冶图说[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
  [17]孙文翔.中国传统园林理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以长沙东方大院为例[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2.
  [18]贾珺.明代北京勺园续考[J].中国园林,2009,25(5):76-79.
  [19]陳从周.陈从周讲园林[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
  [20]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M].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
  [21]王世贞.弇州山人续稿[M].台北:文海出版社,1970.
  [22]赵厚均,杨鉴生.中国历代园林图文精选第三辑[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
  [23]计成撰,李世葵,刘金鹏编著.园冶[M].北京:中华书局,2011.
  [24]高居翰,黄晓.刘珊珊.不朽的林泉:中国古代园林绘画[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
  [25]王士禛.香祖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M].1982.
  [26]阚红柳.清代皇家园林史料汇编(第1辑)[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7]文渊阁本.钦定日下旧闻考[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28]文渊阁本.帝京景物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29]米万钟绘,洪业等编辑.勺园图录考[M].北京:燕京大学引得编纂处出版,1933.
  [30]孟兆祯.园衍[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31]王世仁.勺园修禊图中所见的一些中国庭园布置手法[J].文物,1957(6):20-24.
  [32]贾珺.北方私家园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33]王笑竹.明代江南名园王世贞弇山园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14.
  [34]顾恺.明代江南园林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35]周宏俊,苏日,黄晓.明代常州止园理水探原[J].风景园林,2017(2):34-39.
  [36]左毅颖.王世贞与园林[D].天津:天津大学,2014.
  [37]邬秀杰,周曦,张凯莉.从弇山园记中研析王世贞宅园的造园艺术[J].建筑与文化,2016(11):201-20
  [38]陈从周.说园[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
  [39]魏开肇,李学文.北京名园趣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40]侯仁之.燕园史话[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黄弥儿(1994-),女,广西南宁人,壮族,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风景园林气候适应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290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