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从《经典咏流传》看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经典咏流传》是央视推出的一款传播传统诗歌文化的综艺节目,它将传统文化与流行音乐完美融合,让观众感受到了不一样的诗歌文化,在享受美妙音乐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传统诗歌文化所具有的美丽。节目一经播出就收到各界好评,它的成功给了我们一条传播传统文化的新思路。
  【关键词】    传统文化    古典诗词    电视媒体
  改革开放加大了我国与外界沟通的力度,也使得各种文化充斥着人们的视线中。这种情况必然可以促进多种思想融合,让我们的思维更加活跃;同时如果不加强传统文化的传承,很有可能是几千年来沉淀下来的灿烂文化失去主体地位。这个特殊时期,我们更应该认识到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保证传统文化在人民心中的重要地位,让传统文化在快速发展的今天找到一条新的传承与传播的思路。
  在许多传统的传播方式效果不尽如人意的前提下,央视及各地方电视台通过电视节目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以一种人们便于接受的形式将传统文化知识展露出来。比如说《舌尖上的中国》《本草中国》以及《我在故宫修文物》等纪录片,《中国成语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竞技类节目,这些电视节目都可以在潜移默化中让人们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以一个放松的心态接受传统文化。《经典咏流传》就是从去年开始到近期一直火热的一款传播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节目本身基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节目中音乐人将传统诗词以流行音乐的方式改编,传统诗词与音乐结合后更加朗朗上口,易于人们接受。
  一、《经典咏流传》的成功特点
  1、根植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在五千年来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套属于极具特色的文化体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积淀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近年来我国更加重视传统文化的延续性,并且开始注重现代媒体在传播过程中起到的优秀作用,于是一大批有关弘扬传统文化的电视网络节目逐渐涌现出来,但质量良萎不齐。好的节目能让人们增加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感,但是制作粗糙的节目会让人对传统文化产生曲解。《经典咏流传》通过央视频道这个优秀的载体弘扬了我国传统文化,体现出了主流电视媒体对于创新性发展我国文化的责任担当。并且它用诗、歌结合的方式将我国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色的诗词文化与流行音乐结合,并且不显突兀,这种方式给诗词文化的传承注入和新的活力。
  2、形式新颖、制作精良。《经典咏流传》取得各界广泛关注,在各种娱乐八卦类综艺节目中脱颖而出的原因不仅是其深厚的内容底蕴带来的,也要有一定精美的包装的因素。首先,它是第一档将传统文化与流行音乐相结合,翻唱歌词内容属于传统诗词的节目。节目中的“经典传唱人”都有着值得赞扬的个人事迹及精神,这些事迹能与传统诗词中的精神相结合,唱作人将个人情感依托改编完善的作品表达出来,也让观众深入浅出地了解了诗词本身的内涵与其想传达的精神。《经典咏流传》的舞台设计也极具特色。首先舞台本身根据“天圆地方”的理念而设计,唱作人站在台上表演时就像是诗人立于苍穹之下。并且灯光设计合理,在不同人物登场时有着不同的灯光效果,美观而不失庄重,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
  二、从《经典咏流传》中看传统文化的传播
  1、开发有创新型、有底蕴的传播节目。目前看来,传统文化与电视节目的结合已是传播传统文化最好的形式,我们想把传统文化融入到电视节目中还需要具有特色的节目设计。近年来我国大部分关注度比较高的电视节目都是从国外引进而来的,其流程有很明显的他国文化色彩,节奏过快,表现浮夸。而想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电视节目一定要有鲜明的创新性,从灯光到舞台设计到服装都要有鲜明的传统文化的特点,不能单纯引进再与传统文化结合,使得节目本身不伦不类。
  2、与新媒体结合,加强影响力。当今时代,电视媒体的影响力早已大不如前,移动端与各种软件的兴起使得人们更加接受网络平台所传递的信息。要想将创新性的传统文化节目推广,就要重视新媒体的作用。在《经典咏流传》的播出时,观众可以在手机或电脑上观看节目录播,并且官方在微信、微博等平台都有自己的官方账号,观众可以从多个渠道了解到节目特性,吸引更多人来观看。并且网络平台使得观众的互动性增强,人们在讨论过程中不断增加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加深理解,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节目影响力。
  3、丰富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从《经典咏流传》的成功上来看,我们认识到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播不能仅依靠纸质传播,也要创新出新的传播渠道。不仅采用电视媒体形式,更要鼓励网络平台传播传统文化。比如在微博、知乎等论坛上定期举办传统文化的讨论,加强人们对其的了解;鼓励各大视频平台对有关传统文化视频进行优先宣传;对有关传统文化的电视剧、电影有优先政策等。
  参  考  文  献
  [1]吴明靖.京商传统文化在财经类高职教育中的价值研究[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3,29(05):29-33.
  [2]王源.中华传统文化的具象化传播:原创性电视节目发展的新路径[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3(06):146-154.
  [3]高海波.传播功能研究新论[J].新闻界,2007(02):26-27.
  史林丹,女,本科,畢业专业:历史学,编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352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