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丘陵区秸秆肥料化利用的问题与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文以泸州市秸秆肥料化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例,就农作物秸秆肥料化利用工作中遇到的政策影响因素、收储设施建设、利用技术等问题,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展望秸秆肥料化利用前景,以期共同推进丘陵区秸秆肥料化利用工作。
  关键词:
  泸州市;丘陵区;秸秆;秸秆肥料化;秸秆利用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754/j.nyyjs.20200315047
  农作物秸秆利用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比较难以解决的问题。随着大气污染治理的不断推进,农作物秸秆禁烧工作的急迫性、持续性越发重要。如何从根本上解决秸秆禁烧工作的难题,归根结底就是要全力推进秸秆资源化利用,以疏促堵、以用促禁,而秸秆肥料化利用就是重要的技术手段之一。本文针对泸州市丘陵区秸秆肥料化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建议,以期共同推进丘陵区秸秆肥料化利用工作。
  1 基本情况
  泸州市位于四川盆地南缘,属四川盆地到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地势南高北低,由西向东北倾斜。长江北岸为四川盆地微缓的倾斜平原,大部是缓丘、宽谷地貌;长江南岸以浅丘、中丘及低、中山为主;最低海拔203m,最高海拔1902m。市内辖3区4县,幅员面积1.22万km2,总人口509.61万人,耕地面积41.2万hm2,人均耕地0.08hm2。沪州市农作物秸秆常年产生量212万t,可收集量170万t,以水稻、玉米、高粱、油菜为主,2019年度综合利用率88%,其中肥料化利用占秸秆总量的52.3%。现有农作物秸秆肥料化利用包括直接还田、机械粉碎还田、腐熟还田和生产有机肥等措施,直接还田和机械粉碎还田占比最大,腐熟还田次之,生产有机肥占比最小,尚处于试点探索阶段。
  2 存在问题
  2.1 政策支持不足,工作机构不健全
  从上到下各级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均制定出台有关秸秆利用方面的政策措施和规划方案,但是除了少数或个别的试点项目外,多数政策、规划并没有落实落地,政策的覆盖面窄,利益激励机制不健全,更没有形成系统、长效的扶持政策体系;资金投入量不够,单价严重偏低。目前泸州市秸秆综合利用专项资金覆盖面仅占全市行政区域的14%,从试点项目县运行情况看,均补助资金在10~15元/667m2之间,想要实现全域秸秆综合利用,资金缺口巨大;没有设置专门的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机构,发展改革、生态环境、经济信息、农业农村等相关部门都有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职能职责,但尚未形成齐抓共管的有效合力。
  2.2 秸秆收集难度大,收储运体系不健全
  泸州市丘陵区地形地貌复杂,地块破碎分散,不适宜大面积机械化作业,加之农村土地使用权分散,传统一家一户分散式经营仍占主导,土地规模化利用率较低,导致农作物秸秆分布分散,全靠人工收集,农户积极性不高,秸秆收集难度很大。
  收储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秸秆收集难、运输难、储存难等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现有的农机具在收获还田联合作业方面不能有效配合,收的只管收,或者直接粉碎,缺少将粉碎的秸秆深翻到土壤中的环节,而将秸秆从田间集中收集的工作大部分还依靠人工劳动力,在全市范围内没有形成有效的收储运体系,秸秆的收集成本高、储运难度大,严重制约了秸秆利用产业化发展。
  2.3 秸秆肥料化处理粗放,技术水平低
  泸州市秸秆肥料化利用占秸秆总量的52.3%,现有秸秆肥料化利用方式主要是农户分散自行处理,受技术条件和劳动力成本的制约,一般为简单粗放式直接还田或粉碎还田,极少数区域能实现腐熟还田,低水平的简单发酵处理,秸秆腐熟时间长、腐熟度低,肥效差,相比“一把火”的传统焚烧习惯,不管是在成本上还是在肥效上都存在明显的差距。针对不同农作物秸秆自身特点,尚未形成具有针对性的腐熟技术,如玉米、高粱秸秆纤维素含量较高,快速腐熟難度较大,当前可借鉴的仅有增施腐熟及和深埋堆沤等技术,尚未形成可推广的针对性措施,导致秸秆肥料化利用推广效果差,秸秆露天焚烧屡禁不止。
  3 对策建议
  3.1 建立完善系统长效的秸秆利用政策机制
  3.1.1 逐步建立县域秸秆资源化利用整体推进制度
  结合已有的相关政策、规划,进一步完善农作物秸秆利用的土地、税收、电价、收储运补贴、农机补贴等针对性扶持政策并确保长期有效、落地落实。
  3.1.2 建立秸秆利用企业优惠扶持机制
  将秸秆利用列入环保产业,建立融资、税收、用地、政府补贴等方面优惠制度;建立种植户或农业经营主体秸秆回收利用补贴机制,按照秸秆收集数量给予一定资金补贴和有机肥补贴;强化国家投资农业项目的秸秆利用措施,明确各级财政投资的农业项目中凡涉及地力培肥、有机肥替代化肥等措施,优先采用秸秆肥料化利用技术,实现项目区秸秆全域全量利用。
  3.2 支持秸秆利用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完善的秸秆收储运体系
  要加强秸秆利用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重点支持秸秆收集转运点、集中储料场和集中处理场的储藏、处理及安全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引导培育一批秸秆收储企业或专业合作组织。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农用优先、多元利用”的原则,充分发挥秸秆综合利用企业的带动作用,调动农户、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主积极性,逐步建立起政府推动、市场化运作的秸秆收储运服务体系。
  3.3 增强科技支撑,提高秸秆肥料化利用技术水平
  进一步推进水稻机收秸秆粉碎还田技术模式,适宜机收田块水稻秸秆全部粉碎还田,加快推进水稻机收、秸秆粉碎、翻耕堆沤一体机具的推广;开展散户小堆腐熟还田,集中配发秸秆腐熟剂、堆肥覆膜,指导农户就地开展秸秆腐熟堆肥还田;加大针对性腐熟剂的研发和推广,重点对玉米和高粱纤维素含量较高的作物秸秆,推广针对性腐熟剂,解决旱地作物秸秆腐熟困难问题;推广秸秆智能堆肥技术,支持村集体经济公司或农业企业、新型经营主体等引进秸秆智能堆肥系统,开展区域性秸秆生产有机肥服务,实现秸秆分散型小规模集中处理、就近消纳;推进秸秆基料化加肥料化复合利用技术模式,支持食用菌企业实行“秸秆回收加菌包生产加菌渣改土”循环使用,回收秸秆用于菌包生产,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菌渣堆沤还田用于土壤改良,打造生态经济模式。   3.4 加强企业化发展,提升秸秆肥料化利用覆盖率
  支持秸秆肥料生产企业发展,实现秸秆随意丢弃或一烧了之向商品化利用的转变。秸秆肥料化利用企业是农业投入品生产行业之一,各级政府和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应引导企业和农民以科技为依托,市场为导向,实现产业化经营,如建立秸秆制肥企业、秸秆菌种场等。
  4 展望
  4.1 遏制露天焚烧,保护大气环境
  加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特别是简单直接的肥料化还田利用,是遏制农作物秸秆露天焚烧的有效措施之一,既减少夏秋季节秸秆焚烧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又不直接影响到民航、铁路、高速公路的正常运营,排除对交通构成的潜在威胁,降低了发生野外火灾的风险,同时也保护了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
  4.2 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农作物秸秆中富含土壤所需的有机质,直接还田或机械粉碎还田的秸秆通过翻耕与土壤混合后逐渐腐烂,将秸秆中有机质释放,有利于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农作物秸秆中含有氮、磷、钾、钙、镁、硫等农作物生长必需的主要营养元素,秸秆还田后可使作物吸收的大部分营养元素归还土壤,增加土壤有机质,对维持土壤养分平衡起着积极作用,增加土壤肥力,提升作物产量,改善作物品质,节约化肥使用量,促进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
  4.3 促进种养结合,发展绿色农业
  我国素有将农作物秸秆用作粗饲料的传统,随着秸秆处理技术的推广以及品种改良、科学快速育肥技术的普及,农作物秸秆利用的步伐明显加快。将秸秆用于养畜过腹还田,不仅可以增加和改善畜产品产量,大量的畜禽粪污也为农田提供有机肥,进一步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生产良性循环,实现绿色发展。同时,将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污有效结合,又可为有机肥生产提供源源不断的原材料,实现种养产循环发展。
  5 结语
  目前,我国面临着农作物秸秆禁烧压力巨大,秸秆综合利用有效覆盖面不高等难题。要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政策机制、充分依靠科技支撑,着力突破秸秆收储及利用瓶颈,全力推进秸秆资源化利用。
  参考文献
  [1] 石祖梁.中国秸秆资源化利用现状及对策建议[J].世界环境,2018(05):16-18.
  [2]樊平,李志刚,王世仙,徐效俊.浅析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状、问题和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09(12):62-63.
  [3]何勇,黄波,张体刚,罗传浩.秸秆综合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四川农业科技,2013(05):6-7.
  [4]韓鲁佳,闫巧娟,刘向阳,胡金有.中国农作物秸秆资源及其利用现状[J].农业工程学报,2002(03):87-91.
  [5]王艳锦,王博儒,张全国.秸秆资源化利用及途径及建议[J].河南农业科学,2009(07):23-27.
  [6]方放,李想.黄淮海地区农作物秸秆资源分布及利用结构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5(02):228-233.
  [7]毕于云,高春雨,王红彦,等.我国农作物秸秆离田多元化利用现状与策略[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9(09):1-11.
  (责任编辑 李媛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377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