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及调适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江超

  【摘要】    近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此同时,社会市场竞争越发激烈,“就业难”早已是屡见不鲜的社会问题。市场竞争激烈,再加上部分高校暂未以就业为导向来进行教学,难以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以及市场竞争力,而毕业就业对于学生而言,是人生历程的重要转折点与必经之路,种种因素影响下,部分大学生存在就业心理障碍,存在盲目从众、攀比怕苦、焦虑自卑等不良情绪,一定程度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未来发展。针对这一情况,应分析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及产生原因,并研究出调适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的策略,从学生个体、学校与社会等角度入手,大学生应具有客观的自我定位与自我认知,建立在客观实际上来明确适度的就业期望值,高校应关注就业问题,以就业为导向展开教学,并组织心理健康辅导,政府及社会应改善当前就业环境,缓解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从而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问题。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心理障碍    策略
  引言
  随着高等教育越发受到重视,再加上高校毕业人数的逐年增长,一定程度加剧了市场就业竞争环境,“就业难”已成为长期存在的社会问题。大学生普遍缺乏社会经验,心理发育尚不够成熟,就业是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在面临着就业形势严峻的市场环境时,学生就业心理状态难免出现障碍与问题,如自卑、焦虑、恐惧等,这些就业心理障碍严重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同时也会对学生就业与择业起到消极影响。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概述
  大学生就业心理,主要是指学生在面临就业选择及就业的过程中,受到个人因素、社会因素与就业岗位等多方面的影响,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现象与情感倾向。就业意味着学生人生历程发生转折,从学生身份转变为社会身份,一定程度影响到学生的人生发展,而就业也是学生与学生家长最为关心的问题。基于此,大学生面临就业的过程中会产生积极与消极的表现,而这些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心理表现,消极的心理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影响,需要加强就业心理辅导,解决学生就业心理障碍问题。
  关注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并给予一定的辅导与帮助,对于学生而言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加强就业心理辅导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产生积极的就业心理,便于更为从容地面对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其次,加强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有助于学生从学生身份转变为社会身份,学生面临就业在身份转化的过程中难免会存在不适应的状态,对身份转变的不适应会加剧就业带来的问题,通过就业心理辅导能够帮助学生更为适应社会身份,有效解决就业存在的问题[1]。最后,加强就业心理辅导,能够促进学生对自身有清晰正确的定位,并结合市场发展要求,来制定、规划与实施就业目标。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及产生因素
  2.1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主要表现
  2.1.1认知不足,盲目从众
  当前,部分大学生就业心理存在一定的障碍,主要表现在多个方面。首先,一些学生对自我认知不足,没有对自身进行正确定位,也不了解自身的优劣势,甚至存在部分学生过度高估自己或过度轻视自己的现象,难以明确意识到自身的优点与缺点。因为对自我认知不足,难以根据市场定位来选择与确定工作,在此过程中,容易受到外界其他因素的影响,盲目从众,放弃自身就业观念,去选择与他人相似的就业岗位。盲目从众的现象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较为普遍常见,学生更倾向于群体行动,因个人及社会等多种因素,认为结对工作比单独选择就业岗位更为安全可靠,同时对就业岗位的认知也不够清晰,再加上自我认知不足,缺乏明确的就业观念,会受到父母、同学以及教师的影响,随大流选择一些他人眼中较好的工作[2]。正是因为存在盲目从众的心理障碍,学生在就业岗位上更容易出现问题,如不满意工作内容、频繁换职业等,而这些也不利于学生后续发展。
  2.1.2期待值高,攀比怕苦
  因大学生缺乏一定的社会经验,在选择就业的过程中,不了解市场实际情况,对就业岗位的期待值较高。当前,高校绝大多数学生更倾向于大城市、大公司工作,同时还需保证薪资待遇、工作环境、发展前景以及离家距离等,简而言之,学生普遍期待能找到高薪、舒适且具有晋升空间的工作。学生对工作的期待值高,在选择就业岗位时要求也较为苛刻,当自身能力达不到期待岗位的要求时,很容易陷入自我否定、焦虑不安的情绪中。除此之外,当下面临就业的大学生普遍是95后,深受家人宠爱,又是接触互联网的最大群体,容易形成攀比怕苦的心理,这也是虚荣心的具体表现。攀比现象较为常见,部分学生选择就业岗位并非为了实现自我价值,而是不希望自己的工作岗位比他人差,可以向外界炫耀,但希望拥有良好工作岗位的同时,也存在不愿意吃苦的心理,不希望岗位工程的工作强度过大,鲜少选择去西部偏远地区工作,多是去沿海城市或者发达地区就业。种种因素下,大学生在面对与选择就业岗位的过程中,往往表现较为挑剔,因求职目标高于自身能力,从而导致求职不成功。
  2.1.3自卑心理,就业焦虑
  近年来,就业形势越发严峻,给学生就业带来一定的压力,处于特殊的重压环境下,再加上对市场以及就业岗位的不熟悉,很容易出现自卑恐惧的心理。在选择就业岗位的过程中,容易紧张与害怕,比如在和用人单位沟通的工程中不敢直视对方,甚至面试的过程中过于紧张没有底气,这样会导致错失就业机会。此外,临近毕业的学生容易产生就业焦虑心理,将工作职场想象得过于可怖,同时轻视自身能力,认为自己难以胜任工作岗位,焦虑,急躁,而这些心理表现是当代大学生较为常见的不良情绪。
  2.2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产生因素
  2.2.1市场竞争激烈
  导致大学生产生就业心理障碍有多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社会因素、学校因素以及个人因素。具体来说,首先,经济推动社会发展,市场体系变革,国内就业形势越发严峻,大学生缺乏一定的社会经验与工作经验,在竞争激烈的市場中缺乏竞争力,再加上大学毕业生的数量逐渐增长,而社会就业岗位却鲜少增加,甚至因为市场不景气而导致岗位减少。基于较为严峻且具有一定压力的社会环境下,学生就业心理难免会出现障碍,压力过大,不断降低对工作岗位的期待值,导致就业岗位达不到预期[3]。   另外,传统理念的影响下,学生家长更侧重于一些稳定的工作岗位,如机关单位、公务员、教师与国企等,并且形成一股风气,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生在面临毕业就业时,更侧重于努力报考、进入这些稳定的工作单位,而这些工作单位竞争压力也较大,在准备的过程中也容易滋生一些负面情绪。
  2.2.2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弊端
  大学生产生就业心理障碍,还存在学校方面的因素,尽管当前高等教育越发受到国家与社会的重视,高校也纷纷对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进行改革创新,以就业为导向,来培养社会所需的高素质创新型复合人才,但从整体而言,部分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尚未改变,仍侧重于理论知识忽视实践应用。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一定的弊端,学生的知识结构与社会实际相脱节,同时也没有以就业为导向来指导学生对就业进行规划,难以增强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导致学生在就业市场缺乏竞争优势。除此之外,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日益受到重视,高校也纷纷组织开展学生心理辅导,但心理辅导缺乏针对性,难以有效发挥作用。
  2.2.3个人心理素质不高
  大学生产生就业心理障碍,还包括个人因素,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性,其产生的就业心理因学历、环境与性格等因素体现出来的形式都不尽相同,但普遍存在大学生心理素质不高的问题。当代大学生鲜少经历过挫折与困难,心理承受能力较差,难以积极应对挑战,并且因缺乏社会经验,对社会阅历的认知也不足,在就业岗位上,较难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工作中,从而加剧负面情绪,长期以往便会产生自卑焦虑等心理,出现就业心理障碍。
  三、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调适对策
  3.1自我认知,降低期望值
  大学生作为承受就业压力的主体,应从自我开始来调适就业心理障碍。首先应该明确自我认知,对自己进行恰当正确的评价与定位,不能好高骛远,也不能妄自菲薄,了解自身的优缺点,可通过职业生涯规范辅导来对自我进行分析,并根据自身能力的优劣以及兴趣爱好来制度就业目标与规划,可向教师求助,做好职业准备与规划,降低就业期待值,放平心态,才能更好地面对与选择就业。
  3.2关注就业,组织心理辅导
  针对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高校在教学方面,应该以就业为导向,理论结合实际,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并积极开展置业生涯规划教育,促进学生能够对自我与社会有清晰认知,便于其能够根据自我定位以及社会需求来明确就业目标与方向。此外,还可组织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即根据不同年段的学生开展心理教育,并非仅在毕业之际开设,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观,还可定期组织专家围绕就业心理教育来举办讲座,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心理。
  3.3改善就业环境,缓解就业压力
  针对就业难的社会问题,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的法规建设,构建有秩序、规范化的市场环境,一定程度降低市场激烈的竞争,并给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平台,从而拓展大学生就业渠道,能够有效改善就业环境。此外,为解决大学生因市场竞争压力大而产生的焦虑心理,政府还需尽快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并将大学生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中,对缺乏一定能力的学生进行就业培训,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从而也能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四、結语
  综上所述,因个人、学校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大学生在面临就业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焦虑、自卑、认知不清晰等方面,因此可从个人、学校与社会等角度入手,来调适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
  参  考  文  献
  [1]胡忠永,卢玲.独立学院“95后”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调研分析[J].智库时代,2019(01):273+286.
  [2]王美多.论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调适中的积极意义[J].理论观察,2016(10):148-149.
  [3]王美多,朱勇.论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调适中的积极意义和实现途径[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6,32(05):65-7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420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