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学生寝室归属感现状与培养途径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陈铭 冉玲 董秋杰 冯山入 姜凯元 尹文

  【摘要】    随机抽取南充市三大高校在校大学生400人,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以了解当代大学生寝室归属感现状。在此基础上,探讨大学生寝室归属感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根据量化分析的结果,探究高校增强大学生寝室归属感的方法与途径,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塑造学校良好形象。
  【关键词】    大学生    归属感    现状    策略研究
  当代大学以班级为主体的教学、实践活动相应减少,学生之间的接触、交流更多地在寝室中进行。寝室作为学生日常活动的重要场所,不仅具有生活、学习等功能,而且承载了学生之间的情感传递、思想碰撞等内容。寝室的重要性日显突出,因而加强寝室团队精神建设尤为重要。研究表明,高校新生是较容易出现归属感缺失的群体。在学生工作中,要通过心理关怀、构建温馨寝室以及和谐师生关系等途径,着力培养学生的归属感。
  目前有关大学生寝室归属感方面的相关文献及调查较少,本文有利于了解大学生寝室归属感现状,调查和分析主要影响当代大学生寝室归属感的因素,为当代大学生着重关注的寝室团队与文化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一、调查对象和调查方法
  1.1调查对象
  以南充市三大高校在读本科学生为调查对象,共计400人。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以自填问卷式和询问形式进行调查。
  1.2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包括:1.大学生的基本情况;2.大学生寝室归属感的现状;3.大学生寝室归属感影响因素;4.提高大学生寝室归属感的策略。
  1.3调查方法
  2019年1月至5月期间,调查员向被调查者讲解调查目的、内容和意义,同时发放自制调查问卷,以询问形式和自填方式完成问卷,并当场收回问卷。
  1.4统计学方法
  剔除无效问卷后,采用EpiData3.1录入数据,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分析方法包裹:统计描述、卡方检验、秩和检验,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
  二、结果
  2.1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400份,有效问卷380份。问卷回收率100%,有效率95%。在本次调查的大学生中,男性210人(55.26%),女性170人(44.74%);大一年级10人(2.63%),大二年级30人(7.89%),大三年级320人(84.21%),大四年级20人(5.26%)。
  2.2我国大学生寝室归属感现状分析
  大学生融入到寝室日常生活和进行夜谈会的情况。经调查发现,偶尔可以参与到的有135人(35.53%),完全可以融入的有75人(19.74%);大学生有70人(18.42%)1天进行1次夜谈会, 130人(34.21%)从来不进行夜谈会。详见表1。
  2.3我国大学生寝室归属感的影响因素
  大学生家庭经濟情况和价值观情况。调查得知,认为自己家庭经济情况一般的有(60.53%),认为自己家庭情况较差的有(10.53%);认为自己与室友都有共同的爱好和追求的有(17.11%),认为与室友只是在一些方面有共同爱好的有(60.53%)。
  三、讨论
  3.1我国大学生寝室归属感现状
  De Vos &Dijkstra将寝室归属感定义为“学生感觉到自己是寝室中重要的一员,被他人接受,被他人认为有价值及与他人成为一个整体的一种情感”[1]。 当代大学生大多会因为业余生活单调及学业功课繁重而产生越来越多的心理困惑,心理承受能力也在逐渐变弱。这使得大学生在归属感的建立上,普遍存在归属感较低的现象。近年研究表明,高校学生对寝室归属感呈现越来越淡的趋势。因此,大学生寝室归属感的问题亟待解决,提升大学生寝室归属感具有极为现实的重要意义。
  3.2影响我国大学生寝室归属感的因素
  在现今社会的发展影响下,青年学生的寝室归属感逐渐被侵蚀[2]。其中导致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如下:
  一是由于网络空间的自由化、虚拟化和匿名化,使得学生在这一虚拟的空间中悬置了对现实价值的判断,减少了与身边朋友的沟通交流,寝室归属感进一步缺乏[3]。
  二是由于高等院校招生计划的扩展以及区域经济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寝室成员之间存在家庭收入的差异,进而寝室整体在处理公共消费和开展寝室活动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
  三是校园生活直接影响寝室成员的认知、情感和意识,直接引导着寝室成员的精神风貌和行为规范,寝室成员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4]。
  3.4建议及对策
  大学生归属感是价值认同基础上的身份的认同,是一种固有存在和推动力。研究分析,增强大学生寝室归属感的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发挥好学校的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作用[5]。
  二是加强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采用核心人物来增强归属感。一个好的室长能够以自身的影响力对其他成员起到良好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并能团结宿舍的全体成员,进而增加同学们的寝室归属感[6]。
  三是要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促使大学生将关注点从个体转向社会,从以个体为中心,转向更关注个体对社会的贡献与融合,开始关注个体在社会领域的社会关系和社会任务,更多的将心理幸福感、社会幸福感融入主观幸福感[7]。
  参  考  文  献
  [1]卢旭东,李剑琦,潘蕾.国内高校大学生校园归属感的调研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4(10):109-113.
  [2]陈羿竹.当代大学生归属感困境与文化价值观重构[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3):179-184.
  [3]陈大敏.大学生寝室文化现状分析[J].毕节学院学报,2011(10):120-128.
  [4]张由月.心理辅导促进高校学风建设探讨[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9(02):96-98.
  [5]朱晓文,韩红.家庭背景与大学生学校归属感:人际网络的多重中介作用[J].复旦教育论坛,2018(03):80-88.
  [6]高建平,罗向东.宿舍文化建设与大学生归属感的培养[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08):58-59.
  [7]王莉娟.校园文化满意度对大学生归属感的影响因素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05):121-12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420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