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统编教材阅读教学板块设计新构想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从2019年秋季学期开始,小学语文教学全面使用统编教材。统编教材在内容、体系上等都作了较大的改动,那么原有教材教学业已形成的比较固定的教学板块设计将作怎样的跟进改动,是用好统编教材面临的首要问题。为此,我们可从预习设计与导人、语言经验的积累、整体把握与概括、阅读理解与转换、练习巩固与提升、总结拓展与延伸等方面作重组与构建。
  一、预习设计与导入
  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准备环节,导入是引入环节。二者之间相互依赖、密不可分。然而教学中预习管预习、导入管导人是经常发生的事。统编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明确提出先预习再学课文。既然有预习,导人就要建立在预习的基础上,就不能把课文当作陌生文本来导入。
  1.预习单的设计
  预习单能保证学生课前预习的指向性、针对性和目标性,克服预习的随意性和浅表性。为此,预习单的形式和内容就显得非常重要。笔者设计的预习单分三个栏目:通过预习,我知道了;我学不懂和疑惑的;通过学习,我有很多收获。前两项学生预习时填写,第三项学完课文后填写。这样设计的目的,一是通过“我知道了”培养学生预习的自觉性;二是通过“不懂和疑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三是通过“我有很多收获”增强对照性,从而提升获得感、自豪感。总之,有了预习单,不仅过程可见,思维可视,而且提升了预习的效度和信度。
  2.预习内容安排
  预习内容主要包括课文预习、查找资料和相关阅读。但不是绝对的,要依据教材因单元因课文而异。如《祖父的园子》,除了课文预习外,教师还可布置学生查找作者萧红的经历、作品和成就,阅读萧红描写自己童年的相关作品,为理解课文作充分准备。再如《珍珠鸟》的预习,依次找出课文中小珍珠鸟活动的位置及其动作,并为小珍珠鸟对“我”的信任度打上星级。提问:小珍珠鸟对“我”越来越信任,老珍珠鸟对“我”就不信任吗?从课文中找出依据来说明。从教学目标和课文特点出发,预习内容应有所侧重。
  3.预习结果运用
  预习的主体是学生,对预习结果的运用是对学生预习的最大尊重,也是促进学生持续预习和养成习惯的动力。预习主要发挥的功能是实现对将要学习内容的无缝对接。一是做好预习情况的分析与统计,从而研判学生的现有发展区。二是从预习结果暴露出的问题,确认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包括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等。三是从预习基础与教学内容确定目标。“磨刀不误砍柴工”,在教学新内容之前教师要不惜时间鼓励学生先预习,通过预习和预习交流,解决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可以解决的问题,从而优化教学内容与过程。
  4.依据预习导入
  教学导入的主要目的是建构阅读话题。所谓阅读话题,就是教师为引导学生通过对话解读文本的交流话题。具体到一个文本,构建话题的视角和途径是多元的,其目的在于统领整个阅读活动,激活学生阅读的动机,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如《牛和鹅》一文的教学重点是认识批注,尝试批注。其导人就可以是:同学们已经预习了《牛和鹅》一文,该文的学习重点是联系课文内容来认识批注,并尝试批注的方法阅读,我们先看看哪些内容同学们已经会了,不会的我们一起来学。然而当前很多教学中,学生明明已经预习过课文了,教师还是将其当作陌生文本来导入,别扭又尴尬。如通过谜语猜课题的,介绍新朋友,带着学生去“旅游”,等等。其实学生对将要学习的课文和内容早心知肚明,这样的导入是无效的。预习应是语文教学的规定动作,不是可有可无的。预习不仅是利用学生已有基础展开的自主学习,更是通过学习实现重点与难点的突破。因此,课堂上一定要留足预习交流的时间,在交流中解决个体难题,并形成共识,聚焦学习重点。
  二、语言经验的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如词语积累,要注重积累与运用相结合,即语言经验的积累。记忆、背诵好词好句固然重要,然而语文积累不仅是记忆、背诵,所谓语言经验,除了词语、句子的积累外,还包括运用语言的经验,如词语怎样用,词与词怎么搭配,词与句子怎么连接,句与句怎么组合,等等。这也是统编教材使用中需要强化的内容。
  1.重在词汇的积累
  语言积累的重点是词汇的积累,词是构建语言的最小单位。它好比建造高楼大厦的建筑材料,只有建筑材料丰厚,才能建造起美观大方的高楼大厦。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一个人词汇的积累程度决定他的思维能力。一個词汇贫乏的人,是不可能有深刻思维和细腻情感的。
  2.重视在语境中积累
  语言经验的积累离不开语境这个依托,语境是语言经验生存的土壤。教学中不难发现,学生在词语听写中正确无误,但到作业或写作中不是写错就是误用,为何?主要原因是学生为了应对听写而采用了机械的记忆。为此,对学生掌握词语的预习检查,首先是要连带句子的生字新词检查,接着才是词语的集中检查,最后回到不同的语句中再次检查,做到从语境中来又回到语境中去。
  对于词语听写,一般的做法是教师读词语学生写词语,如果采用教师说词语学生写近义词或反义词,教师说意思学生写词语,教师说一段话学生用一个词语来概括,或出示句子让学生填写词语等方法,词语听写就不会脱离语言运用。
  3.在运用比较中积累
  经验来自运用,要在运用比较中积累语言经验。
  在与课文语言的比较中找落差的积累。同样的意思,假如让我来写会怎样表达,与课文语言有什么不同,课文语言比我高明在哪里?通过这样的阅读思考与比较,学生的阅读质量会越来越高,语言表达水平也会有明显的提高。
  在文本异同的比较中主动积累。一是相同内容的不同文本间的比较,如《松鼠》与《跑进家来的松鼠》;二是同类文体不同文本风格间的比较,如《太阳》与《松鼠》同是说明文,《太阳》科学、严谨,《松鼠》活泼、有趣;三是在表达评改比较中积累,如外貌素描、征婚启事、寻人启事中都涉及人物外貌的描写,但侧重点不同,表达也就有变化。   语言经验的积累虽然离不开机械记忆,但这仅仅是一种手段,目的是为语言经验积累服务。
  三、整体把握与概括
  林崇德曾说,概括是智力能力的首要特点。中小学生概括能力的发展,应看成其智力与能力水平的重要指标。概括能力,不仅是能力的起点,也是能力的终点,是学生高阶思维的体现,是重要的阅读创新能力。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虽然被普遍重视,但没有得到真正落实。小学统编教材在语文要素中先后十六次提到复述和概括能力,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1.厘清文章思路
  文章表达离不开顺序,要么是事情发展的顺序,要么是时间推进的顺序,要么是空间顺序,此外还有思维顺序、逻辑推理的顺序、意识流顺序等,哪怕是采用倒叙、插叙表达方法的文章,结合文本内容也能理出一个头绪来。为此,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的教学,首先要引导学生厘清文章的顺序。比如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一只窝囊的大老虎》一文篇幅很长,但只要厘清课文是按照“期盼表演一排练节目一演出炸锅一寻找根源”的顺序叙述的,学生对课文内容就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2.抓住关键词句
  文章的重点内容和表达意图往往隐藏在文中的关键语句中,善于抓住关键语句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和品读文本是统编教材使用的重点。除了知道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和中心句的作用外,更要揣摩作者的表达意图。如《太阳》的第一自然段写了“后羿射日”的传说,其目的是为了引出内容,并非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因此在概括中要剔除,只需概括“太阳离我们很远”即可。再如《父爱之舟》五次写到姑父的小舟,而每次都有“节省”这个词,因此在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时不能少了家庭贫寒这个前提。
  3.提炼概括方法
  方法是能力的前提,学生的概括能力要从策略人手,在方法运用中培养。依据课标,第一学段不要求概括主要内容,第二学段在方法指导下概括,第三学段对照标准在评价修正中完善。如从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概括,从人物与事例关系概括,从事物的几个方面概括,从景、事、情整合概括等。具体到不同的文本,要善于寻找切入点,如从题目扩展,抓总起总结句、过渡句、中心句,以及自然段意归并法等。总之,厘清文章线索是前提。如《父爱之舟》以父爱场景为主线,子(“我”)为副线,姑父的小舟为暗线。概括主要内容时要做到以主线为轴,整合副线与暗线内容。
  4.做好评价引导
  课程标准指出,“应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尤其应注意发挥其诊断、反馈和激励功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评价的引导作用。做好评价须掌握两个标准:一是内容的提炼是否确切,切忌喧宾夺主;二是言语表达做到全面、简洁和连贯。
  概括能力是一种宏观把握能力,语言品鉴能力偏向中观与微观,阅读能力的提升需要宏观的把控和微观的深入。
  四、阅读理解与转换
  统编教材明确了单元语文要素,教师不用再为“教什么”而发愁,但同时又出现了一味为语文要素而教学的问题。如何使统编教材的使用既夯实语文基础,又重点突破呢?
  1.明确阅读目标
  阅读教学要兼顾三层目标,即基础目标、发展目标和创新目标。所谓基础目标,指的是语文基础知识目标,包括字、词、句、段等,是学习任何一篇课文都必须达到的目标。如读通读顺课文,掌握文中词语,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发展目标,指的是单元教学目标,主要指单元语文要素、课后习题和略读的学习提示等内容,是本单元教学必须达到的目标,确保语文要素由知识向能力转换。如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语文要素: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考虑到“学习用批注方法的阅读”有一定的难度,该单元安排了三篇精读课文,《牛和鹅》主要是认识批注和尝试用批注的方法阅读,《一只窝囊的大老虎》重点练习在不理解的地方作批注,《陀螺》重点训练在体会比较深的地方作批注,以期学生初步学会用批注的方法阅读。创新目标,主要是指为了满足学生学习需要鼓励学生个性创新发展的目标。一是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鼓励不受教材限制的个性化的批注方法阅读;二是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超前发展。这种突出重点,兼顾两头的做法无疑能促进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2.把握文章基调
  把握文章基调是走入文本语境,与作者和编者有效对话的重要前提,是与人物同呼吸共命运的保证。文章基调包括内容、表达和情感。不同文体的基调是不同的,说明文强调内容的缜密性与表达的准确性,散文强调情感体验的独到性和表达的独特性。同类文体也有热情奔放、闲适宁静、细腻柔情、豪放豁达等风格的多样性。要从文本基调出发组织教学。如《火烧云》以火烧云颜色多、变化快为内容,以大量使用短语、画面感强的语句为表达特点,反映作者观察火烧云时激动喜悦之情。《少年闰土》通过“我”与闰土一扬一抑的对比以及“我”的内心独白,表达了“我”对现实的不满,对农村生活的向往。《鸟的天堂》通过“一静一动”“一树一鸟”内容上的分,达到读后相得益彰的合。
  3.用好常用方法
  閱读教学离不开好方法的运用,“与时俱进”在鼓励教学运用新手段和新技术的同时,更要善于优化常用的阅读方法,如批注、朗读、提问、对比、品鉴,等等。
  批注,既是一种阅读形式,更是一种聚精会神的动脑又动手的阅读方法。教学中既要不断要求学生边阅读边批注,还要组织阅读批注的检查、评比等系列活动。
  朗读,要避免摇头晃脑、装腔作势地读,要引导学生依据对话提示语、文本基调和语言风格进行契合语境的有效朗读,使朗读真正成为实现文本理解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提问,是引发学生思考和阅读的主要手段,课堂提问要杜绝碎问,设法提出能引领全文或触发学生深度阅读与思考、具有思维含量的核心问题。如《父爱之舟》笔者设计的问题是: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说说文中写了父爱的几个场景;画出描写父爱场景中的令你感动的句子,作批注,并说说不同场景中父爱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如心疼、动心,不让“我”委屈,无私奉献,不被人嘲笑等。   对比,不仅是常用的表达方法,也应该是常用的教学方法。教学中的很多问题,往往通过对比就能迎刃而解。如《牛和鹅》一文中有牛与鹅的对比、牛眼与鹅眼的对比、“我”与鹅的对比、“我”与金奎叔的对比、“我”对牛和鹅前后态度的对比,教学中如果把这些对比挖掘出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
  五、练习巩固与提升
  练习有书面与非书面两种,这里指的主要是书面练习。常见的书面练习有基础练习、运用练习、变式练习和综合练习。基础练习主要指语文基础知识巩固练习,在此不多展开。
  1.运用练习
  运用练习是指运用语文知识与技能解决语文本身和现实生活中与语文相关的问题,学以致用。一是举一反三,丰富学习内容,如组词、造句,阅读理解、创建文本等。二是利用所学知识纠错评改,如对现成文本或对自己的习作修正错误、改正不适、完善表达;对经典文本进行反思与评价,如“萧红的《红烧云》与《祖父的园子》你更喜欢哪篇?为什么?你有什么建议”等。三是利用阅读解决现实问题——这是学以致用的关键,如“你想去西藏旅游吗?请利用《西藏简介》和《一封来自西藏的信》的内容,说明你想去或不想去的理由。如果决定去,你要做哪些准备”。
  2.变式练习
  变式练习是指在其他教学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变换概念和规则的一种练习方式。这对于避免大量的重复练习,消除题海战术,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提高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有重要的意义。变式练习是本质不变形式变。一是语态的变式。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故事类文本都是对话形式的语体,又称对白体,教学中完全可以借助这样的资源进行变式训练,把对白体改变成独自体或辩白体。二是文体之间转换的练习。如把古诗文改写为记叙文,把记叙文改编为说明文。三是形态的改变,即把文本形式转变为其他表现形式。如把《圆明园的毁灭》的第2自然段改编为一幅圆明园地形图,把第3自然段圆明园的建筑改编成一幅精美的中国画等。变式练习是对文本另一种形式的理解和运用,也是落实语用目标的有效途径。
  3.综合练习
  习作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与运用,也是教学的难点。一是从阅读走向表达。尽管统编教材增加了一些更具有中国味的长文章,但多数通俗易懂,学生一读就明白,因此教学中没有必要在内容理解上花太多精力,而应该留足精力用于表达练习。如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语文教学要素是“学得和习得点面结合表达的知识和方法”,《狼牙山五壮士》是一群人的场面描写,怎么写?首次“痛击敌人”的场面是逐个描写每位战士,写出各自的特点;而到“顶峰歼敌”与“英勇跳崖”却是突出班长一人的场面描写。从群体到个体,既突出了团体,又凸显了领队,恰到好处。這样的表达知识,要在阅读理解基础上提取,然后进行迁移练习,使习作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二是注重生活习作练习。生活习作重在反映生活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如上文提到过的素描描写、征婚启事、寻人启事对人物外貌描写的侧重点和表达方式有差异,这就是生活需要决定的。三是引进相关学科思维。如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少年闰土》《好的故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三篇课文中的人物外貌描写可以引入摄影思维,《少年闰土》第1自然段采用的是全景式的远镜头思维与技巧,《好的故事》采用的是移动的长镜头取景思维,《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则采用的是分镜头的人物外貌描写思维。
  六、总结拓展与延伸
  语文教学的拓展与延伸,是由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而学生的阅读与习作又需要多读多练决定的。拓展与延伸要以现有学情为起点,而不是有意识无行动的放任。
  1.提炼学习收获
  课堂小结是提炼学习收获最主要的环节。传统的课堂小结呈现出模式化的特点,未能聚焦在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上,需要改变。首先,学生整理学习收获;其次,组织学习收获的反馈交流,在交流借鉴后修改;最后,教师在整合与提取学生有效信息的基础上,提炼提升,让学生对照、积累。学生学习收获的提炼、积累要成为语文教学的规定动作,使学生体验到获得感和成长感。
  2.提供相关阅读
  “快乐读书吧”贯穿于小学统编教材整个教学体系,并分阶段整合“与大人一起读”“我爱阅读”和“阅读链接”等阅读教学资源。尤其是三年级以后的阅读链接,教师要重点把握以下三点:一是厘清阅读链接的类型,如有的是为深度理解课文服务的,有的是同作者或相类似内容的拓展阅读,也有的是延伸阅读;二是把握阅读链接的运用时机,可以是学课文之前为课文的学习作铺垫,也可以学完课文之后拓展认知与视野,总之要依据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的需要灵活运用;三是多采用比较的阅读方法,使课文教学与阅读链接深度融合。
  3.指导课外阅读
  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问题还得不到根本解决的情况下,教师对学生阅读能力和习惯的培养要有所作为。一是上好课外阅读课,包括课外阅读推荐课、指导课、交流课和分享课,从提升兴趣和技术指导上给予学生帮助。二是提高课堂效率,把大量的讲解时间省下来,让位于学生自主阅读和完成书面练习,减少重复性的、不必要的书面练习,为学生课内外留出大块阅读时间。三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如某教师的《三国演义》课外阅读推荐课,用故事中人物出场的特点作为导入,出示《温酒斩华雄》侧面描写的精彩片段,点出关公是文中“义绝”代表,接着出示《许攸问粮》片段,得出曹操是文中“奸绝”代表。然后话题一转,“义绝”与“奸绝”相遇又会发生什么精彩的故事呢?出示《曹操施恩关公》片段,突出“义绝”的坚定,“奸绝”失效。教师通过这样的点拨,有效激起了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的兴趣和动力。
  统编教材已全面使用,教学改革持续推进,如果阅读教学的板块设计没有与之适宜的新构思,怎么能与统编教材相匹配而前行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533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