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科技的发展,尊重科学、追求创新、重视人才培养成为当前科技向前迅速发展的原动力。国家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对创新型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显著,因此培养具有现代化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科技人才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系统化、规范化的教育培养,不仅需要国家地大力支持,更需要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本文就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进行探索和研究,分析当前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策略,旨在为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  人才培养  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9)12(a)-0229-02
  1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概述
  1.1 创新型人才素质构成
  创新型人才不同于一般社会个体,创新型人才在思想创新、精神创新、科技能力创新方面有着突出的表现,在社会形态中呈现开创多项新成果。创新型人才是新技能的缔造者、新科学的发现者、新知识的创建者,具有发明再创造、开拓创新领域的独特能力。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要求创新人才不仅对社会科学有着执着的追求、拥有超强的洞察力和逻辑分析创新能力、具备勇于挑战创新、善于打破常规、丰富的知识储备与积极向上的人文科学素养、而且必须具备良好个人品行和心理涵养,这样才能够为人类精神文明探索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1.2 创新型人才培养环境研究
  影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环境因素主要分为内在环境和外在环境,整个时代环境背景对各个行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从人才角度来分析,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除了自身因素外,更无法避免环境因素的影响。环境因素包括但不限于家庭、社会和教育环境,其分别侧重影响人的素养和智力、社会能力、知识行为能力。优秀的家庭环境是健康人格形成的关键,决定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社会大环境中的政治、就业政策、市场经济等因素在不同的时期决定了社会价值取向的需求,进而影响人才发展和创新的方向;高校的教育环境则直接以物质文化、教师学术水平、学习氛围、学校的创新教育方向等直接影响着人才的培养与发展[1]。
  1.3 创新型人才培养理论依据研究
  纵观国内外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发现,我国创新人才的培养来源于改革开放初期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指导方针。随着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对创新人才的深入研究,“人力资本”理论和“素质教育思想”日渐成为人才进步的指导思想。如今面对现代化科技的需求,拥有高文化素养和高新科技的创新型人才成为高新人才培养的重点工作。
  1.4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运作机制
  高校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是将知识、智力、能力、素质协调发展融合于人才实践过程中,并将四者有效结合,同时将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加以深化,目标在于有效系统地培养创新型人才。
  2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具体策略研究
  2.1 以人为本
  创新型人才教育培养工作应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高校大学生创新思维和提升社会创新实践为教学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创新性和创造力。人才培养过程中,以教育引导为主,辅以实践督查,实现高校大学生对自身创新需求的追求[2]。
  2.2 因地制宜,结合实践,因材施教
  每个高校的学生天性各有不同,因此创新型人才培养策略更应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激发他们本身固有的某些长处,鼓励其在该领域的研究和创新。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到学科实践之中,结合学生继续深造的意愿,以严谨的教育指导为依托,指导学生学习积累创新研究的技能知识,使学生切身感受到研究创新的科学氛围,由内而外的产生自我革新、突破思维界限的创新意识,最终提升实践创新能力。同时,院校方面可以革新教学内容,注重对学生技能知识和首脑结合、创新能力的综合培养[3]。
  2.3 建立创新研究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现代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激發学生创新需要内在动机的重要外界引导条件。利用丰富的激励机制包括但不限于精神激励、学术成就激励、社会声誉激励、物资激励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4 培养高校学生创新意识
  意识是精神文明的抽象描述,是事务形态发展的非物质前提,引导学生自主养成创新思维、追求创新意识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工作中的重点和基础。首先,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和反思精神,鼓励学生质疑现有科学、大胆假设,遇到的问题时要养成不仅要知其然,还应知道其所以然。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敢想敢说、勇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学生会逐渐学会自主探索、自我否定、开拓创新[4]。
  2.5 创新教育模式
  创新教育应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建立健全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充分结合的模式,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技能创新与评估,由内而外的实现教育模式的创新和人才评价模式的创新。
  2.6 创新完善教育体系
  高校人才培养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社会、院校、教育工作者、学生以及与之关联的各方各面。创新型人才的教育需要一个稳健的、系统的闭环生态圈,这样才能有效的打造教育体系,为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做好基础保障。
  2.7 院校实践多重结合
  总体来讲,创新教育模式主要分高校总方针和各分院具体细化策略两个方面。总指导方针强化教育人员的创新思想、创新原则,确立总体教学大纲,各分院制定详细的实施策略施以应用于教学并不断细化、优化,形成校、院、教育工作者、学生多重结合的良性创新生态。
  2.8 强化高校师资力量,增强社会创新力
  在上诉提到的影响高校学生创新培养的因素中,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因素的就是师资力量,并且在所有因素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授业老师的人格魅力、专业技能、逻辑思维直接影响着学生。作为传道受业解惑的老师,只有本身具有高素质和符合时代发展的创新型技能,才能引领学生深入研究,才能让学生学会如何探索钻研问题、如何创新解决问题。高校师资水平的提升,关键点在于优化教育工作者的人才培养观念、知识结构、加强教学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在源头把控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关。
  3  结语
  国家经济高速发展和科学事业进步的关键在于人才的创造,创新培养模式在人才的培育工作中占据着很大的作用,建立富有创新意识和高素质人才是最基本的保障。高校要担负起培育创新型人才的历史使命,高校教育工作者在创新教育者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缺乏创新的教师团队无法培育出符合现代化需求的创新人才。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时,将创新人才培育方案放在首要,开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并不断探索和研究,以人为本,多方引导,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散思维、主动探索,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培养符合我国科学发展的创新型人才,为我国的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 梁琍.地方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8(17):25-26.
  [2] 付世秋,王双明.“互联网+”背景下应用技术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微型电脑应用,2018(8):43-45.
  [3] 王军政,刘祥朝.高校科研平台参与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外企业家,2014(29):110,113.
  [4] 杜云明,史庆军,潘宏伟.地方高校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通讯世界,2017(14):43-4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547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