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为了每一个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近年来,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不断地帮助和扶持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得以走上正轨。同时,校外教育也得到了教育部门的重视,但受少数民族地区所限制,师资力量薄弱、教育模式单一,使少数民族地区的校外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
  【关键词】柳州 少数民族地区 校外教育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柳州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地,民族风情独具神韵,壮族的歌、瑶族的舞、苗族的节和侗族的楼,堪称柳州“民族风情四绝”,除汉族外,壮族、苗族、侗族、瑶族、回族、仫佬族等48个民族,并有两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和融水苗族自治县,另有少数民族乡5个:三江侗族自治县的同乐苗族乡、高基瑶族乡;融水苗族自治县同练瑶族乡、滚贝侗族乡;柳城县古砦仫佬族乡。壮族主要分布在柳江、柳城、融安、鹿寨等县和城区;苗族、侗族和瑶族主要分布在融水、三江两县;仫佬族主要分布在城区和柳江、柳城县;回族主要分布在城区和鹿寨县。少数民族人口达192余万人,占全市总人口数的52%以上,其中青少年人口达32.56余万人,占少数民族人口数的16.96%。
  一、少数民族地区青少年教育现状
  柳州地处广西中北部,少数民族多聚居于偏远山区,教育面临着的第一困境是资金短缺、教师缺乏、办学环境差,造成所处地区青少年文化素质低、观念落后、辍学率高,而青少年的校外教育几乎为处于空白状态。
  本土教育资源匮乏,培养优质学生能力短缺,造成了一种恶性循环。近年来,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不断地帮助和扶持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得以走上正轨。但因受各种因素影响,少数民族的教育发展还较为缓慢。另外,校外教育也得到了教育部门的重视,但受少数民族地区所限制,师资力量薄弱、教育模式单一,使少数民族地区的校外教育条件更为窘迫。
  二、在少数民族地区推行校外教育的重要性
  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培养复合型人才成为许多教育工作者的最终目标;在复合型人才的培训过程中,校外教育以其独特的教育功能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特别是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部门也越来越意识到校外教育的重要性。
  不同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投向校外教育的经济实力不同,制约着不同地区校外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有的发达地区校外教育已经网络化、系统化,而在一些偏遠贫困地区,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还不可能出现校外教育的大发展。
  不同地区的文化传统、师资条件不同,也影响着本地区校外教育的发展,使校外教育形成许多地方特色、乡土特色。在柳州,三江侗族大歌、三江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融水苗族系列坡会群等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何传承和发展这些民族瑰宝,是当今的一大难题。少数民族地区的居民缺失保护传统文化的观念,是因为少数民族地区物质生活匮乏,为了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宁愿背井离乡,大部分选择外出打工,而把自己民族急需传承和发展的民族文化遗落了。
  三、推广校外教育,在少数民族青少年中开展文化活动,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尚未成熟。以推广校外教育的方式来传承民族事业,为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刻不容缓,教育应该让他们更深刻地理解民族文化,让他们肩负起自身的使命,为自己的民族发展贡献力量。
  少数民族地区具有浓厚的文化传统,素有“三天一节两天一庆”之说,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让人目不暇接。校外教育抓住这个平台,在少数民族地区青少年中开展相应文化的训练,如融水苗族的芦笙文化,则可以在课下开展芦笙演奏的学习和训练,在坡会上进行表演,这不仅推广了校外教育,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四、推进少数民族地区青少年文化活动开展的研究
  柳州市青少年宫作为柳州市校外教育的领头羊,秉持“公益、培训、活动”的三大理念,肩负起提高全市各族青少年文化素养的责任。深入三江侗族自治县、融水苗族自治县等少数民族聚居地了解当地实际情况,联合当地的相关部门,挖掘新思路,为当地少数民族青少年谋发展。
  1.少数民族地区中的青壮年人口,大部分已离开故乡,到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发达城市打工,每年只在春节等重大节日才返乡与家人团聚,节日过后继续外出,在外能有所发展的则把家中的老人、孩子一同带到外地,而大部分青壮年不得已选择把老人、孩子留在老家。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原因所衍生出的留守儿童数不胜数。
  留守儿童中的一部分孩子与大多数孩子无异,甚至在思想上要高于一般孩子,他们乐观坚强,懂事坦荡。知道关心家人,关爱他人。生活虽苦,但他们苦中作乐,坚强与勇敢让他们永远保持着微笑;少数孩子会心理自我疏导不够,性格内向,不善言谈,价值观扭曲等。
  2.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却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一种衰竭的趋势,有些少数民族人民不想传承、不愿传承自己的民族文化的局面,最显而易见的是灿烂农耕文化逐渐被便利的现代机械化所取代,人们更多地去追求便利和效率了,逐渐地丢失自己民族的瑰宝。
  对于青少年,由于家和学校之间距离远,学校开始提倡寄宿制,在学校的时间远远高于在家的时间,对于生活中的民族文化的了解少之又少,无论什么文化都是在不断地发展的。缺少了民族文化的耳濡目染,自然会有其他文化填补这份空白。比如,现在的孩子都是使用普通话交流了,而中国灿烂的语言文化史中所存在的语言种类多不胜数,国家提倡说普通话,写规范字,但并不提倡忘却民族文化,这两个本应该是互不影响的平行线,在许多的少数民族地区却把这两个概念混淆了,只是单纯地在提倡现代新文明,而忘却了民族的传统文明。   3.推进少数民族地区青少年文化活动,不只是在少数民族地区推广校外教育,更多是要到他们的身边,把他们现在所处的适龄期应该拥有的快乐生活带到他们身边,让少数民族地区的每个孩子都拥有平等的教育机会、都拥有和谐的生活环境,在多元的文化中追寻他们的梦想。
  五、少数民族地区青少年文化活动开展的实践与探究
  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青少年文化活动不能一蹴而就,应该创立符合该地区青少年发展的模式,旨在丰富少数民族青少年精神文化生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弘扬、传承、发展民族传统文化。同时,培养和发掘各类艺术人才,推动民族文化艺术的繁荣和发展。
  许多少数民族地区青少年活动阵地名存实亡,而柳州市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地,青少年宫作为青少年活动阵地,是全市青少年的家、是可以依托的平台,应该均衡教育资源,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打造条件。
  由此,柳州市青少年宫开创新思维,以“流动青少年宫”的模式,到全市各县区、各乡镇在青少年中开展公益培训、各类文化活动等,让少数民族地区的孩子也能得到公平的教育资源。
  1.柳州市青少年宫在柳州市已创立公益性青少年艺术组织“小天鹅”艺术团,着眼全市,深入各县区、各乡镇,与“候鸟”学校、“农民工子弟”学校、民族小学等相应的学校,不定期地进行“手拉手”活动,把自己现有的资源与其他学校共享,把阳光和快乐带到每个青少年身上。
  2.在少数民族自治地区,应该以传承和发展当地的民族特色为着力点。
  (1)柳州融水县有各种大小民族节日、集会近百个,较大的有十多个,有“百节之乡”的美称。规模巨大、影响较大的苗族节日有过苗年、安太芦笙节、香粉古龙坡会、安陲芒蒿节和斗马节、拉鼓节、过场节等。能歌善舞是少數民族人民的天性,柳州市青少年宫以流动青少年宫的模式,在节日时组织青少年在庆典上采风,并邀请当地民族文化的传承者为讲师,开设公益课堂,让少数民族地区的青少年学习当地的民族艺术,组织全市活动,在活动中对外界展示自己民族的灿烂文化。
  (2)柳州的三江县是广西唯一的侗族县,三江侗族自治县拥有中国最完好、数量最多、分布最集中的侗族建筑群,三江侗族自治县境内共有侗族风雨桥108座,鼓楼159座,还有大量的侗族民居建筑群。侗族的木结构建筑世界闻名,流动青少年宫为少数民族青少年学习自己民族的建筑技艺提供平台,以竞技的模式激发青少年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并对他们给予褒奖,让他们有信心传承民族技艺。
  (3)流动青少年宫不只是这个平台在流动,这个平台中的艺术也应该跟随流动,各个民族之间的技艺在流动青少年中不断地交融,让灿烂的民族文化得到更深入的发扬,创造出更灿烂的文化。
  少数民族地区由于教育资源的缺乏和教育条件的落后,限制了少数民族地区青少年的发展。以流动青少年宫的模式,均衡各方教育资源,让更多的孩子得到校外教育的机会,让他们寓教于乐,深刻理解学习的快乐,同时挽救少数民族那些即将失落的传统文化,让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不断地传承和发展,发出应有的光芒。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585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