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培养小班幼儿独立性的策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幼儿期独立性的发展是从掌握独立生活能力开始的,逐渐扩展到学习、游戏及社会交往活动中。独立性对幼儿个性的全面发展有重要的作用,不断获得独立感的幼儿,其自尊心和自信心也会不断发展。具有较强独立意识的幼儿会有很多的机会探索周围世界、与环境相互作用,并在主动活动中获得知识和技能,以及发展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独立性是社会发展对幼儿教育提出的迫切任务。在未来竞争更加激烈的社会中,善于独立思考、勇于克服困难等心理品质,将是个体生存与发展所需要的重要个性特征。基于此,通过案例分析法和观察法,对培养小班幼儿独立性进行研究。
  【关键词】小班幼儿 独立性 策略研究
  一、小班幼儿缺乏独立性的主要表现
  案例一:开学初,总会听到这样的声音:“老师,我不会穿衣服”“老师,帮我穿一下裤子”“老师,我袜子找不到了,你帮我找找好嗎”;有的孩子不说话,默默地坐在椅子上哭;还有的在床上一边玩,一边等着老师来帮忙……
  案例二:午饭时,小A不同于其他幼儿,比如他在上午会有哭的现象,到吃饭时便冷静了许多,这时我便对其进行关注,发现他等老师喂得时候吃得很好,他不会用正确的方法使用勺子,降低了吃饭的速度。
  案例三:春游时,小B总是在队伍的最后,必须靠着妈妈走路,只要妈妈离开一点点,就开始哭闹,老师的劝说根本无济于事。活动快结束时,说自己走不动,要求妈妈背着,妈妈劝说“你自己走一会儿,妈妈累了,一会儿再抱着你”。小B又开始哭闹:“不行,就要背我”。妈妈不耐烦地说道:“你都三岁的孩子了,你看别人,都自己走路,哪有妈妈背着的!”
  案例四:运动会上,有个孩子很黏人,什么事情都要妈妈陪伴。妈妈很不高兴,便不理会他,站在观众席上看他,起初,他哭了起来,过了一会儿,他自己和同伴游戏起来了。
  通过以上的观察案例可以看出,孩子的独立性培养是很重要的。如果我们什么事情都选择帮助孩子完成,那么孩子的双手能够用来干什么呢?因此,我们应该学着放手,让孩子学着自己动手,这样才是真正的爱孩子、帮助孩子。从以上案例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其实孩子的独立性的体现不仅是生活自理能力方面,还包括思想、学习、与人交往等方面。在与家长们的接触中发现,现在的孩子普遍存在这样一个问题:自己的事情不是不会做,而是不愿意自己去做,明明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也需要成人的帮助才能够完成。这样的现状让我们感到十分忧心。孩子们不仅在行为上不能够独立,而且最根本的是在思想上也未获得独立。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曾明确提出孩子的社会性发展目标中有这样一条: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这就要求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就要从培养孩子自己睡觉、自己吃饭、穿脱衣服的能力开始。
  二、小班幼儿缺乏独立性的成因分析
  (一)教育环境
  1.家长教育观
  (1)家长溺爱,包办代替
  家长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与方法,爱孩子的态度与方法是教育环境中影响孩子独立性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现在的很多孩子由爷爷奶奶看管,由于隔代,或者是年龄的增长、心态的转变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他们对自己的孙子孙女显得格外地宠爱,孩子们在他们心中就是心肝宝贝,就如俗话说的那样:“他们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这样的心态之下,他们又如何舍得自己的孙子孙女多动手,多锻炼呢?他们会过度地溺爱孩子,对孩子百依百顺,放任孩子,怕孩子受累、吃亏,不敢严格要求孩子,甚至代替孩子去完成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不锻炼他们独立生活能力和活动能力,就像案例三中的家长,一味地惯着孩子,这样孩子只会更加依赖家长,什么事情都不愿自己做。当然,也有的爷爷奶奶就有自己独特的教导孩子的方式,然而这只是很小部分。
  (2)家长怕麻烦,指导孩子缺乏耐心
  由于小班幼儿小肌肉发展还不完善,自控能力差,家长的这种做法无疑是怕麻烦的表现,要是能够多花点时间、耐心指导孩子多好呀。而且,孩子自己的事情想自己做却遭到大人的拒绝,这种拒绝孩子直接动手的做法,不同层次的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3)重学习,轻习惯
  有的家长无视孩子独立性要求、不相信孩子的能力、不尊重孩子,强调孩子要听话,要百依百顺,一切活动都要按大人意图和安排去做,稍有不合意就严加训斥和责怪,这种教育思想和方法很容易让孩子变得缺乏主见,不能独立做事。案例二中,家长在家里只是关注孩子学习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孩子简单的用勺吃饭这个自理能力的培养。
  2.教师教育观
  家长会提前告知老师,孩子的能力相对其他孩子较弱,需要老师多照顾,老师为了迎合家长,提高家长满意度而忽略了孩子的独立性发展。同时受到园所规章制度的约束,按时按点进行相应的环节,不能给予孩子更多自己动手的时间,就会“帮助”孩子赶紧做事,以便继续下一个环节,而这就在无形中阻碍了孩子的独立能力发展。
  (二)个性特征
  每个孩子在气质、能力、健康、情感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他们独立性的发展。如能力强、健康、情感稳定、自信心和自尊心强的孩子则独立性易发展;对于独立性较弱的幼儿,他们的自信心更需要进一步培养。
  (三)年龄特征
  1.第一反抗期
  小班幼儿年龄正处于一个“反抗期”,这时期他们想摆脱成人过多的照顾,事事要求“我自己来”,这种发展需要是培养独立性的有利因素。
  2.年龄小,身心发育不完全
  这时期身心发展水平低,活动能力差,还不能完全脱离成人的帮助,这则是培养独立性的不利因素。开学初期,我发现小班的幼儿因为年龄小,在家自己动手的机会比较少,存在着很强的依赖心理:在入厕、盥洗、进餐、喝水等环节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开学后,我们发现幼儿偏食、挑食的现象较严重。幼儿独立性较差,依赖性强,多数幼儿在家是由成人喂食的,更由甚者是追着喂,哄着吃。当孩子进入幼儿园后,由于生活卫生习惯的变化,口味的变化,环境的变化,由在家的几个大人围着转到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进餐等行为问题。   三、培养小班幼儿独立性的具体策略
  (一)开放性的“日常生活练习”学习做力所能及的事,培养幼儿的独立生活能力
  “日常生活练习”是蒙台梭利教育的起点和基础,它是让2-6岁的儿童在专门创设的环境中反复练习成人的日常生活方式,成为人格形成的必要经历,一边自我调整,一边达成进展型人格的最高目标。
  1.激发幼儿独立做事的愿望,幼儿要求独立是个体生理发展的需要
  孩子从呱呱落地就是一个独立的人,随着各种自然环境的刺激和人与人的交流,孩子就有了要求独立的愿望。同伴的生活是幼儿最乐于关注的,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感受这种生活是最直接、最形象的,也是幼儿最喜欢的一种方式。观看原小班幼儿生活录像,让幼儿看一看、说一说:他们自己会做什么事?在交流中使幼儿充分感知幼儿园的生活,在观察的基础上激发幼儿模仿的愿望,并学习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幼儿在参与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兴趣非常高。这种兴趣表现正是很可贵的独立精神,也是幼儿发展的必然规律,因此要从小让孩子自己洗手、吃饭、穿脱衣服、系鞋带、整理玩具、图书等,自己会做的事情自己做,自己不会做的事情要学着做,这样不仅培养了幼儿热爱劳动的好品质和良好的生活习惯,还培养了幼儿动手能力和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2.生活游戲化,激发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让幼儿在游戏中发展独立生活能力
  生活教育是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生活活动的目的在于增进幼儿基本生活能力,培养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对幼儿生活活动的指导,要制定层次分明、操作性强的具体计划,让幼儿在尝试、体验中完成每一件力所能及的事,要注意由易到难,逐步提高,对幼儿生活活动的指导要尊重幼儿意愿与兴趣,重视幼儿的情感体验,通过幼儿的情感体验,采用游戏的方法培养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将生活活动游戏化、故事化、儿歌化、经常化,让幼儿在游戏中主动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例如,将“取饭”环节制成录像,让幼儿观察、讨论:他们领饭时是怎么做的?幼儿通过录像说出站起来、并手、开火车、插椅子、绕桌子、拿勺、端饭菜等多个动作程序,然后再引导幼儿看录像,观察这些动作的先后顺序,按顺序引导幼儿编成儿歌“站起来,插椅子,并小手,开火车,向前走,绕桌子,先拿勺,再端饭和菜,轻轻走回座位去”让幼儿在以后的生活中边说边做,用儿歌指导自己的生活活动。再如“学习分类整理玩具”,用游戏的口吻对幼儿说“小鸡的家里有很多玩具,他今天请我们到他家里帮助收拾玩具,你们看看小鸡的家里都有什么玩具?”“积木、汽车、塑料棒、塑料插片”“你喜欢帮他收拾什么玩具,请你挑出来”引导幼儿按名称将玩具分类,并帮助小鸡把玩具送回家(固定的玩具柜中),使幼儿在游戏中学会玩具分类,从而学会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够自己主动整齐地收放玩具。鼓励引导幼儿成为生活的主人,从而培养他们的独立人格。而独立的人格又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基因。
  3.开放的活动空间,充足的活动材料,发展独立生活能力,让幼儿在活动中满足独立需要
  (1)根据需要增设生活区,使幼儿在学习独立生活中获得成功体验,增进自信心,提高独立性
  自信来自于成功的体验,体验来源于经验的获取。教育家陈鹤琴指出:凡是幼儿能学的而又应当学的,我们都应当教他。据此我们开设生活区,为幼儿提供了衣服、拉链、钮扣、扣眼、穿珠、线等工具,目的是促进幼儿双手协调配合能力及手部小肌肉精细动作的发展,学习基本的穿脱衣服、叠衣服、扣钮扣能力。幼儿的能力有大有小,每个幼儿的水平各不相同。为使每个幼儿都能在生活区获得成功体验,我们提供了系列层次材料,如粗细不同的线、大小不同的穿珠,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自由选择,层次性材料的提供,满足了不同层次幼儿的需要,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独立生活能力也得到了不断提高。
  (2)生活活动是培养幼儿独立生活能力的有效途径,并可以培养幼儿独立的思考、解决问题的习惯
  幼儿通过观察、模仿、学习而习得的生活技能要经过长期反复的练习才得以牢固而熟练的掌握,因此在生活活动中,允许幼儿通过出错来多次体验,允许孩子边说边做来指导自己的行动,比如衣服穿错了,引导他们自己观察错在哪,然后重新再穿,在反复练习中发展幼儿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在开放自主游戏活动中,指导幼儿独立交往、独立开展游戏活动,培养幼儿独立活动能力,初步发展幼儿创造性思维
  游戏是幼儿教育最基本的活动形式,是幼儿有意识、有目的的模仿社会生活的活动,也是幼儿以自己的条件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形式。游戏活动为幼儿提供了充分展示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场所和氛围,是发展幼儿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在开放自主游戏活动中,重视游戏环境的创设,重视游戏材料的投放,因为玩具和游戏材料是幼儿进行自主游戏的物质条件,为此开设不同的区域(建构区、图书区、益智区、美工区、巧手区等),投放不同的材料(积木、积塑、纸、笔、颜料、棉签、拚图、剪刀、图卡等),引导幼儿根据游戏需要来收集、制作材料,一物多玩,发挥其在幼儿创造力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同时在开展开放性自主游戏活动中,重视游戏活动的组织,让幼儿在一定的游戏环境中自愿发起、自由选择、自主开展、自由交流。教师在了解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游戏环境及均等的游戏机会,让幼儿按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以自己的方式开展游戏,在与材料和伙伴的相互作用中,共同分享游戏的快乐,实现经验的互补,促进幼儿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的发展。同时,教师要注重在游戏中给予适度的指导和积极的评价,不断激发幼儿的创造欲望,使幼儿在游戏中探索、发现、创新。
  (三)开放式集体教育活动,培养幼儿独立学习能力和初步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促进幼儿独立性的发展
  要培养幼儿独立性就要更新思想,要尊重幼儿,尊重幼儿的发展规律。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头脑,自己的兴趣、愿望、思想……这是家长、教师包办不了的,我们在教育活动中都应该把幼儿作为主体,作为老师要了解孩子的生活世界,观察他们的兴趣愿望,尊重他们的潜在的主观能动性。在教育活动中,提出多义性问题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比如,出示“正方形”让幼儿猜一猜是什么?鼓励引导幼儿说出不同的答案(电视、电脑、窗户、被子、手绢、红旗等)。在活动中,教师要做到了解、热爱幼儿,接纳每一个幼儿,公平对待每一个幼儿,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幼儿,以应有的耐心、细心、爱心关注每一名幼儿的进步和成长。
  开放性集体活动就是要变填鸭式教育活动为以幼儿为主体的教育活动,变目标单一的教育为目标全面的教育,变面向少数幼儿的教育为面向全体幼儿的教育,变技能的传授为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尤其要激励幼儿主动获取知识,主动发展能力,让幼儿在说说、做做、玩玩中发现、探索、增长知识。例如,引导幼儿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来完成同一任务,制作“面条”,给幼儿每人一张纸,请幼儿想办法,为过生日的娃娃制作面条。幼儿的兴趣非常高,为娃娃制作面条的方法各不相同,有卷成面条状的,有叠成面条状的,有撕成面条状的,有剪成面条状的,每个幼儿都在积极动手动脑,在这个小小的制作面条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幼儿的多种技能(折、卷、撕、剪),同时发展了幼儿创造性思维,也为幼儿相互学习多种技能提供了机会。
  针对幼儿心理特点,让幼儿在游戏中自然主动地发展独立性,是对现代教师的要求。从日常做起,循序渐进、耐心引导幼儿逐渐养成独立习惯,特别是多给幼儿自己去尝试体验的机会,是现代教师必须具备的教育素质。创造宽松、和谐、平等、开放的生活环境,让幼儿独立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是现代教师必须具备的教育观念。只有这样,幼儿的独立性才能得以良好的发展和培养,才能为创造性人才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今后设想,真正理解教育面向未来,充分认识独立性是培养创造性人才不可缺少的素质条件,认识独立性在幼儿个性品质培养中的重要意义,就要做到:(1)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全面准确地理解独立性的含义。(2)激发其主动性和求知欲,充分发挥幼儿的潜在因素,独立性不应停留在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上,还应引导幼儿独立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积极动脑等,具备后者要求更高、更难,但只有独立性全面发展的人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独立自主的人。(3)需要教师和家长改进教育方法,家园一致,为幼儿独立性的发展创造环境与条件。
  参考文献:
  [1]白爱宝.幼儿发展评价手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2]方明.根深才能叶茂[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烨子.蒙台所利于中国孩子的教育[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4]童林.中华小百科全书[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587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