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本科生导师制的国内外经验与启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本科生导师制是现在各大高校教学实施的一种主要人才培养模式,被视为“一对一”的师徒关系,对提升教学质量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国内外高校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以学科内涵发展为中心,以本科生导师制为基础,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重点,构建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教学模式。以上海海洋大学、浙江农林大学等4所高校作为借鉴对象,探讨本科生导师制对于人才培养的作用,对其做法经验进行了总结。最后,从更新人才培养理念、细化人才培养目标两方面提出了我国本科生导师制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农林经济管理
  中图分类号 S-01,G64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517-6611(2020)06-0280-03
  Abstract The 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 is the main carrier of the current teaching mechanism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It is regarded as a “onetoone” mentoring relationship, which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the teaching qualit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ubject connotation as the center, the undergraduate program of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economic managem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t home and abroad, based on the 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 and focusing on improving students’ independent learning ability, has constructed a set of unique teaching mode. Taking Shanghai Ocean University, Zhejiang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as reference,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effect of 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 on talent cultivation, and summarized the experience of reference universities. Finally, this paper put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f our country’s 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 from two aspects of renewing the concept of talent training and refining the goal of talent training.
  Key words 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Personnel training,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economic management
  14世纪,英国教育界创立了本科生导师制,威廉·威克姆在导师制的基础上创新出付薪导师制。宗教改革时期,牛津大学实施的导师制使其教学质量在世界首屈一指,该优势吸引了大批学生,后来被各大名校纷纷效仿[1]。英国的牛津、剑桥等高校于17世纪开始在研究生教育中应用,于19世纪初期演变成为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导师制。我国的本科生导师制最早于2002年9月在北京大学率先实施,之后,本科生导师制逐渐成为我国教育领域改革的重要途径和手段。目前,在農林经济管理学科中,浙江农林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以及贵州大学采用了本科生导师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国外名校,如牛津大学、哈佛大学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也积累了许多非常好的经验。笔者对国内外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现状和经验进行分析和总结,提出相应的对策,希望对我国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建设、教学质量的提高、优势学科的创建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1 我国本科生导师制的基本框架和内容
  1.1 本科生导师制的框架设计
  导师制的具体模式包括:全程导师制和年级导师制、科研导师制和思想政治教育导师制、全员导师制和英才导师制,每种模式都各有利弊。农业经济管理专业适合选择全程导师制+全员导师制的模式(在所有学生的大学期间,都有导师负责整个课程的指导)。具体导师制培养模式框架见图1。
  1.2 本科生导师制的培养目的
  本科生导师制的培养目标如下:①帮助学生实现各阶段学习的转变,②将教书与育人完美结合,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实践的能力。我国农林经济管理领域一流创新人才的培养应以社会发展趋势为标准,培养出掌握管理类、经济类、农业知识的综合创新人才,兼具较高的人文素养,深入了解该领域的前沿理论,精通科技工程、农林生产技术等农林经济管理领域的方法和技能。学生必须进行全面、系统的科研训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独立进行科研工作,并取得相应的科研和创新成果,在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情况下进行下一步的学习和研究[2]。
  1.3 本科生导师制的培养过程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导师制采取师生双向选择的原则(导师列出自己的研究方向、科研项目以及对学生的要求,然后学生根据个人意愿及项目内容选择导师)。在未经学院领导同意的情况下,聘用的导师和学生皆不可以随意更换对方。导师的具体培养工作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的梯度延伸特征:①心理指导。在大学一年级阶段,注重对学生行为能力的测试,尤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环境适应性。②专业指导。大学二年级组织本科生开展“成长、成才计划”系列活动,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对自我的把控。③科研指导。大学三年级要进一步完善和拓展“成长、成才计划”,强化学生学习的内在归因效应,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和职业生成正确的理解和科学的定位。④就业指导。大学四年级要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特别是培养大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2 国内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现状及经验总结
  目前,在我国的教育教学中已有大批名校采用导师制这一教学制度。根据对浙江农林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以及贵州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导师制实施现状的分析,总结出如下几点经验。
  2.1 在导师制与班主任制相结合的基础上,培养自主学习中的“自我”观念
  浙江农林大学选择将导师制与班主任制相结合的模式,意图通过学习环境的中介作用来影响学生对环境的知觉意义以及对环境的行为反应,培养学生“自我”的积极观念[3]。导师制的实施可以照顾到学生的精神动态,学生的价值观通过导师的精神启蒙和行为引导得以正确树立,因此学生也可以全面正确地理解自己的学习困难、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
  2.2 以中期论文和毕业论文为抓手,培养自主学习中的学习策略运用能力
  浙江农林大学农经专业本科生的中期、毕业论文体系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认知策略的能力,即学会分析、转换和合成学习资源,构建知识体系,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学生选题时,导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拓展思维和知识,运用多种如SPSS、Stata等学习策略工具。在从中期论文到毕业论文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学生的自控能力得到不断增强,外在强化的学习策略也逐渐内化为自身的科研能力。此外,上海海洋大学在导师制上更强调在交流中学习的重要性,学生每两周在导师的课题组内进行一次自我汇报,在报告过程中对相关学术问题进行前瞻性分析和交流,导师会通过学生的讨论过程提出问题并指出他们的不足,从而提高在科研中学生严谨、开放的意识,丰富学生学习策略的形式。
  2.3 以专业综合实习为平台,提升自主学习中的专业应用能力
  浙江农林大学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从1996年起,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建立半个月农村社会经济调查综合实践体系。导师首先要求各实践小组设计可行的实践方案,各小组须独立深入农村进行调查。小组中各成员的态度、能力和调查策略等因素都会直接影响调查成果。最终的调研结果经过整理、校正后装订成册,与相关调研单位共同分享。最后导师再根据学生工作的完成度对学生的调研任务进行审核评分。农村调研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主动发现、多渠道分析和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对浙江省各地区的发展情况进行了研究。
  2.4 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教学内容,凝练自主学习中的创新能力
  上海海洋大学提供大量资源和广阔空间为在校学生开展创新活动所用。学业导师让学生投身到师门项目组中,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科研兴趣和创新能力,同时可以展现导师在学术中的科研魅力。浙江农林大学还组织了大学生科研培训计划,组织开展了各级学科竞赛,并为参与相关创新项目或学科竞赛的学生安排导师,保证参加创新活动的学生在选题、项目申报、调查、实验、论文撰写以及项目评审等方面都能够得到导师的指导,使学生能够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从而影响其自主学习能力[4]。北京林业大学发现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可以将学生的课程收获和学术研究有机的结合起来。贵州大学提案设置教学与科研互动机制,放眼于知识创新,继而将新知识运用在教育实践中,利用新课程提升教学质量,实现科学和社会的联动发展。现如今全世界各大名校的教学和科研关系日益密切,人们意识到优秀的科研成果能够成就优秀教学内容。充盈的、更新速度快的教学内容源自于丰富的研究成果,同样,丰富的研究成果也让教育人员的学术水平更快更好的提升,教学质量进而得到提升。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二者之间实现双促进,二者相辅相成。
  2.5 本科生导师制对学生的学校归属感的作用
  本科生導师制的实施不仅对学生在学习和科研创新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在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方面也意义重大。北京林业大学以Goodenow编制的学校归属感问卷为测量工具,以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农林经济管理学生为研究对象,数据表明实施导师制小组的同学的学校归属感要远高于未实施组。根据以往的研究经验,学校归属感会密切影响到学生的生活态度、学习动机以及学习成绩。学校归属感是取得学生学业成功的重要影响因素。提高大学生的归属感是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大学生导师制是提高大学生归属感的有效途径之一[5]。
  3 国外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经验总结
  3.1 英国牛津大学导师制的实施机制
  牛津大学圣约翰学院的摩尔(Will·G·Moore)表示,3个关键因素促使牛津大学的导师制获得了成功,其分别体现在:一是学生个体获得更高的关注,二是牛津大学特有的面对知识的态度,三是依靠师生之间的相互合作。该校赋予学生的是关于生活以及思想的独特方式。导师是以引导学生自学为主的方式使其获得独立研究的能力和挖掘探索的精神,教学上的特点体现在普遍引导、个别重点指导,在授课内容上注重品德和智力并行发展,教学氛围上营造出自由、开放的环境。导师制是一个让学生终身受益的过程,不单单是一种教育上的方式。
  当今的牛津大学正逐步完善监管机制和对导师的教学评价系统。牛津大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教学理论,导师们更是以培育学生为己任,将锻造人才置于科学研究和出版个人著作之上。反观我国大学导师更多的是将有限的精力投入到繁重的科研任务之中。因此,首要任务就是建立科学有效的引导和评价监管机制[1]。
  3.2 美国哈佛大学导师制的激励约束机制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詹姆斯通过专门研究激励问题得出结论:人的能力在没有激励的条件下只能发挥出两三成,若是在得到恰当激励下则可以发挥到八九成,二者之间存在着很大差距,因此,激励机制的完善工作是十分重要的[6]。同理,约束机制也至关重要,导师制的实施要激励与约束并重,才能取得较好效果。
  3.2.1 建立完善导师制激励机制。   在导师的指导过程中,为了让导师全身心地投入到学生的指导工作中,学校必须高度认可导师的指导效果,承认导师的在指导上的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建立明确的奖励机制包括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物质奖励包含导师在合同期内所享受的基础津贴和奖励津贴。根据导师指导的学生数量确定基础津贴以及指导的学生的成果确定奖励津贴,精神奖励是通过将导师的指导效果和评奖、评优以及晋职相关联,以此激励导师对学生的指导热情[7]。学校除对导师的奖励外还应该提高导师的威望,为导师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资源,以此提高导师制实施的质量。
  3.2.2 建立完善导师制选拔与考核制度。
  首先应该对导师的选拔制度进行完善,优良师德、爱岗敬业、治学严谨、作风正派等方面是所选拔的导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导师要对自己的学术领域稔熟于心,熟悉本专业的课程体系以及教学规律,关注社会发展对人才缺口的动态并指导学生毕业就业的相关活动,熟悉教学管理制度,具有对学生课程选择以及学生未来发展方向的指导能力,导师的科研能力要过硬,学术水平、教学经验也是选拔的要点[8]。其次应该对导师的职责进行清晰化处理,主要指导学生的专业学习以及学生的个人品德,针对学生提出个性化发展建议,对学生的科研实践、课程论文、社会调查等所必须完成的在校任务进行指导和监督[9]。最后导师制的考核机制由学生和学院对导师工作的评分作为考核依据,每年都要进行考核[10]。
  4 我国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导师制的完善对策
  本科生导师制是满足学生人才培养需求、贯彻高等农林教育改革政策的一个突破口。为此,要创新农林经济管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内容,改革和完善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4.1 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创新人才分类培养平台
  正确的人才培养观是教育教学进步的指导。依据高等农林教育改革的要求与本科生培育人才准则,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要积极参与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之中,建立以农林经济管理为核心的培养体系,以社会经济为服务对象。建立产学研相结合、校企合作的平台模式,开展多样化的实践与合作,加强对应用型和复合型技能人才的培养。
  4.1.1 构建本科生通识教育平台。
  通过改革学分制,学生可以更自由地选择课程,提供更多的综合课程,培养他们在某一行业或领域的兴趣和意识,为有针对性地强化专业知识、培养动手动脑能力提供基础。
  4.1.2 构建多样化多功能的实践教学平台和岗位教育平台。
  当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相对比较完善,但是还需要根据改革发展的需要在人才培养口径、培养方向、时间、空间安排上不断完善,以适应人才分类培养的需要。加强低年级的理论方法课实践教学的适用性,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设计实践内容,突出学生表达、沟通、软件应用和写作的能力培养。对高年级学生的实践教学应注重与企业或合作社合作,建立实践基地,重视独立时期的岗位实践。
  4.1.3 构建本科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平台。
  创新创业平台一方面可以依托国家、省、市的现有平台,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竞赛、项目和计划等形式搭建具有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特色的平台。要支持创新创业平台,还应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应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将风险投资与风险投资基金的设立相结合,鼓励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学分获得,应用型技能人才的创新创业与有序培训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就业机会和素质。
  4.2 细化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分类培养的教学
  4.2.1 以专业定位为载体,设计不同类型人才培训的课程平台和教学体系。
  纵观国内外设置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高校,对顶尖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方案是有共性的,首先就体现在其课程平台和教学体系的设置上,将学生的培养重点放在学生的专业英语的掌握度以及对外交流科研的演讲能力上,学生对计算机的运用程度和经济分析软件技术的学习也是非常重要的,最后是学生学术论文的撰写能力。复合型应用型和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应充分结合我国学生的实际就业情况和未来就业方向,开设与就业有关的课程或突出就业服务的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环境适应性、口才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技能能力。
  4.2.2 以教学环节为出发点,使教育教学方法多样化。
  学生演讲、案例剖析都可以作为导师和学生加强互动的形式,导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术、实践、解决问题和应用导向的活动。特别是在专业课上,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的空间。写作作业可以包括专业论文、市场报告和工作计划。
  4.2.3 重视多类型教师培训是提高人才分类培训质量的有效手段。
  双师型以及具有其他教育教学特长的导师应给予重点培养,以满足复合应用型和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老师应该和学生们共同参加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参加有关协会、竞赛和各种交流活动,提高自身的实践水平和能力,以满足学生的分类训练和多能力训练的教学需要。
  参考文献
  [1] 杜智萍.牛津大学现代导师制的发展史及启示[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9(9):59-62.
  [2] 孟全省.農林经济管理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11(12):43-46.
  [3] 金盛华.自我概念及其发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1):30-36.
  [4] 金盛华.论创造力的本质与测量[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2(1):68-75.
  [5] 雷秀雅.大学本科生中推行导师制的研究与实践:以北京林业大学心理系本科生导师制度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0(4):79-81.
  [6] 刘慧,郑礼月.本科生学业导师制的评价与激励机制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9):47-48.
  [7] 梁鹏.对高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再认识[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2):54-55.
  [8] 董奇,周勇.论学生学习的自我监控[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1):8-14.
  [9] 韩晓燕,吕杰.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人才分类培养调查与分析[J].教书育人,2016(36):20-22.
  [10] 李微,万志芳,郑丽娟,等.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J].经济师,2018(1):196-197,19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611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