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将科学童话故事上出浓浓的语文味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教学要求:
  一、通过观察图片和阅读课文,让学生了解鱼、牛、燕子尾巴的用处和壁虎尾巴的特点,从而培养学生观察动物的兴趣和能力。
  二、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难过”“告诉”造句。
  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根据本课用同样的句式写小壁虎借尾巴经过的特点,培养有条理地说话的能力。
  课前准备:教学挂图或幻灯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师:(出示壁虎图片或标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板书:壁(bì)虎。学生书空“壁”)
  师:(指着图片或标本介绍)壁虎是一种爬行动物,它的身体是扁平的,尾巴是圆的,四肢短,趾上有吸盘,可附在墙壁上爬。它吃蚊、蝇、蛾等小昆虫,对人类有益。
  师:今天我们要学一篇讲壁虎的课文,题目叫《小壁虎借尾巴》。(板书:小壁虎借(jiè)尾巴)
  (生读生字“借”)
  师:你们问人家借过东西吗?举例说说。
  师:借了东西是要还的,小壁虎怎么问人家借尾巴呢?你们说,这题目有趣吗?
  【评】导入设计真棒。分两步板书课题,先后出示题目中两个生字“壁、借”,先结合图片认识壁虎的样子,通过举例理解“借”的字义。教师设计精心,语言简明扼要,并且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
  1.自己轻声读一遍课文
  要求:遇到生字,看拼音自学;边读边思考三个问题:
  (1)小壁虎为什么要借尾巴?
  (2)向谁借尾巴?
  (3)结果怎么样?
  2.分节读课文
  看看课文一共有几节。指名六人,一人读一节。要求把音读准。
  读后正音:读准“蛇”“甩”“傻”三个翘舌音;比较“拨—泼”“争—挣”“阿—啊”;注意“啊”的变音,如“多难看啊”“不行啊”。
  看看还有哪些字要注意比较字形。如“甩—用”“借—错—猎—惜”。
  结合比较音、形,指名用动作演示“挣”“甩”,帮助理解字义。
  3.再轻声读一遍课文,要读得正确、熟练
  读后问:我们已经读了三遍课文,每遍读的要求一样吗?什么地方不一样?
  小结:我们学课文就要一遍遍地读,开头先熟悉一下内容,把字音读准;再看看课文分几节,每一节从哪里到哪里;然后再读读,要读得熟一点儿。
  你们读了三遍,想不想听老师读一遍?
  4.老师范读(或听录音)
  请学生边听边看图。
  你們觉得老师读得怎么样?
  小结:一篇课文是越读越有味儿的。我们要读得好,就得反复读,理解课文的意思。
  【评】初读课文安排了四次各种形式的朗读,先自己轻声读一遍课文;然后指名分节朗读,再轻声读一遍课文,最后是听老师范读。每一次朗读,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第一遍边读边思考,重在读懂课文内容;第二遍要求把音读准,并且指导正音;第三遍轻声读,要求读得正确、熟练;最后再听教师范读,体会怎样读出味道。低年级语文课,许多教师重视的是通过朗读读懂课文内容,因此一般只读一两遍;其实朗读的功能除了读懂课文内容,对小学生而言,更在于帮助学生熟悉语言,积累语言,形成语感,这是其他任何方式都不能替代的。顾老师追求的是读熟课文,课文读熟了,才能熟悉课文语言,才有助于学生语言的积累,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语感。
  三、讲读课文第三、四、五节
  1.看看图二、图三、图四,读一读,找一找,课文哪几节是写这三幅图的?
  指名三人,分别读第三、四、五节课文。
  这三节都是写什么的?(这三节都是写借尾巴的,也是这一课的重点)
  2.比较
  (1)这三节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自己轻声读读。
  (学生轻声读课文,争先恐后地回答)
  生:小壁虎去问小鱼、老黄牛、燕子借尾巴,都没有借到。
  生:“您的尾巴借给我行吗?”“不行啊……”说法都一样。
  生:“小壁虎爬呀爬,爬到××(一个地方)”,都是一样的。(教师出示:爬到哪里)
  生:“小壁虎看见(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写法一样的。(出示:看见什么)
  生:“小壁虎告别了(谁),又向前爬去”,是一样的。
  生:小壁虎每句问话都用了“您”,很有礼貌。
  (2)有不同的地方吗?默读,把不同点画出来。
  (学生边默读,边把不同点画出来)
  生:小壁虎爬到的地方不同。第三节是爬到“小河边”,第四节是爬到“大树上”,第五节是爬到“屋檐下”。(教师出示:小河边大树上屋檐下)
  生:小壁虎向“谁”借尾巴不同。先是向“小鱼”借,再是向“黄牛”借,最后是向“燕子”借。(教师出示:小鱼黄牛燕子)
  生:称呼不同,称小鱼是姐姐,称黄牛是伯伯,称燕子是阿姨。
  生:它们尾巴的用处不一样,小鱼用尾巴拨水,黄牛用尾巴赶蝇子,燕子用尾巴掌握方向。(教师出示:拨水赶蝇子掌握方向)
  生:它们的动作不一样,小鱼是摇着尾巴游来游去,黄牛是甩着尾巴吃草,燕子是摆着尾巴飞来飞去。(教师出示:摇
  甩
  摆,游来游去吃草飞来飞去)
  这时黑板上出现了这样的板书:
  (3)写尾巴动作的词,为什么小鱼用“摇”,黄牛用“甩”,燕子用“摆”?
  (4)通过比较,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们知道了鱼要用尾巴拨水,牛要用尾巴赶蝇子,燕子要用尾巴掌握方向。
  【评】通过阅读,引导学生寻找相同与不同,训练学生认真、仔细阅读的习惯。特别是第二次采用默读的方法,要求学生把不同点画出来,让每个学生都动手动脑操作,既是认真阅读方法的指导,又是有效的阅读习惯的培养。学生通过阅读比较,不仅能清楚地认识小鱼、黄牛、燕子不同的特点,还能体会到课文中相同的和不同的语言表述方式。教师板书设计也很精心,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也为后面的说话训练作好准备。   3.指导朗读
  朗读时要把这些表示“不同”的词读得稍为突出些。小壁虎是向人家借尾巴的,要用商量、恳求的语气;小鱼、老黄牛、燕子都很想帮助小壁虎,但自己的尾巴实在不能借给它,说话时应表现出为难、感到抱歉的语气。
  (1)齐读作者叙述的话,指名四人分角色读。
  (2)指名四人读对话。
  小结:这三节课文用相同中稍有变化的写法,告诉我们不同的动物,它们尾巴的功用是不一样的。
  【评】这一次朗读要求提高了,一是指导学生读出不同的语气,二是体会课文对不同动物写法的变化。这样指导既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课文语言表述方法,也为第二课时学生复述课文把三种动物尾巴的不同功能说清楚作好准备。
  4.课堂练习
  (1)填空。
  出示:鱼要用尾巴( )。
  牛要用尾巴( )。
  燕子要用尾巴( )。
  (2)说话训练。
  练习把这三点知识综合起来说,比如“学了这三节课文,我知道了……”
  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再训练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和回答问题的能力。
  师:谁能换一个说法,说说小鱼、黄牛、燕子为什么没借尾巴给小壁虎。
  生:它们不肯借尾巴,是因为鱼要用尾巴拨水,牛要用尾巴赶蝇子,燕子要用尾巴掌握方向。
  师:你们说,动物的尾巴有趣吗?(齐答:有趣)谁能用上“动物的尾巴真有趣……”说一说。
  生:动物的尾巴真有趣,鱼能用尾巴拨水,黄牛能用尾巴赶蝇子,燕子能用尾巴掌握方向。(有的学生则把“动物的尾巴真有趣”用在句子的后面)
  小结:同样一个内容,从不同的角度说,就可以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今天我们就练习了上面的三种说法。
  【评】顾老师设计的填空练习,没有停留在对动物知识的总结上,而是将重点放在语言表达训练上。“学了这三节课文,我知道了……”“谁能换一个说法,说说小鱼、黄牛、燕子为什么没借尾巴给小壁虎”“用上‘动物的尾巴真有趣……’说一说”,这些练习旨在训练学生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把三种动物尾巴的不同功能说清楚。这样可以让学生认识同一个意思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丰富学生的表达经验。这个环节将科学知识的认识与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融为一体,突现了表达能力的训练,体现了语文课的特点。在练习说话的同时,也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创造性。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抽读生字新词卡片。
  2.分组扮角色读第三、四、五节课文。
  【评】第二课时从复习巩固生字新词开始,并且朗读上节课学过的第三至第五节课文。这样的环节设计看似平淡无奇,其实非常有必要,完全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语文学习的规律。教师追求的不是听课者感官上的刺激,而是从学生的学习效果出发,所用的方法简单朴实,但却是最有效的。
  二、继续讲读课文
  1.讲读第一、二节
  师:题目是《小壁虎借尾巴》,课文的第三、四、五节把借尾巴的经过都讲了,干吗还要写第一、二节呢?(指名读、讨论、齐读)
  生:因为没有前面两节,就不知道小壁虎怎么会没有尾巴的,为什么要借尾巴。
  2.讲读第六节
  师:(指名读第六节)为什么要写这一节呢?
  生:这一节告诉我们,小壁虎没有借到尾巴,结果怎么样。
  生:读了这一节,知道小壁虎又长出了一条新尾巴。
  小结:没有第一、二节就不知道小壁虎为什么要借尾巴,没有第六节就不知道小壁虎借到尾巴没有,也不知道小壁虎的尾巴会再长出来的特点。现在这样写就很清楚,小壁虎为什么要借尾巴,向谁借,借到没有,结果怎样,全明白了。
  【评】上节课重点讲读了第三至第五节,这节课继续讲读开头和结尾三个小节。顾老师采用简单处理的方法,指名读,齐读,通过讨论,明白课文开头和结尾的作用。花时不多,这样可以将更多时间留给后面的说话练习。
  三、总结
  1.齐读全文
  师:课文讲了哪几种动物的尾巴的用处?壁虎的尾巴有什么特点?
  生:可以救命。
  生:它的尾巴可以帮助自己脱身。
  2.说话练习
  (1)你还知道哪些動物的尾巴有什么用处吗?
  生:蚯蚓的尾巴被剪了以后,它会变成两条。
  生:猴子的尾巴可以挂在树上荡秋千。
  生:猎狗追狐狸,狐狸的尾巴朝右甩,猎狗就以为狐狸朝左逃走了。
  (2)现在你们能照书上的样子,说一段“小壁虎借尾巴”的故事吗?
  (学生默读第三、四、五节后发言)
  生:小壁虎爬啊爬,爬到大树下,看见啄木鸟用尾巴撑在树上吃虫。小壁虎说:“啄木鸟婶婶,您的尾巴借给我行吗?”啄木鸟说:“不行啊,我捉虫的时候要用尾巴撑着树,要不我会摔下去的。”
  生:小壁虎爬啊爬,爬到小河边,看见鳄鱼正在捕食。小壁虎说:“鳄鱼叔叔,您的尾巴借给我行吗?”鳄鱼说:“不行啊,我要用尾巴扫一些软弱的动物,扫到了再吃掉。”
  生:他讲得不对,小壁虎爬到鳄鱼那里去,是要送死的。(全场哄堂大笑)
  生:小壁虎爬啊爬,爬到松树下。它看见小松鼠在树上吃松果。小壁虎说:“松鼠姐姐,您的尾巴借给我行吗?”松鼠说:“不行啊!晚上我睡觉的时候,要用尾巴当被子的。”小壁虎告别了松鼠,又向前爬去。
  【评】这个说话练习设计分两层:先是说说自己知道的其他动物尾巴的用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紧接着要求照书上的样子,说一段“小壁虎借尾巴”的故事。第一层讨论为学生后面的说话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大大降低了第二层仿说故事的难度,这样学生就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在话语的组织建构上。这次说话练习非常成功,课堂气氛十分热烈,学生思维活跃,学习的主动性得到充分释放。这个说话练习设计看似平常,不怎么起眼,如果仔细推敲,细细品味,可以体会顾老师高超的练习设计水平和指导艺术,值得称道。   (3)那么多动物的尾巴都有用处,为什么不全写在课文里呢?
  生:老是这样写下去,人家会厌烦的。
  生:人家会感到没意思,不想再看了。
  师:既然不要写得太多,为什么选这三种写,而不写向松鼠、狐狸和猴子借尾巴呢?(学生开始有点发愣)
  生:向松鼠借尾巴,冬天松鼠是不出来的。向狐狸借尾巴的话,这条尾巴太重了,小壁虎拉都拉不动。(全场大笑)
  生:因为老黄牛、小鱼、燕子性格都比较温和,不会伤人。
  生:(看了板书,忽有所悟)因为鱼在水里,黄牛在陆地上,燕子在天上。
  师:讲得好!这三个例子能告诉我们,不论是在河里的、在陆地上的,还是在空中飞的动物,它们的尾巴都是有用处的。选择这三种动物比较有代表性。
  【评】这里主要讲的是如何选材,看似顺藤摸瓜,十分自然,其实不是低年级学生的学习要求。倒不如将讨论时间用于学生抄写生字新词,或者进行造句练习,这才是低年级学生最需要学习的内容,才是将时间真正用在了刀刃上。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用“难过”“告诉”造句。
  2.课外阅读,了解还有哪些动物的尾巴有什么用处,写在摘记本上。
  【总评】
  这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顾家璋老师公开教学的课例。那时上海正蓬勃开展“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教学研究。顾老师说:“遵循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启迪学生的智慧,把知识的传授与情感的熏陶结合起来,让孩子们学得扎实,学得愉快。这是我的追求。”《小壁虎借尾巴》一课的教学代表了这一时期语文教学改革思想,也反映了顾老师的语文教育理念与教学风格。
  第一,这是一篇知识性童话,主要介绍动物尾巴功能。不少教师教学这类课文,很容易将科学知识的认识作为教学重点,将大量的时间花在动物尾巴功能的讨论上,这样的语文课,语文味道不浓,倒是常识课的味道很浓。顾老师的这堂课没有将教学重点定在科学知识的认识上,而是利用课文进行扎实有效的语文训练,引导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过程的同时认识动物尾巴的不同功能,正确把握语文课程中常识教学与语文学习之间的关系。比如第一课时结尾顾老师设计了填空练习,让学生总结三种动物尾巴的不同功能,但是她的重点是引导用不同句式说话。第二课时总结阶段,顾老师安排了说说其他动物尾巴作用的练习,须注意的是,她将这个环节纳入说话练习之中,是为第二个说话练习“照书上的样子,说一段小壁虎借尾巴的故事”作准备的。我们看学生在接下来的说话练习时兴趣盎然,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一连说出小壁虎向“蚯蚓”“猴子”“啄木鸟”“鳄鱼”“小松鼠”借尾巴的情形。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这样的教学设计,非常正确地抓住了语文课中知识性童话的教学特点,将科学知识的认识与语文能力的培养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将这篇知识性童话故事教出了浓浓的语文味。
  第二,识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顾老师这堂课的识字教学设计精心,匠心独运。先是结合课题板书,分别出示“壁”“借”兩个生字;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遇到生字,看拼音自学”;朗读课文时强调借助拼音“把音读准”;读后进行正音,比较字形,理解字义;第二课时开始,又使用卡片复习巩固生字新词;课后布置作业,抄写生字新词。识字教学环环紧扣,步步深入,要求明确,安排有序,教得扎扎实实。
  顾老师识字教学可圈可点。一是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教师一开始没有教课文中的生字,而是要求学生在初读课文时“看拼音自学”,旨在培养学生自学生字的能力和习惯。二是生字音、形、义教学不平均用力,而是根据学生识字特点突出重点,比如借助拼音读准翘舌音“蛇”“甩”“傻”,区别“拨—泼”“争—挣”“阿—啊”的不同读音;有些生字则突出字形重点,提醒学生“看看还有哪些字要注意比较字形”,比如“甩—用”“借—错—猎—惜”的字形。三是采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字义,如教学“壁”,使用壁虎爬在墙壁上的图片,并结合“墙壁”“壁虎”等词理解意思;教学“借”,请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用一句话举例说明;教学“挣”和“甩”,请学生用动作演示,等等。斯霞老师强调识字教学须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字义。顾老师的识字教学主要采用的也是这样的方法,非常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汉字的学习规律。
  第三,朗读是学生学习语文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方法,顾老师的这堂课,学生朗读贯穿始终。教学伊始就集中安排了四次各种方式的朗读;在分段讲读课文时,都是从朗读开始,过程中安排了多种方式的朗读、默读;第二课时一开始也是朗读课文第3~5节,总结课文时又是以齐读开始。这样反复多次的朗读,其目的不仅在于帮助学生读懂课文,更在于让学生读熟课文,积累语言,培养语感,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当下不少教师在讲读课文时较多采用的是观察图画、观看多媒体、动作表演、问题讨论等方法,多种形式的交替使用能够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对学生理解课文也会有一定的效果。但对学生而言,课文不是自己“读懂”的,而是通过图画、多媒体、表演等其他方式理解的,这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其实很不利。因此,低年级语文课一定要强调让学生通过朗读自己读懂课文,要慎用其他教学手段,千万不能为追求课堂表面上的热闹而多搞华而不实的形式。
  其实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最重要的功能不在理解课文内容,而在于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培养语感,这是其他任何方法都无法替代的。因此,低年级阅读教学一定要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朗读课文的时间。“读懂”课文只是最低层次的要求,“读熟”课文才是更高层次的追求。因为课文朗读不达到“烂熟于心,脱口而出”的程度,就难以实现语言积累的目标,也不可能形成语感。“读熟”课文,只能靠学生自己反复朗读,必须切实保证课堂上学生大声朗读的时间。顾老师之所以舍得将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放在课文朗读上,得益于她对朗读功能的深刻认识,以及对小学生语文学习规律的正确把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626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