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水禽坦布苏病毒感染的防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中图分类号:S858.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1085(2020)2-0051-02
  水禽坦布苏病毒感染是由坦布苏病毒(TMUV)引起的鸭、鹅等水禽和鸡、鸽子等多种禽类感染的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主要感染水禽。我国水禽坦布苏病毒感染始发于2010年4月,传播速度快,波及范围广,危害大,我国大部分省份及水禽主产区几乎全部受损。
  1  病原及流行特点
  1.1  病原  坦布苏病毒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的恩塔亚病毒群。该病毒抵抗力不强,不能耐受丙酮、氯仿等有机溶剂;不耐热,56℃ 30min即可将其灭活;但对酸较敏感,pH越低,病毒的滴度下降越明显。
  1.2  流行特点  自2010年4~6月在我国南方浙江、江苏等水禽主产区的产蛋鸭、鹅中发现本病以后的短短半年时间内,全国15个省份均有不同程度的暴发流行,几乎波及所有水禽主产区。高发病率,低致死率。多个品种的肉鸭、肉鹅也可感染发病,10~25日龄的肉鸭和产蛋鸭的易感性更强。
  本病呈地方流行性或散发性,主要发生于新种水禽,经年的种水禽很少发病。在我国南方,反季节生产的水禽产蛋期主要在夏季,发病率较高;而自然产蛋的水禽秋季开产,发病率较低。本病的流行以夏季和秋季为主,冬季也有零星发生。
  2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水禽坦布苏病毒感染的主要临床特征是体温升高、减食、瘫痪、死淘率增加,产蛋水禽产蛋率下降,甚至绝产,卵泡充血出血。
  2.1  临床症状  在自然条件下,水禽坦布苏病毒感染的潜伏期一般为3~5d,发病率高达100%,但死亡率一般在1%~5%。急性感染的种禽群,发病1周左右产蛋急剧下降到5%以下,病禽蛋品质下降,产软壳蛋、砂皮蛋、畸形蛋和无蛋壳。患病初期,大群精神尚好,采食量下降,病禽体温升高,排出稀薄、绿色粪便,污染肛周被毛;接着采食量明显减少甚至食欲废绝,部分病禽行走摇摆不稳,共济失调,甚至瘫痪、双腿向后伸展,产蛋明显减少。大多数耐过的病禽于发病1周左右开始好转,2~3周才能基本恢复病前采食量,但产蛋率难以再次达到高峰。
  2.2  病理变化  剖检病禽,育成禽少有特征性病变。产蛋禽主要病变集中在卵巢,表现为卵泡萎缩、变形,卵泡膜充血、出血,蛋黄破裂甚至引起卵黄性腹膜炎。有时见腺胃出血,胰腺水肿出血,心冠脂肪出血,脾脏斑驳呈大理石样,有的极度肿大并破裂。
  3  防控措施
  建立良好的生物安全体系、加强饲养管理、改善养殖环境是防控本病的根本措施。
  3.1  建立良好的生物安全体系
  3.1.1  加强水禽场工作人员和物资的生物安全管理  增强所有场内工作人员的生物安全意识,自觉遵守并认真实施各项生物安全制度和兽医卫生防疫措施,禁止无关人员入场,原则上谢绝参观。各种生产工具、生产资料、设备设施等物资要经常清洗消毒,场内专用,严禁借出;场外运输车辆或工具不得进入生产区。
  3.1.2  加强水禽群的控制,引进健壮的雏禽  不从疫区和发病禽群引进种蛋、禽苗和种禽,引种禽群应严格遵守检疫制度。严格按照饲养管理规程,全进全出,减少禽群应激,留心禽群健康状况,做好日常管理,培育体质健壮的雏禽群,提高机体抵抗力,降低成禽易感性。禽群放牧时应注意避开疫源地、候鸟栖息地和喷洒过农药的地方,确保放牧禽群的安全。同时应根据本地疫病流行状况等必要条件制定适合本场的免疫程序,并严格执行,使禽群获得对特定病原的抵抗力。
  3.1.3  加强水域管理  水域是水禽饲养环境不可或缺的环境,也是许多传染病病源的自然传播途径。要保持水禽场水体清洁卫生,最好直接引用无污染的江河洁净水源,通过进水排水系统控制水质。定期用漂白粉等对水体进行消毒。
  3.1.4  加强卫生消毒管理  每天要清扫禽舍与运动场,清理粪便,更换垫料,清洗料槽和水槽。禽舍每周消毒一次,舍外环境每月消毒一次,收集的种蛋要消毒存放,工具也应定期消毒。消毒时要交叉、轮换使用多种消毒药,如百毒杀、石灰乳、漂白粉、烧碱、高锰酸钾、福尔马林等。对粪便、垫料、饲料残渣、病死禽等废弃物要进行无害化处理。
  3.2  免疫預防  肉用水禽,5~9日龄,每只颈部皮下注射0.3mL;种用水禽,5~9日龄首免,每只颈部皮下注射0.3mL,2周后加强免疫一次,每只颈部皮下注射0.5mL,开产前3~4周第三次免疫,每只颈部皮下注射1mL。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629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