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学困生的激励措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陈俊

  【摘要】在教学过程中,学困生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学困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很多,其中唯一不变的核心就是给予学生鼓励、激励与支持,帮助学生产生学习的信心,产生改变的主观能动性,因此,研究学困生的激励措施,对学困生进行激励,找出学困的原因,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尤为重要,是提升学生学习质量,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学困生  激励  措施
  【基金项目】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藏区双语学校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课题审批号:GS[2018]GHB4059。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4-0193-02
  一、集体互助、完美组合
  在学困生转化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激励是非常关键的,组织集体互助也是一种非常关键的有效的手段,通过集体互助,可以方便学生学习,促使学生形成互助小组,对于成绩好的学生而言,帮助其他学生学习,可以巩固知识,获得成就感与满足感,对于成绩不太好的学生而言,跟从成绩好的学生学习,可以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产生学习热情,从而提高学习成绩,实现学困生的转化。另一方面,通过集体互助,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班级的温暖,在一帮一的互助模式下,激励学生进步,鼓励学生学习,为学困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1]。教师也需要对学困生以及助学者进行激励、指导,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升教学效果。
  二、找出病因、对症下药
  学困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多种多样,可能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可能未找到学习的方法,也可能不适应汉藏双语教学,针对这种情况,找到学困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对症下药是实现学困生转化的主要措施。找出病因、对症下药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对学生进行细致的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学生的学情,从而对学困生的情况进行分析,找到学困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从根源着手,对症下药,根据问题产生原因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案,有效解决学困生问题,实现学困生的转化。第二,教师需要对学生有客观的认识,保证评价的客观性。教师都喜欢学习好的学生,但是,对学困生也不能够全部否认,学习好与不好只是一个方面,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客观的评价,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在学习方面,教师可以通过沟通、交流、测验了解学困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对信心不足、未掌握方法的学生进行激励,对叛逆、家庭教育不足的学生进行沟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需要做到客观评价,在客观评价基础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促进学困生的转化,争取达到最优的转化效果。
  三、用爱铺垫,树立信心
  在学困生转化激励过程中,用爱进行铺垫、感染是最直接有效的手段,是使学生感受到关心与关爱,从而自觉学习的关键,通过用爱铺垫,可以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从而实现学困生的转化。汉藏双语教学模式下,学习难度较大,学困生可能存在自卑心理,不自觉的对教师存在抵触以及疏远情绪。在此情况下,教师想要实现学困生的转化,必须给予学生关爱、消除学生戒备心理,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从而保证教学的有效性。一方面,教师需要与学生交朋友,用爱对学生进行感染与铺垫,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保证教学质量。另一方面,需要对学生进行激励与支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树立学习的信心,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提升学习的效率。
  四、了解动态、持之以恒
  学困生转化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事情,无法一蹴而就,需要了解学生的动态,持之以恒的开展工作,坚持用爱感染学生,对学生进行激励与支持,为学生营造有利的学习环境,保证学习效率与质量。另一方面,需要对学生的动态进行了解,掌握学生学习的概况、心理的变化,对症下药,掌握第一手反馈资料,发现学生细微的变化,针对学生细小的进步,也要给予激励甚至奖励,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针对学生的退步,需要分析退步的原因,并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反馈与矫正,保证工作的有效性、长久性,保证工作效果与质量[2]。
  总结
  作为教育工作者,需要认清一个事实,学困生只是在学习方面未找到学习方法,存在一定的问题,并不代表学生其他方面也不好,教师需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需要给予学生爱与激励,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树立学习的信心,提高学习的效果,摆脱学困生这一标签。总而言之,研究学困生的激励措施非常重要,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参考文献:
  [1]卢耀华.关爱学困生,弹奏上进曲[J].教书育人,2019(23):25-26.
  [2]巢彩云.变“学困生”为“乐学生”之我见[J].教育教学论坛,2014(17):102-103.
  作者簡介:
  陈俊,男,藏族,甘肃卓尼人,本科,一级教师,从事小学语文教学与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700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