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民歌艺术进中学校园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活动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汤凌凌

  【摘要】民歌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本文就以扬州民歌《杨柳青》为教学案例,民歌艺术在中学校园的发展现状,提出在中学校园中搭建民歌艺术的传承舞台,完善校本课程,在民歌教学中加强学生音乐修养,提升中学生民族情感。
  【关键词】民歌艺术;民歌教学;传承;中学生;杨柳青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05-0163-02
  【本文著录格式】汤凌凌.民歌艺术进中学校园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活动初探[J].北方音乐,2020,03(05):163-164.
  民歌是歷史悠久的民间口头艺术,是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分支,具有深远的文学艺术价值,是关乎民俗、社会、语言、历史、美学等多学科的传统艺术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每一位中国人都流淌着中华传统文化的血液,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的历史使命。在中小学音乐课堂及校园“美育”活动中开展民歌艺术活动,对培育学生的美好情操和健全人格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也是新时代教育的要求。新课标指出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学生熟悉并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操。[1]青少年学生作为新生力量,亲近传统民间艺术,是开阔音乐文化视野,学习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民歌艺术在中学校园中的发展现状
  传统民族音乐扎根于人民长期的生产、生活,体现了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发展水平。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和多元文化的融合,快餐文化充斥人们的生活,信息爆炸的年代里人们对传统艺术关注度越来越低,使得传统民族民间音乐的生存空间愈加狭小。
  7-9年级的初中生生理、心理趋于成熟,认知水平逐步提高,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途径增多,自我意识增强,在学习上有初步的体验,审美意识和心理状态受社会化媒体和潮流文化的影响,在不了解传统艺术相应的文化背景的情况下,易将目光只停留在当前“最流行”的音乐上,认为民歌“老掉牙”,“不好听”,不愿意学唱民歌。
  大众审美的改变,传统民歌没有注入新活力,不平衡的发展状态如果一味僵持,这将是传承优秀文化的一大损失。本文探讨在校园中开展一系列民歌活动,积极推进民歌的中学教育,普及民歌艺术教育,让中学生关注、热爱民歌艺术。
  二、传统民歌融入中学音乐教学的策略
  现有中学音乐教材中,与民歌相关篇幅不少,但涉及的深度及广度不足,要做到民歌进校园,传承优秀文化,任重道远。我校进行多方面尝试,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开展一系列活动。
  (一)在音乐课堂中渗透民歌教学
  根据课标要求,完成教材中的民歌教学。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引学生入情、入境,在体验、对比、思辨音乐之后,理解民歌的艺术内涵;以教材中的民歌为线索,对比其他风格民歌,扩充学生的民歌储备量;教师注重营造艺术氛围,开展以“民歌”为主题的“音乐会”,引导班级学生全员参与演奏、演唱、表演等;鼓励学生运用音乐材料尝试主题民歌创作等等。
  (二)建立校本教材体系,积极开发民歌校本课程
  遵循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教师通过阅读大量文字材料、聆听音响资料、歌唱、对比等手段选择适用中学教材的乐谱及音像资料,编写校本教材。我校的民歌校本教材体系是以积淀闽南本土文化为前提,在采集具有本土特色的民歌的基础上,以汉族民歌及少数民歌民歌为主线条,介绍南北民歌特点及收录民歌代表作品。
  (三)积极开展艺术实践
  以学校社团为载体,在校合唱团、民歌社开展夏令营和冬训,开展民歌讲座、展演,多角度、多方面地让学生了解民歌。我校常有外事交流活动,在与其他国家地区兄弟校的交流活动中,让社团学生开展民歌传唱活动和展示民歌作品,对增进音乐文化交流、文化理解和提高文化自信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民歌艺术在校本教材中的应用案例——《杨柳青》
  (一)《杨柳青》的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
  教学以民歌学唱为主,学习对象是我校民歌社同学。
  教学目标主要有三个方面:1.学习、模仿扬州方言,习唱扬州民歌;2.感受歌曲表达的精神内涵,把握江苏民歌演唱的声乐技巧;3.探讨江苏民歌的创作特色。
  (二)教学方法
  1.分析作品
  引导学生聆听《杨柳青》,初步把握音乐作品的情绪、意境、风格后,教师应带领学生剖析歌曲,分析歌词,在演唱中比较、体验《杨柳青》所蕴含的江南民歌特色。
  《杨柳青》是因歌词中反复歌唱的歌词“杨柳叶子青啊?”而得名的扬州民歌。该曲旋律多以三度结构加级进呈波浪式曲折进行,节奏欢快,音乐富于灵动,曲中多衬词,融合扬州俚语、方言透出原汁原味的江南特色,是一首方言性歌谣。
  作品由两个乐段构成,乐段一的歌词“早(啊)晨(这个)下(啊)田露(啊)水多(?),(嗬嗬咦嗬嗬),点(哪)点(的个)露(啊)水润麦苗(啊)”,主要内容是“早晨下田露水多,点点露水润麦苗”,其余均是丰富情感的衬词;第二乐段是以大段衬词构成,融合曲调,烘托气氛,将音乐推向高潮,表达了劳动人民乐观向上的生活热情。
  2.学习作品
  (1)民歌学唱
  民歌的产生、流传、演变都有地域特征。语言也是影响民歌风格的重要因素。用方言发音的特点来演唱民歌,能唱出原汁原味的乡土味,还能进一步感受民歌特色。《杨柳青》的应用语言属吴语方言,吴语的最大特点是声母分为清声母和浊声母两种,保留了古汉语中的浊音声母,使吴语在发音的时候,口腔前形成一个阻挡。[2]且发音“z,c,s”没有后卷舌音“zh,ch,sh”,仅发前舌音。韵母发声咬字比较紧,口腔空间扁平,“a”的发音介于“a”和“e”之间,“u”发“o”音,歌词中的“?”发“nia”。教师口传心授引导学生用扬州方言念诵歌词,浓郁的方言语调结合温婉柔和的旋律,歌唱讲究依字行腔,以腔行韵,将语言唱腔化,细腻处理,衬词的歌唱使语气感更强,半说半唱间使作品更富语言美。
  (2)创编环节
  作品热情、生动,结合歌唱和念谣,引导学生在音乐中加入节奏、乐器打击和舞蹈律动,不仅增加了音乐律动性,而且也提高了民歌学习的趣味性。寓教于乐,鼓励学生根据原有的知识经验,重新审视民歌这样的传统文化,自行编排或创作重唱或舞蹈作品。
  四、民歌艺术在中学音乐教学中的意义
  音乐教育的审美特质是诉诸心灵的、感情的、形象的、思想的,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对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着重要的意义。民歌来源于生活,反映了特定历史阶段里“相约成风,相习成俗”的社会生活、民俗风情及信仰。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歌都具有鲜明的特点,这些特点通过体裁、特定的音阶、节奏、歌词、伴奏乐器等要素表现在音乐中。如陕北民歌信天游,情感质朴,音调高亢,音乐多以四度大跳直抒胸臆,吐字坚定有力。再如,新疆民歌融合了丰富多彩的多民族音乐,热情如火的节奏律动,色彩鲜明的民族乐器共同构成了新疆音乐独特的风格。民歌学习会丰富同学们的情感体验,开阔音乐文化视野,让学生从音乐的角度认识中国不同民族文化,理解民族文化,增加文化认同。我国幅员辽阔,将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民歌风采展示与中学生,展示了一幅幅生动的祖国人文图景,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五、结语
  民歌艺术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财富,在校园中搭建民歌艺术素质教育的平台,普及民歌教育,使中学生对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有更深的了解,也是响应“弘扬民族艺术,培养民族精神”的号召, 是时代赋予每一位音乐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王芳.论江南民歌演唱中的语言与音乐特点[J].大舞台,2012(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706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