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流动的传统之河”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辛琼美子

  【摘要】随着近年来,国家文化部对中国民族歌剧发展的大力扶持,在传承中华民族精髓的同时,也引发了笔者对中国民族歌剧传承与发展的两点思考:其一是“母语”在中国民族歌剧中的重要作用,歌词母语的表达反映了时代的生活特征,人们的生活常态,精神面貌以及心理活动;其二则是“跨文化剧场”在民族歌剧中的启发。“跨文化剧场”分为“西剧东方化”和“东剧西方化”。本文以台北新剧团以“东方弄臣”为例,为我们带来中国民族歌剧与西方歌剧的新融合,也让我们再一次引起对“传统的新思考”。
  【关键词】《传统是一条河流》;中国民族歌剧;跨文化剧场;民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04-0049-01
  【本文著录格式】辛琼美子.“流动的传统之河”——关于中国民族歌剧传承与发展下的两点思考[J].北方音乐,2020,02(04):47,49.
  一、传承民族文化之下的思忖
  黄祥鹏先生的《传统是一条河流》长期以来成为音乐学界重要的学术参考著作,传统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灵魂,就如同黄河目睹着上下五千年的过往。拜读黄老先生的《传统是一条河流》后让我不禁想起近些年,国家正在大力关注民族歌剧的发展,文化部从2017年正式实施“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这项工程也是对民族歌剧的创作产生、普及推广和人才培养、理论检验等各方面进行扶持。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诞生,都是其赖以生存的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产物,同时每一种艺术形式也都会体现出其特定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形态。戏曲也好歌剧也罢,同样也是一种包含了音乐、文学、戏剧、舞蹈、美术的综合艺术形式。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它就深深地植根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土壤中。生根发芽。正如黄翔鹏先生的《传统是一条河流》。本文拟通过对中国现代歌剧发展历程的描述,来探寻传统音乐文化对这一综合艺术形式的影响和意义。
  二、用音乐的“母语”唱民族的歌剧
  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中国的音乐家在接受西方音乐文化观念的同时,结合着中国国情和民族审美的习惯,对西方歌剧这种题材进行不断的思考与大胆的尝试。这种“新尝试”不仅仅体现在歌词,音乐风格中,更体现在各式各样的表演形式中。黄祥鹏老先生在《传统是一条河流》的“传统的新融合”一篇说道:1942年“秧歌运动”以来词史《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思想上新的成熟的标志,出现了新的时代风貌。中国近代词史自1840年起,一个世纪的历程,是固有的传统歌词结合现代生活的历程,也是新歌词创作、革命战歌的民族化的历程。“秧歌运动”作为人民的文艺运动在这个历程中,具有深刻的影响。事实上,歌词的新风貌必然影响着歌剧的发展。卢梭曾在其音乐美学观“艺术的音乐”中提出:“我们将音乐分为自然的和模仿的,前者看来是物理层面作用于感官使人单纯的愉悦,这是一种和声化的音响效果,而后者模仿的音乐是生气勃勃的抑扬顿挫,天性服从的语言声调结合的旋律,那就是戏剧与舞台音乐”。不仅如此,卢梭在18世纪“喜歌剧之争”中也强调着“母语在音乐中的重要作用”。那么,黄祥鹏先生和卢梭所强调的“词”对我们来说到底有什么启发呢?当然,中国民族歌剧的精髓不仅仅只是在于宫商角徽羽的传统调式中,更重要的是它存在于我们的民族语言之中,似乎这些字正腔圆的吐词咬字之说,时刻提醒着我们对于中国民族语言的思考和对于中国各民族语言的思考。民族歌剧中的语言反映着人们的生活常态、精神面貌、心理活动与思想,无疑成为歌剧情节的重要表述方式。
  中国的民族歌剧经历了以黎锦晖儿童歌舞剧为代表的“萌芽期”、风格多途径探索的“探索期”和以《白毛女》为代表的发展期。
  就探索期的“新秧歌剧”来看,其是“文艺整风”下的产物,这种原本流行于北方农村历史悠久的民间歌舞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广大群众和文艺工作者摸索了生活的经验和配合政治任务,诞生了“新秧歌剧”的艺术形式,他们符合广大群众的审美,符合着时代的潮流。例如,秧歌剧《兄妹开荒》中的一段歌词写道:“雄鸡雄鸡高呀么高声叫,叫得太阳红又红。身强力壮的小伙子,怎么能躺在热炕上做呀懒虫,扛起锄头上呀么山岗。山呀么岗上好呀么风光,我站得高来看得远来么咿呀嘿。咱们的家乡到如今成了一个好呀地方。”当人从歌词中感受当下并引起共鸣时,在东北土话的印衬下,那些具有浓厚北方风味的民间歌曲从此便有了灵魂,令人感动。所以,传统艺术源于生活,民族化的过程永远随着生活内容改变而改变,时代永远无穷无尽,它永不会有终结。
  三、“跨文化剧场”在民族歌剧中的启发
  在《梅兰芳的美国之行》这一视频中,我们看到20世纪20年代初,梅兰芳先生将京剧大胆改革,并成为第一个成功地将京剧艺术介绍到外国的人,并多次赴美国、苏联等国家演出,得到外国人士的高度赞赏,为中國传统表演艺术和音乐赢得了国际声誉。而视频里,我们看到的是那个时代的西洋人对这种“中国歌剧”的程式化表演,男扮女装、虚实相生等表演形式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激情和热忱。也许在那个时代,梅兰芳用戏曲影响了美国,影响了世界,但今日看来,我们如何将这种文化传播再次回归到自己的民族文化之中呢?
  “跨文化剧场”是指改变、移植剧情的过程中,呈现出不同文化交融,传递和拼贴或者相辅相成的各种现象与特质。20世纪末,跨文化剧场在欧美国家成为一项重要新方向。那么“跨文化剧场”对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有何启发呢?事实上跨文化剧场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类是西剧东方化。例如贾科莫·普契尼的《图兰朵》《蝴蝶夫人》,布雷希特的《四川女人》;第二类则是东剧西方化。例如“夏氏兄弟”《黑奴吁天录》,阿隆·阿哺夏洛夫的歌剧《观音》。这些歌剧都是在中西文化碰撞下的产物。尤其是《图兰朵》中对于江苏民歌《茉莉花》的运用,更是体现了跨文化剧场下歌剧发展的相映生辉。虽说“跨文化剧场”在我国戏曲发展中很难突破,是因为戏曲中的程式化,但也不是没有可能。2008年,“台北新剧团“首次尝试的跨文化戏剧是将威尔第的《弄臣》改变成为京剧,这无疑成为了一次“跨文化剧场”在民族舞台音乐中的重大突破。“京剧是活的表演体系,求同存异,西学为用。拿西方学来的东西,做东方传统艺术发展的工具”这是制作人辜怀群在接受采访时说的一句话。这部京剧《弄臣》的编剧导演剧本改编李春宝将威尔第《弄臣》的故事情节和背景,改编到中国虚构的国度之中,主要角色也从“公爵”变“王爷”,将整部剧中所反映的时代思想,也结合着某个朝代所面临的阶段问题来进行整合改编,这无疑成为一部成功的“跨文化”戏曲。然而,民族歌剧同样可以借鉴这样的思想来进行改变。
  在这里,思绪再次回到黄祥鹏老先生的《传统是一条河流之中》,而我,一直困惑不得解的便是,对于传统的定义我们该怎么去理解?传统有没有新旧之分?所谓“原汁原味”地继承传统,事实上是不可能的,也没必要,因为我们连“原汁原味”是什么样都不知道。音乐史学家黄翔鹏说过,传统是一条河流,有河就要流,不流就是死水一潭。
  老先生曾在最后一章名为“传统的新融合”,什么是新传统,什么又是旧传统呢?也许这样的答案需要我们不断阅读和实践中才能理解。不过,我一直坚信,传统只有“流动”才是一条永不停歇的河流,而这种“流动”所承载的是“流进来”和“流出去”。
  参考文献
  [1]尚元平流探源抉幽阐微—读《传统是一条河流》[J].音乐研究,1991.
  [2]刘波.通过中国歌剧发展历程引发的思考[J].大众文艺,2011.
  [3]孙萍.文化传播在于传心——中国戏曲跨文化传播研究[J].艺术评论,2017.
  [4]黄翔鹏.传统是一条河刘[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711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