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地方行业特色高校建设“一流学科”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甄月桥 朱茹华

  摘    要:地方行業特色高校在内涵式发展过程中的最优路径选择日趋倾向一流学科建设,同时也面临学科设置不合理、学科发展不均衡、学科治理不够等困境。地方行业特色高校应以一流学科建设为目标,在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中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在学科建设中突出重点,优化布局;在学科管理中完善机制,促进一流学科建设。
  关键词:地方行业特色高校;一流学科;学科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0)02-0081-03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要求,充分展示了党和国家扎实推进“双一流”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在“双一流”建设新形势下,行业特色高校唯有把握历史机遇,对标“一流学科”建设标准,早日实现内涵式发展,才能提升办学水平。学科作为学校发展的龙头,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基础。明确办学定位,优化学科布局,提升治理水平,是新形势下地方行业特色高校建设“一流学科”,实现内涵发展首先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行业特色高校的发展历史
   什么是行业特色高校?笔者认为,行业特色高校是指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前隶属于国务院行业部门直接管理,依托行业发展产生,为行业需求培养专门人才,学科特色鲜明的高等学校。行业背景深厚,学科特色鲜明,服务行业发展是行业特色高校的鲜明特征。
   在我国,行业特色高校的发展从时间维度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20世纪70年代):起源与建立阶段。20世纪50年代,为了满足计划经济体制和工业体系发展需要,国家按照“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的方针[1],对高等教育体系进行了改革,改革更加突出专业大类、专业学校的设置,并效仿苏联模式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三次高校院系调整。此次改革和调整促成了一大批钢铁、农林、地质、艺术等行业性高校的诞生,进一步强化了航空、矿产、水利、纺织等专门学校的学科力量。20世纪60年代,一大批单科性、属行业归口管理的特色院校得以建立并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据统计,20世纪60年代中期,由行业部门举办的技术性、行业性的高校发展迅速,在70年代有300 多所[2]。此阶段确立了我国高等教育高度专门化的教育体系,奠定了行业特色高校办学的学科基础。
   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探索与改革阶段。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发布,给我国的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行业特色高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功能再次得到了重视。20世纪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确立,教育领域逐步建立了“政府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管理体制[3]。行业特色院校经过不同程度的调整、重组和划转,进入了转型发展阶段:除少部分高水平行业特色高校划归教育部或国防部委管理外,大部分行业特色高校直接归属省市地方政府管理,形成了中央和地方两级管理,国家宏观指导、以地方政府为主的管理体制。
   第三阶段(21世纪以来):适应发展阶段。在以地方政府管理为主的新体制下,不少地方行业特色院校为从地方政府得到更大支持,调整办学定位[4],在服务行业的基础上,注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行业特色高校进入适应性发展阶段。部分整体实力较强的行业特色高校立足国家战略需求,依托原有学科优势,进一步做大做强原有特色学科,成为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部分地方性行业特色高校根据社会发展环境变化,调整发展战略。有的依托原学科优势,积极寻找新的学科生长点,走特色化发展之路;有的通过增设专业学科,扩大办学规模,变成行业优势不再明显的多科性或综合性大学。
   二、地方行业特色高校建设“一流学科”面临的问题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行业特色高校在长期服务行业发展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学科特色和优势,也是行业特色高校建设“一流学科”的起点。但由于历史原因,地方性行业特色高校在“一流学科”建设中“难以顺应高等教育对质量与特色发展兼备的需求,出现了超过自身承载能力而波及发展的危机”[5],主要表现如下。
   (一)学科门类设置不合理
   众所周知,传统优势学科是地方行业特色高校的“金名片”,也是学校最有核心竞争力、最可能冲击国家“一流学科”的基础。然而,在转型发展时期,不少地方行业特色高校学科设置不合理、不科学问题较为突出,主要表现如下:一是部分高校学科门类偏多。该类学校为提升学校整体竞争力,对标综合性大学发展指标,未经过科学论证、盲目拓展学科覆盖面,过度追求学科的大而全。这可从一些地方行业特色高校更具“综合化”的新校名可见。学科的综合化发展战略分散了行业特色高校有限的办学资源,使优势学科得到不同程度的“淹没”或“弱化”。二是部分高校学科门类偏少。部分地方行业特色高校在行业办大学传统体制影响下,发展战略上偏重“行业”的影响[6],其学科、专业较为狭隘,学科组织结构单薄、辐射力较弱,还没有形成多学科协同发展的格局。
   (二)学科发展不均衡
   地方行业特色高校优势学科特色鲜明、发展势头较好,但优势学科之外的其他学科发展水平较低,学科发展不均衡问题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一流学科”建设缺乏后劲。学校的特色优势学科基础夯实,学科资源丰富,发展迅速,在行业甚至国际上处于遥遥领先地位。而特色学科之外的其他学科基础薄弱,竞争力不强[7]。特色优势学科与其他学科发展“参差不齐”,两极分化严重,学科间无法较好地实现良性竞争,影响特色优势学科后续发展速度。   2.“一流学科”建设缺乏支撑。受管理体制和学科建设模式影响,学校学科“条块分割”烙印明显、学科壁垒较强,有的学科甚至被视为单位或个人所有。优势学科与周边学科及新兴产业交融性不够,对其他学科的辐射能力不强,缺乏发展新亮点。其他学科基础薄弱,学科人才缺乏,发展张力有限,短期内无法对优势特色学科进行支撑,各学科资源共享度不高,学科交叉融合困难。
  3.新的学科生长点难以培育。因长期围绕行业需求进行规划,行业特色高校对其他学科、专业设缺乏整体性和长远性规划,学科结构不够合理,学科资源整合困难。例如,学校一些资源共享度高的相近学科专业分布于不同的院系,新的学科生长点培育困难重重,学科群难以形成。
   (三)学科治理不足
   受计划经济观念束缚,地方行业特色高校普遍学科建设落后,缺乏“一流”的管理。主要表现如下:一是缺乏科学的学科规划。因长期面向行业办学,该类学校学科建设缺乏整体性和长远性,更多關注的是对学科“功用”的评价,忽视了对学科组织本身“体”的评价[8]。所谓的“学科建设”在实践中往往成了“学位点申报”,对学科布局、学科方向等自身发展缺乏必要的指导,对学科人才和学科经费缺乏统筹考虑。二是缺乏现代化的治理手段。不少地方行业特色高校规模发展时间不够长,仍然采用传统职能制管理,学科管理重心偏高,学校职能部门学科权力较大、干预过多、管得过细,学院(系)、学科带头人缺乏建设“一流”学科的积极性。三是缺乏一流的师资。从某种程度上说,拥有一流的师资就拥有一流的学科。地方行业特色高校因无法复制综合性大学的资源和平台优势,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不够,出现老一批高端人才退休而年轻高层次人才引进较难,学科人才梯队“断层”现象。
   三、地方行业特色高校建设“一流学科”的思考
   笔者认为,地方行业特色高校获得科学发展的关键在于以一流学科建设为切入点,结合地方发展需求和行业转型升级动态,立足办学定位,彰显学科特色,优化学科布局,完善学科生态体系。
   (一)立足办学定位,做强特色学科
   “方向明,则思路清”。办学定位作为高校学科建设和发展的目标,是推动学校快速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能够起到凝聚人心、指导行动的作用。采取特色发展战略, 培育和发展特色学科,是在短时间内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选择[9]。笔者认为,地方行业特色院校冲击“一流学科”,应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一是立足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地方行业特色高校主动对接地方经济转型升级新需求,拓宽优势学科发展和服务领域,使“一流学科”具有更肥沃的社会土壤和旺盛生命力,真正做大做强特色学科。如浙江理工大学作为纺织服装类行业特色高校,近年来,根据社会发展调整发展战略,注重学科内涵提升,积极围绕省政府打造时尚等七大万亿级产业、推进丝绸等传统经典产业发展的战略部署,结合杭州“丝绸之府”、“时尚之都”的需求,大力推进产教融合,与中国丝绸博物馆共建国际丝绸学院,为学校“一流学科”建设提供新引擎。二是立足服务行业发展需要。多年来,行业特色高校在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与行业全方位紧密合作,曾取得过一些行业内重大标志性成果。甚至有些学校的优势特色学科本身就代表着国内外行业领域内科学研究的最高水平,具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这些资源和优势是行业特色高校的立校之本、特色之源,需要创造性地继承发扬。三是做好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服务行业需要之间的平衡。随着管理体制的转变,地方行业特色高校在坚守行业特色的同时,还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确保办学面向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在服务行业需求的同时,积极对接区域性发展需求,致力于区域内行业企业技术难题的解决。也只有在服务行业和地方之间做好平衡,地方行业特色高校才能通过引领和带动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走健康可持续的绿色发展之路。
   (二)坚持重点突出,优化学科布局
   强化重点建设和优先发展领域,探索学科交叉融合、学科资源共享、运行有序的学科发展格局,是地方行业特色高校“一流学科”建设必由之路。
   一是特色学科引领。国家“一流学科”遴选遵循的是“长板理论”,特色学科是地方行业特色高校的“长板”,对学校发展举足轻重。地方行业特色高校的若干高水平特色优势学科是最可能冲击“一流学科”,可以在政策引导、资源配置、人才引进等对这些学科领域进行全方位重点保障,让“长板”更长。比如,浙江理工大学将纺织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学科两个省“一流学科”为引领学科,运用省重点高校建设计划每年7000万专项资金对两个学科重点投入,让特色学科综合实力更强,加快学校迈入“一流学科”行列的进程。二是基础学科支撑固本。当今世界,越来越多的科技创新成果是学科交叉、融合后的产物。开展跨学院、跨学科联合攻关,对一些分科较细、方向较散的散点学科进行重组、凝炼是不少高水平大学入选“一流学科”的宝贵经验。地方行业特色高校优势学科发展历史悠久,分布集中,但基础学科薄弱,学科群集聚功能缺乏,学科相互支撑、良性互动的发展机制尚未形成。因此,探索优势学科与基础学科相互支撑、协同发展的路径显得尤为必要。基础学科支撑固本,要将基础学科统筹纳入“一流学科”建设计划,坚持主次有别、先后有序,发挥学科共生互补功能。例如,人文类基础学科坚持规模适度、错位发展、借力发展,凸显行业特色学校办学特色,做到“特而精”;理工类基础学科面向国际前沿、国家战略目标、重大科技计划,强化对科技原创性成果的研究,在某些研究方向或领域取得标志性成果,做到强而精。三是培育特色学科新的生长点。“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是重要的学科增长点”[10]。而走“特色发展”之路是行业特色高校“一流学科”建设的可选择路径。事实上,同一学科,由于研究方向的差异,其对社会产生的贡献和效益完全不同。新一轮产业革命背景下,人工智能、新能源发展日新月异。围绕创新驱动涉及领域,从学校“特色学科”发展的衍生性出发,选择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较强发展潜力的学科方向或领域进行拓展,形成新的学科生长点不失为地方行业特色高校建设“一流学科”的突破点。    (三)完善学科机制,提升治理水平
   国家“双一流”建设《方案》提出创新学科组织模式,就是要不断优化高校学科组织框架、学科资源配置和学科激励评价体系,为学科建设提供良好的软环境。地方行业特色高校唯有面向国家“双一流”建设新要求,破除影响学科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优化学科、人才、科研互动融合的运行机制,才能助推 “一流学科”成长。一是优化学科组织框架。地方行业特色高校建立“一流学科”需加强学校顶层规划,积极推动“职能制”向“大部制”改革,對学科组织予以制度安排,设立基于院系但又不限于院系的各类学科平台,构建纵横机构联动的学科协调机制,为现有学科安排“位次”,为新兴学科提供土壤。例如,在学校层面设立基于同一学科大类的研究所、研究中心等平台,对个别“高峰”学科进行全方位重点打造;在院系层面设立基于研究方向的学科平台,培育一批“高原”学科,对“高峰”学科进行支撑。二是创新学科资源调配机制。地方行业特色高校学科体量较小,学科资源有限。如何在不同学科间进行资源配置是建设“一流学科”的关键。地方行业特色高校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先为有后为原则,集全校之力打造“高峰”学科,再以点带面,推动相关学科发展。例如,可通过“学科特区”的设立,在人才引进、职称评审、教学科研用房等方面对“高峰”学科进行重点倾斜,创造能吸引一流人才施展才能的环境,发挥“一流”人才在凝练方向、引领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三是优化学科评价模式。学科评价有助于管理者全面了解学科发展现状、问题,利于高校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对策。地方行业特色高校要完善“一流学科”建设指标管理、验收评价方式,更加突出一流学科人才、一流学科管理水平和一流学术成果的导向,系统深入分析学科经费投入与其学科产出效益的相关性,及时纠偏发展方向,适时对“一流学科”规模、结构进行动态调整,形成有助于“一流学科”成长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唐守廉,王亚杰.行业特色型大学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互动机制的研究[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11:1.
  [2]罗维东.新时期行业特色高校发展趋势分析及对策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9,(3).
  [3]王亚杰,张彦通.论新时期特色型大学的建设和发展[J].教育研究,2008,(2).
  [4]潘懋元,陈斌.论行业特色型院校的回归与发展[J].重庆高教研究,2016,(1).
  [5]王亚杰.行业特色型大学还是学科特色型大学[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6).
  [6][7]张来斌.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双一流”建设要把握好三对关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6).
  [8]宣勇.建设世界一流学科要实现“三个转变”[J].中国高教研究,2016,(5).
  [9]李枭鹰.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建设的基本理路[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9,(2).
  [10]谭天伟.立足学科特色 增强核心竞争力 推进北京化工大学一流学科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6).
  [责任编辑  李爱华]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735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