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经管类专业“政—校—企”协同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刘运材 欧阳杰 孙书豪

  摘    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强教育与产业的联系,培养更多技术型、应用型、创新型的高技能人才。文章从产教融合对经管类人才培养的意义出发,分析经管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别从高校、企业、政府的角度,提出完善产教融合法律法规、提高参与积极性、完善考核办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政—校—企”协同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策略。
  关键词:经管类专业;“政—校—企”协同;人才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0)03-0070-02
   随着科技进步及第四次产业革命的发展,当前我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阶段,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经管类专业人才对地方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目前在人才市场却出现了经管类专业毕业生就业与企业招聘之间的矛盾,这一现象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认真反思。本文以经管类专业为例,通过分析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构建产教融合模式下“政—校—企”协同的经管类人才培养体系。
   一、产教融合对经管类人才培养的意义
   (一)产教融合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产教融合是职业院校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与行业、企业开展的深度合作,具体内容包括专业与产业对接、学校与企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与传统模式相比,产教融合具备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的条件。应用型人才是全面发展的人才类型,它所具备的高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等素质仅通过大学课堂是无法培养的。产教融合将教育与产业融合起来,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一个平台[1]。
   (二)产教融合能够实现学校、学生、企业三方“共赢”
   产教融合更加具体和微观的表述便是“校企合作”,更多地表现在“高校”与“企业”在人才的培养、科技的服务和社会培训方面的合作。
   对于学校而言,开展产教融合能促进高校经管类专业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有目的地培养经管类专业学生的能力,提升高校经管类专业的人才质量,也提升了該专业的影响力。对于企业来说,通过产教融合进行校企合作,能够培养出更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从而为企业节约大量的员工培训及招聘成本。由于培养出来的学生已经提前熟悉了该企业的生产流程及规章制度,因此一经录用便能迅速适应新的工作。由于我国每年大学毕业生数量巨大,社会就业压力与日俱增,掌握过硬的专业实践技能是提高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而产教融合以学生为本,把学习与就业相结合,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经管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
   (一)高校自身定位不准确
   自2013 年起,国家鼓励部分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一时间的确有一些高校响应了国家的号召,将其办学定位改变为应用型。但实际上,在办学环节上并没有按照国家的要求去完成,仅仅是名义上的转变。这主要源于高校和社会公众固有的惯性思维。许多高校认为搞科研是学校办学层次的唯一体现,是一种“高大上”的办学方式。只有深入科研,才能给学校带来更多资源以及名誉。也有高校认为从传统高校转型为应用型高校会降低学校的档次,影响到学校的声誉和学生来源[2]。而社会大众尤其是一些学生家长同样认为应用型高校不够“高大上”,把应用型大学想当然的与职业技术院校画上等号,认为学生毕业后学历要低于本科学历。其实,应用型和学术型人才,都属于人才培养的不同类型,不代表人才培养的层次高低;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高校,都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
   (二)实践教学脱离实际
   相比工科类,经管类专业开展产教融合面临的困难主要在于:一方面,学生难以接触企业核心业务,实习分散在各个企业无法集中培养,以及经济政策的时效性导致课程更新滞后。传统的实践学习通常在最后一个学年,由学校推荐或学生自己联系实践单位。由于实习时间比较短,而且在最后一个学年,学生有撰写毕业论文要求,学生往往对待实习不够重视。事实上这种情况不在少数,而学校也难以有效监管,只能通过实习证明来判断学生是否参加。另一方面,教师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通过教师在课堂上“投喂试”的方式进行知识传输,实践知识取决于授课老师的个人经验。但问题是许多年轻教师是直接从学校毕业后进入高校工作,实践教学经验相对欠缺。而经管类专业与工科类专业不同,对社会实践的要求会更强。企业中经管类专业相关职位所必备的工作能力,更倾向于与人交往、沟通、市场分析和判断能力等“软实力”,因此重视理论的传统教学模式并不能培养出满足社会所需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
   (三)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
   目前,我国在产教融合过程中,高等院校的参与度要大大高于企业,这一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即便是在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要求后效果仍然不佳。但站在企业的角度,企业需要创造收益、控制成本。短期来看在产教融合过程中,如果企业投入资金、人力等资源却得不到相应回报,势必要损失一部分利益,这也是大多数企业态度相对消极的原因。另外,企业还有其他的途径来招揽人才,对于规模以及知名度较大的企业,不限于只从学校招揽英才,尤其是经管类专业相关的职位,企业往往认为资历高、经验足的“老人”更适合。企业也可以通过猎头从其他企业获得自己所需的高技能劳动力。行业、企业和高校为了各自的发展,有必要通过产教融合实现双向发力、协同整合[3]。企业和高校都是产教融合的主体,只有二者组成一个利益共同体,才能真正实现产教融合。
   三、“政—校—企”协同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根据前面对产教融合意义及经管类人才培养现状的分析,下面从政府、企业及学校三个方面提出经管类人才培养的对策和建议。    (一)政府:完善产教融合相关政策法规
   长时间以来,虽然我国政府大力支持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但是在制度和具体执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比如制度不够具体,更多的是从整体角度考虑问题,忽略了各地的实际情况。再如相对应的资金投入不够充足,从而导致高校与企业合作不够深也不够广。在合作过程中校企双方权责问题划分不明,导致校企合作双方积极性不高。政府应该在产教融合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但从实际情况看,由于缺少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政策支持,政府很难针对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建立与之相配套、完善的奖励制度和措施,这也就导致产教融合在实施过程中缺乏政策法律依据。
   (二)企业:与学校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
   一般来说,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都是由高校单独完成,这将导致学校对社会人才需求不了解而出现偏差。实际上,高校可以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这样有利于解决高校人才培养无法满足企业对不同技能人才需求的问题。企业对于产教融合态度不够积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与学校合作培养人才,最后却没能留住人才,投入了许多人力、物力之后却为别人做了“嫁衣”,这种情况可以通过企业与学生双向选择来解决。具体来说,可以把学生实习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双向选择期,学生在这一阶段对企业的流程、企业文化有所了解;双向选择期结束后学生需要与企业签订合同,协议内容主要是在毕业后为企业服务的年限,企业可以择优选择签订协议的学生,这一做法是为了保证企业在与高校合作培养人才之后不至于人才外流,能得到相应的回报,让企业觉得“有利可图”,从而提高企业积极性。第二個阶为核心培养阶段,要求企业竭力付出人力、财力来培养学生,由于是双向选择,即便是企业最终没能选择学生就业,学生也能在企业良好的培养环境之下积累更有效的实践经验。
   (三)学校:完善考核制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为了使实践教师全身心投入工作,学校应降低其科研考核要求,对其升迁、考核应注重其实践教学业绩,比如重点关注其指导学生的学科竞赛成绩,而非学术科研业绩。同时,学校也要降低学生毕业论文的理论要求,重点考核其实践性与应用型。
   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要指导高校新教师招聘及岗位培训,重视培养符合产教融合的优质师范生,把优化教师队伍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首要环节。同时,师范类学校也要与地方高校建立联系,把师范生的课堂教学当作一种平时考核,而不仅仅只注重学生的毕业实习。经过培训的师范类教师具备一定的实践教学能力,但对于年纪较大的在职教师,在产教融合中很可能因为没有系统培训而无法适应新的教学模式,这时候可以让教师与学生一同参与企业实践课程。以小组为单位,“新老”教师搭配带领小组一同去企业。同时在企业实习过程中,不同项目、岗位分配不同校外导师,形成以校内导师为主导,校外企业不同岗位导师为辅的“混合型”教师队伍。经管类专业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轮岗实习,接触到不同的项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学生实习分散,无法集中管理的问题,同时学生通过轮岗实习能积累更系统全面的实习经验。
   四、结论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发展到大众化阶段,产教融合是必然的。地方本科院校从理论型人才培养转变为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首先,教育工作者的观念需要改变,同时,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建设都需要进行改革,而产教融合在改革与转型当中起着关键作用。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要求企业、学校、政府三方协同配合,在合作过程中各方要及时反馈并处理好相关问题,只有这样,才会提高产教融合的效率,真正实现“政—校—企”协同的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华婷.高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困境及出路[J].中国高校科技,2017,(11).
  [2]张鹤.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校科技,2018,(8).
  [3]杨钋,井美莹,蔡瑜琢,等.中国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国际经验比较与启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2).
  [责任编辑  高   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736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