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土耳其古典音乐的乐器及其发展变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董云

  【摘要】土耳其音乐的乐器丰富多样,但主要使用弦鸣乐器、气鸣乐器、膜鸣乐器,并且古典音乐和民间音乐的乐器都有各自的应用场合与语境。在历史上,土耳其奥斯曼时期古典音乐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多民族音乐文化交流与对话、涵化与变迁的过程。许多古典音乐使用的乐器与周边邻近地区的音乐发生文化适应,在乐器构造、调音定弦等方面发生很多变化。
  【关键词】土耳其;伊斯兰文化;古典音乐;乐器类型
  【中图分类号】J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02-0001-03
  【本文著录格式】董云.土耳其古典音乐的乐器及其发展变迁[J].北方音乐,2020,01(02):1-3.
  在伊斯兰世界中,中亚与西亚一直都是世界上许多乐器的发祥地。伊斯兰世界的乐器大都通用,但阿拉伯、土耳其、波斯对于同源的乐器有着不同的称呼,也因地区的差异,在乐器形制和使用场合上有一些区别。在土耳其,乐器的种类丰富多样,以弦鸣乐器、气鸣乐器、膜鸣乐器三种类型为主,并且古典音乐和民间音乐的乐器都有各自的应用场合与语境,一般不混合使用。在历史上,土耳其奥斯曼时期古典音乐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多民族音乐文化交流与对话、涵化与变迁的过程。许多乐器与周边邻近地区的音乐发生文化适应,在乐器构造、调音定弦等方面发生变化。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些盛极一时的音乐形式和乐器成为过去,新的乐器流行起来并广受欢迎。特别是19世纪末以来,随着伊斯兰社会文化环境的现代变迁,西方音乐文化的大量引入,像小提琴、吉他、单簧管等欧洲乐器在土耳其古典音乐中永久性的推广和使用,这些欧洲乐器的加入不仅增加了乐器的多样性,还改变了原来传统的小乐队组合形式及演奏功能,甚至改变了伊斯兰音乐世界的即兴演奏传统。
  一、弦鸣乐器及其发展变迁
  (一)坦布尔(Tanbur)
  在今天土耳其所有用来演奏城市艺术音乐的乐器中,坦布尔当之无愧为“最古典”的乐器,它是土耳其最重要的本土乐器,也几乎是土耳其古典音乐和毛拉维宗教音乐使用的唯一乐器。“坦布尔”这个词源自阿拉伯语的“tunbur”,一般认为是起源自苏美尔人的文字“pantur”,后来这个词用于指称伊朗和中亚的梨型琴身的长颈鲁特琴乐器,类似的乐器在中亚的土耳其人中称作“坦布尔”和“冬不拉”。公元7世纪,坦布尔引入伊斯坦布尔,完全成为土耳其的本土乐器。在我国新疆北部的伊犁及南部的库尔勒、喀什等地区也使用坦布尔。
  16世纪中期开始,源自土耳其亚文化的弦乐器巴拉玛琴迅速发展,融入到奥斯曼的中心文化中,其家族成员之一——“坦布尔”在伊斯坦布尔迅速发展,与奈伊一起成为奥斯曼音乐中最负盛名的乐器。在奥斯曼时期,奈伊-坦布尔二重奏是当时最典型的小乐队合奏形式。但与其他巴拉玛家族乐器不同的是,坦布尔的使用群体仅限于奥斯曼主流的精英阶层,从未用于城市民间音乐和轻音乐中,也从未出现在层次较低的音乐场合或者商业音乐中。即便在今天,坦布尔的制作、演奏和学习仍然限于伊斯坦布尔,安纳托利亚各省的城镇和乡村几乎没有这种乐器的演奏。
  坦布尔采用传统的制作工艺,球形音箱用刺柏之类的坚木制成,直径约35厘米,琴身正面平板部分用松木,琴颈用刺柏,只有琴面用很薄的杉木制成,容易损坏,但却使坦布尔音色独特。坦布尔一般有八根金属弦,18和19世纪的时候也有七弦或者六弦的,弦分成三组,穿过4英尺的琴颈。长颈上分布着45~55个品位,可以奏出玛卡姆体系中的24分音阶。坦布尔通常用拨片演奏,很少用弓。在实际演奏中,演奏者能够在坦布尔上弹出其他音乐体系中不存在的音程。坦布尔的音域大约为为两个八度,越接近音箱底部的音越低,球形音箱能产生丰富的共鸣。
  坦布尔堪称“土耳其音乐的钢琴”,因为它非常直观地展示出了土耳其城市艺术音乐的调音体系。自18世纪以来,坦布尔一直是学习玛卡姆音调体系的关键乐器,像坎特米尔王子等人就学习演奏坦布尔并有着高超的演奏技能。直至今日,对于学习土耳其传统音乐的学生来说,坦布尔独具土耳其音乐特色的声音非常容易学习,是非常具有实践价值的乐器。
  (二)乌德(Ud)
  乌德是一种短颈鲁特类乐器,有一个用坚木制成的梨形音箱,琴身和琴颈都用角树或胡桃木制成。乌德总长度为70~75厘米,有5~7根弦。乌德一般以四度调弦法定音,音域大约从G1到c。但土耳其的七弦乌德最高的第七弦用最底音的C1,即定音为:F1-G1-c-E-A-C1。[1]土耳其的乌德像小提琴一样,琴颈没有品格,更便于演奏微分音或者任何音程。演奏时右手用柔软的羽毛管拨动琴弦,同时左手按压被弹奏的弦,并用中指或者无名指敲打同一根弦,即可产生回音的效果。现代的乌德在形制和材料上与传统的乌德有所不同,最突出的改变就是使用长条状的球形音箱,细而弯曲的扁形(穿孔)木头模子。
  乌德是人类最古老的弦乐器之一。据资料记载,最早的乌德是由古埃及人(1320~1085)制作的,形制比现代的乌德小,很像今天伊朗四弦的巴尔布德琴(Barbat)。7~16世纪期间,乌德成为伊斯兰世界最著名的乐器,在整个阿拉伯地区,还有突尼斯、摩洛哥、阿尔及利亚、伊朗和亚美尼亚等地区都有使用。据文献记载,法拉比会演奏乌德,他对乌德还做了一些改造,给原来四弦的乌德增加了第五根弦,并按四度音程关系定音。早期的演奏者用木制的撥片演奏,9世纪时安达卢西亚的音乐家改用老鹰的羽毛管做成拨片。到今天,普遍使用更灵活的塑料拨片。到了中世纪时期,乌德琴随着十字军东征的回程,流传到安达卢西亚西部和拜占庭的东部,成为法国一些行吟诗人的伴奏乐器。自16世纪,乌德在欧洲十分流行,成为欧洲鲁特琴和吉他的前身。“今天,乌德是公认的最能表现阿拉伯音乐特色的乐器,也是阿拉伯音乐理论,特别是阿拉伯音阶系统的具体例证,是在音乐会、广播电台和阿拉伯世界表演各种传统音乐的基本乐器,因而,被称为阿拉伯乐器之王。”[2]现今的阿拉伯音乐演奏中,乌德多用于独奏、合奏和歌曲的伴奏。   (三)卡龙(Kanun)
  卡龙是拨弦乐器的一种,早在10世纪的时候源自阿拉伯,后来普遍流行于伊斯兰世界,尤其是土耳其、乌兹别克斯坦、亚美尼亚、希腊、埃及、伊朗、新疆等地。虽然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卡拉的形制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在所有使用的国家和地区卡龙的基本结构相同,都是由从短到长依次排放的弦敲击振动发声的。
  12世纪,安达卢西亚人将卡龙传入欧洲地区,在西班牙、法国和意大利等地,卡龙具有了不同的名称。14世纪,波斯伟大的音乐演奏家、理论家玛拉吉在其著作中记载当时的卡龙有64根弦,分成三组定音;15世纪,卡龙被用在奥斯曼帝国的古典音乐中,其结构和形制大小发生一些变化;16世纪时,伊斯坦布尔地区流行的卡龙与用在伊朗和美索不达米亚的形制相同。我国维吾尔族今天使用的卡龙正是与这种卡龙相关的现代乐器;18世纪,奥斯曼使用的卡龙在形状上非常接近今天的卡龙。而这一时期,伊朗的古典音乐中不再使用卡龙;19世纪初到20世纪早期,卡龙成为女性演奏的乐器。19世纪下半叶,卡龙在伊斯坦布尔很受欢迎,成为专业乐团的必备乐器。
  卡龙的琴身呈梯形,骨架用软的椴木制成,琴弦连着的弦轴用红木、檀木等制成。卡龙琴身高约5厘米,长约84~86厘米,有63~84根弦不等,以72根弦的最为常见。卡龙的每根弦都平整的拉伸固定在琴面上,以三根弦为一组定音,72根弦的卡龙就会有24个不同的音高,音域大约在3~4个八度之间。琴身右手边有一个裹着皮革的开口,开口上置放木制的琴码固定琴弦。琴身左面安置着分成三组的调音柱,靠近音柱附近有9~16个附加的可以移动的金属微分音调音琴柱,放在琴弦的下面自由推动调节弦长改变音高,可以将卡龙调节成符合表演的玛卡姆音阶。[3]
  卡龙演奏时,水平放在膝盖上,双手食指要带着指环和拨片演奏,拨片位于指环和手指之间。不同的乐手在演奏卡龙时有不同的演奏方式,从而形成了各自的风格特征。如同乌德一样,卡龙也是器乐即兴塔克西姆的独奏乐器之一,在即兴的声乐演唱中可以用作伴奏乐器。
  (四)桑图尔(Santur)
  桑图尔是波斯、土耳其和伊拉克等地區使用的一种古老的击弦乐器,古希腊乐器“基萨拉”(Kithara)是这类乐器的共同名称。从时间上看,弹拨类的基萨拉琴早于敲击类的基萨拉。这类乐器有多根弦平行排列安放在梯形的琴身上,大约以三根、四根或五根弦一组定成同样的音高,共鸣箱是正反面平行的盒子,像卡龙也属于这类弹拨的基萨拉琴。最早的桑图尔是由古代的美索不达米亚人演奏的,他们是今天卡农的祖先,用琴锤敲击发音代替拨片拨奏。古代的亚述人和埃及人也使用这种竖琴类乐器,水平放置用琴锤敲击琴弦发音。
  在中世纪时期,桑图尔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进入欧洲大部分地区,改称为“德西玛琴”(Dulcimer)。明代晚期传入我国,成为扬琴的前身。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桑图尔遍布世界各地,构造也因使用地区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在土耳其,桑图尔增加了穿孔和弦数,琴码也依据土耳其音调系统而改变,左右手各握琴竹敲击演奏。
  (五)卡曼恰(Kemen?e)
  卡曼恰也是一种普遍流行的弦乐器。这种梨形的卡曼恰用在土耳其古典音乐中,与黑海地区民间音乐中使用的同一名称的卡曼恰并非同一种乐器。在土耳其古典音乐中使用的卡曼恰有时被称作“序曲卡曼恰”或者“古典卡曼恰”,以避免将二者混淆。[4]传统上,古典卡曼恰也有多种形制,像在巴尔干半岛和爱琴海岛屿地区,特别是克里特岛地区使用的古典卡曼恰,因其放置时琴面朝下、看上去像一个兔子,因此也被称作“兔子卡曼恰”。20世纪中叶以后,古典卡曼恰以梨型的为主。
  古典卡曼恰非常小,长约40~41厘米,宽14~15厘米,梨型音箱和琴颈用坚木做成,最外层的面板用柏木做成,琴面有两个D型的音孔。有三弦的和四弦的,但没有弦轴,最高的弦可以用指甲压到一边,两个低音弦可以用作持续低音。演奏时放在左腿的膝盖上,用弓弦演奏,与其他弦乐器有所不同的是,卡曼恰的声音不是用指甲按弦而是用指甲柔和的划弦产生的。
  19世纪中期,在土耳其的梅哈纳酒馆等演出场合,法瑟勒乐队使用梨型的卡曼恰取代原来的希腊里拉琴。在20世纪以前,卡曼恰只用于城市轻音乐中,是由希腊人和罗马人演奏的。后来,音乐家将卡曼恰引入到古典音乐中,并永久地成为古典乐队的成员。在20世纪初,卡曼恰与坦布尔和奈伊一起成为“最纯粹”的土耳其乐器,并因极其感性和忧郁的音色而深受人们喜爱,成为共和国时期土耳其人民族文化认同的象征。
  (六)赛伊(?eng)
  赛伊是古老的土耳其乐器之一,希腊里拉琴就是赛伊的一种,现代竖琴也是由它发展而来的。实际上,里拉、赛伊、卡龙、桑图尔、竖琴、钢琴等乐器在结构上都很相似。在公元前一千年左右,安纳托利亚、美索不达米亚、埃及文明中就出现了最早的赛伊。15~16世纪的奥斯曼时期,赛伊发展成一种小版的竖琴,成为当时奥斯曼第二重要的乐器。当时的赛伊有24根弦,根据演奏的旋律来调音。赛伊在城市的宫廷乐师和乡村的行吟诗人中十分流行,不论男女都可以演奏,常用作诗人诗歌朗诵的伴奏乐器。在城市里赛伊是罗马女性的主要乐器,她们在娱乐场所经常演奏赛伊、戴夫手鼓和木制的响板。16世纪时的一些版画作品就反映了当时罗马女性演奏赛伊的情况。17世纪初,由于赛伊演奏及定音和携带不便,同时像桑图尔、坦布尔等乐器越来越受到欢迎,这一古老的乐器逐渐消失。
  二、气鸣乐器及其发展变迁
  在气鸣类的乐器中,排箫米斯卡(Miskal)曾一直是奥斯曼音乐的主要乐器,它从古代的排箫发展而来,在进入奥斯曼之前早已在巴尔干音乐中使用了许多世纪。米斯卡起初只是一种民间乐器,后来被用在奥斯曼的宫廷音乐和城市轻音乐中。16世纪时,伊斯坦布尔街头随处可见米斯卡的演奏,盛极一时。19世纪时,像其他的乐器一样,欧洲单簧管用在商业化表演之后迅速发展,被引入到古典音乐中,取代了乐队合奏中的传统的吹管乐器祖尔纳,但基本的乐队组合规则并有改变。19世纪末期之后,出于民族身份认同等方面的原因,传统的土耳其乐器越来越受欢迎,比如,牧羊人的管子卡瓦(Kaval)、声音低沉的短双簧管梅伊(Mey),尤其是笛子奈伊,成为土耳其传统音乐的象征。   奈伊(Ney)是土耳其最重要的本土乐器,也是阿拉伯古典音乐中最重要的管乐器之一,距今已有4500~5000年的历史。最初奈伊只出现在土耳其东北部,仅限于宗教音乐和艺术音乐使用,后来流行于西亚、中亚、北非地区,如今仍然广泛使用,尤其遍布于土耳其的穆达尼亚、哈塔伊、安塔克亚等城市及周边地区。
  在传统上,奈伊一般用材质坚实、光滑细密的竹子、芦苇或者木头制成,管身常用丝线缠绕加固并装饰。奈伊乐器构造简单,一般有3~10个指孔,笛身的底部有一个用动物角削成的笛嘴。規格尺寸多样,短的约30厘米左右,长的达80厘米,不同规格的奈伊有着不同的名称。
  奈伊的演奏者必须是男性,演奏时将奈伊斜持于胸前,左手按住后面的音孔,左右手各用三个手指按住前面的音孔,演奏者头偏向一边,采用循环换气法吹奏。演奏家运用交叉指法、控制呼吸、改变吹气压力等技巧进行转调和控制声音的抑扬顿挫。奈伊音域可达三个八度,产生持久的和音,音色神秘而婉转。在伊斯兰音乐里,将七个笛身长短不同的奈伊组成一组,便可以吹奏不同调式音阶的曲子。演奏者利用嘴唇与头部的位置,手指在指孔之间灵活的闭合以及气息的控制能奏出阿拉伯音乐中所特有的四分之三音。
  在伊斯兰地区的村庄中,奈伊常与乌德、卡龙、达夫尔鼓一起合奏,出现在歌舞伴奏及节日集会中。作为独奏乐器,奈伊常用在法瑟尔组曲中演奏塔克西姆。在土耳其,奈伊还是极具宗教意义和神圣色彩的乐器。“人们将奈伊的管身比喻为人的身体,将管身中所流动的空色视为人的灵魂在身体中流动,致使此一乐器充满了宗教的象征意义。”[5]虔诚的穆斯林们甚至认为,学习或聆听奈伊以外的音乐是亵渎神灵。自13世纪以后直至今天,奈伊一直用在苏非派托钋僧尤其是毛拉维教团的萨玛仪式音乐中。现代音乐编曲中也常用奈伊作为配乐以获得独特的音色效果,比如李安所执导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老虎出场的情节就是用奈伊独特神秘的木管音色所塑造的。
  三、膜鸣乐器及其发展变迁
  对于土耳其音乐来说,节奏是最重要的构成因素,鼓类的打击乐器主要用于这个目的。库杜姆(Kudüm)鼓是土耳其古典音乐和苏非神秘主义宗教音乐中常出现的打击乐器。库杜姆有两个半球形的铜质鼓身组成,直径约22~30厘米,蒙着骆驼皮,放置在环形的坐垫上,用两个鼓槌演奏。鼓面的蒙皮的松紧程度会使库杜姆的声音有所不同:一个低音鼓“düm”,另一高音称作“tek”。敲击时两种鼓发出的不同的音色交替能够表现出不同的节奏型。
  后来,鼓成为贵族身份的象征,只有皇亲贵胄才能拥有这样的乐器。在奥斯曼帝国时期,达伏尔鼓和管乐器祖尔纳的民乐合奏形式在安纳托利亚的罗马人中非常流行,后来被纳入宫廷音乐中,成为国王出场时奏响的造势乐器。16世纪时,梅赫特尔军乐队和古典音乐中都使用达伏尔和祖尔纳的乐器合奏形式。后来,像库杜姆之类的膜鸣乐器还随着梅赫特尔军乐来到欧洲,深受欧洲贵族们的欢迎。
  参考文献
  [1][日]岸边成雄,郎樱,译.伊斯兰音乐[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42.
  [2][3][5]蔡宗德.伊斯兰世界音乐文化[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1:71,83,86.
  [4]F.Ye?im Altinay.Turkish Muical Instruments[M].Istanbul:AKB Ajansi,2010:19.
  作者简介:董云(1981—),女,汉族,江苏连云港人,南通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博士,博士后,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民族音乐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741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