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罗丽

  【摘要】师范专业的教学质量事关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问题,应当得到充分重视。在示范专业认证背景下,各院校的教师教育课程正在悄然发生变化,课程教育总体朝着综合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本文将简要介绍示范专业认证的背景,然后提出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教师教育课程安排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师范教育  教师教育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5-0201-01
  一、师范专业认证背景简述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按照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工作要求,推进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2017年11月8日,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提出基于教师教育质量监测平台和大数据,建立师范类专业国家统一认证工作体系。各院校为积极响应教育部关于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的相关精神,努力探索教师教育内涵建设和质量保障的有效路径,切实提高师范生培养的质量和师范专业认证工作水平。推进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探索教师教育内涵式发展路径,提高师范类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二、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教师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许多示范专业都设有实践教学环节,目的是通过模拟现实的课堂教学环境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升自己对不同教学环境的适应能力。但许多学校的实践教学环节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起到“预习”的作用。部分学生没有将注意力放在实践学习上,還有许多学生认为理论课才是最重要的,实操课可有可无。这些学生大多抱有错误的观念,认为只要到具体的教学场景中实习便能迅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而不需要通过实操学习相关知识,提前做好准备。然而,教学实践证明,在实操课程表现不佳的学生,往往在正式实习、工作时也表现平平。
  (二)教学内容不符合实际教育需要
  信息化的发展对教师的信息化素养要求更高,但各学校的师范专业并没有关注学生信息化素养的提升。许多学生只是掌握了制作PPT、小视频的技巧,而没有了解将各种教学素材组合搭配,使其发挥最好效果的方法。且许多学生认为教学工具仅限于“PPT、小视频”,而没有考虑如何将“微课、慕课”等更加高效的教学工具融入教学实践中。这体现的正是教师教育课程安排的失败。
  (三)教师教学手段落后
  教师的教学手段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率,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观念。当前,许多师范专业教师没有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学生与教师之间缺乏互动,这导致课堂氛围十分沉重,学生学习效率不高。同时,学生长于处于这种传统的学习环境中,创新思维无法得到启发,在以后的实践操作过程中,学生很难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由此看来,教师必须不断改革教学手段,使自己的教学方法和观念与时俱进。
  三、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
  (一)加强实践教学
  实操课程是将理论落实到实践上的科目,学生应当充分发挥实践课程的作用,利用实践课程经验自己的不足。为提升实操课程的有效性,各学校应当改革实操课程的教学方法,使其更加贴合实际。如引入案例教学法,将现实案例作为正面或反面素材,鼓励学生寻找典型案例的可取与应当改正之处,以此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教师还可以使用任务教学法,鼓励一部分学生给其它学生“制造难题”,发挥想象力并结合生活实际探讨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麻烦场景,让其它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参与课堂讨论。曾有科学研究表明,学生在课堂上的适当发言可以促进学生积极课堂习惯的形成,当教师的语言占61%,学生语言占30%时,课堂效果最佳。还有数据表明,当学生讨论和应答的比率为7.14%时,学生的协作学习效果最差。这启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给予学生自由讨论的机会,鼓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提升应答比率以提升学习质量。但给学生更多自由讨论的时间并不是要教师放任学生不管,而是要求教师提升课堂管理的科学性。教师既要鼓励学生在实践学习中积极与他人协作,又要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学会自己发现实践操作过程中的问题。
  (二)重视课程反思环节
  课后反思是检测学习成果的重要环节,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反思”更是一种教学理念,教师的反思精神会感染到学生,使学生也成为能够自我反思、自我修正的人。因此,学校要重视对师范生的反思教育,引导他们掌握反思自我的方法。如鼓励学生制作学习进度表,将自己每个阶段的学习计划记录下来,经过一段时间后重新考察自己是否做到了计划安排的内容并及时改正。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将自己发现的问题记录下来,哪怕是一闪而过的想法也要认真对待,以此培养学生关注细节,从细节入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培育教师信息化素养
  师范专业认证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师范队伍的综合素质,使其具备更强的现代化教学能力。在信息化时代,培养教师信息化素养的重要性不容小觑。各学校应当在教师教育课程中融入更多与提升师范生信息技术水平有关的内容,不仅要求他们能够灵活使用现代化教学工具开展教学活动,还要求他们拥有主动学习、与时俱进的学习观念,使他们能够适应迅速变化的教育环境。
  (四)注重更新教学内容
  课本内容有一定的滞后性,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弥补课本的这一缺点,通过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接触更多前沿的教学方法、教学观念,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如教师可以使用小组合作学习法、问题导向教学法进行教学。学生在参与学习互动的过程中会感受到不同教学方法的优势所在,从而在往后的实践学习中也使用这些方法进行教学。同时,教师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会主动尝试将不同教学方法的优势融合起来,形成新的、更加高效的综合性教学法。这实际上突出了教师“言传身教”的作用。
  总之,师范专业专业认证背景下各学校对师范生的教育应当更加严格,还要充分体现新时代教育教学信息化、综合化、精准化的特点。不仅要培育师范生较高的专业素养,还要培养他们在短时间内接受新事物的本领和不断创新的意识。
  参考文献:
  [1]刘晓红.教师资格准入制度改革背景下师范教育模式的改革探索[J].体育师友,2019(01):31-33.
  [2]裴培.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路径[J].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04):15-17.
  [3]曹杏田,汪定贵,程跃文.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路径——基于师范专业认证背景的研究[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06):20-23.
  [4]崔莹.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建设理论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2018(09):53-5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784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