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彭江云教授运用温阳通络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经验浅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许飞 周文强 张艳坤 唐超炫

  【摘 要】 彭江云教授辨证论治强直性脊柱炎,认为强直性脊柱炎的病机主要是“阳虚邪凑”,肝肾不足、肾虚督寒为本,风、寒、湿、热等邪气乘虚侵袭督脉为标,内外之邪相互结合致使气血不通、阻于督脉而病。对于强直性脊柱炎的诊疗提出温阳散寒、补肾强督、通络止痛的原则。治疗时善用并重用附子、细辛、桂枝、干姜等温阳散寒之品以缓解病症,重视扶正固本、扶阳存津、温阳散寒为其治疗特色。彭江云教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临床疗效甚佳,值得研究及学习。
  【关键词】 脊柱炎,强直性;大偻;温阳通络法;临床经验;彭江云
  彭江云教授是博士研究生导师,吴氏扶阳学术流派第三代传承人,全国第六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指导老师,国务院津贴获得者,云岭名医,云南省名中医,云南省中医药领军人才。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痹病学重点学科、重点中医专科、中医药特色优势学科、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风湿病专业学科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云南吴佩衡扶阳学术流派工作室、国家级名老中医学术传承吴生元工作室负责人。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主要侵犯骶髂关节、脊柱棘突、脊柱旁软组织及外周关节,并可伴发关节外表现[1],严重者可发生脊柱畸形和关节强直。AS是脊柱关节病的原型或称原发性AS,其他脊柱关节病并发的骶髂关节炎为继发性AS。本病以患者逐渐出现腰背部或骶髂部疼痛和(或)发僵,夜间疼痛加重,翻身困难,晨起或久坐后起立时腰部发僵明显,但活动后减轻等为主要临床表现。本病因临床表现多与中医学“痹证”类似,历代医家称之为大偻、龟背风、竹节风、肾痹、骨痹、顽痹、背偻等[2]。焦树德主张将其命名为“大偻”[3]。“大偻”之名,首见于《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曰:“阳气者……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素问·痹论篇》曰:“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以及跟师学习发现,AS以寒证居多,虽有患者急性发作时为湿热痹阻证,但随着病情的发展亦逐渐转化为寒证,且中医药治疗AS有其独特之处,现将彭江云教授运用温阳通络法治疗AS的经验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
  古代医家对本病病因病机说法不一[4-8]。《素问·痹论篇》曰:“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之气也。”“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清代尤怡《金匮翼·腰痛》曰:“风虚腰痛者,肾虚而风冷乘之也。其迟脉虚浮,而痛多抽掣,或拘急且酸,而上连脊背。”指出了肾虚复感风寒为本病病机。《脉经·评奇经八脉病》说:“此为督脉,腰背强痛,不得俯仰。”把主要症状和腰背的关系说得极为清楚。《医宗必读》认为:腰痛“有寒、有湿、有风热、有挫闪、有瘀血、有滞气、有痰积,皆标也,肾虚其本也”。《景岳全书·腰痛》指出:“腰痛证凡悠悠戚器,屡发不已者,肾之虚也;遇阴再或久坐痛而重者,湿也;遇诸寒而痛,或喜暖而恶寒者,寒也;遇诸热而痛及喜寒而恶热者,热也;郁怒而痛者,气之滞也;忧愁思虑而痛者,气之虚也;劳动即痛者,肝肾之衰也。当辨其因而治之。”
  现代相关研究显示,AS的发生与督脉的关系最为密切,督脉行于身后,过脊柱,络肾,被称为“阳脉之海”,总管一身之阳气。《素问·骨空论篇》云:“督脉者,起于少府,……与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与太阳起于目内眦,……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素问·脉要精微论篇》曰:“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肾主骨生髓,肝藏精主筋骨肌肉,肝肾亏虚,经脉失于濡养,“不荣则痛”;本病还因长期劳损、血瘀气滞,外加风寒湿热之邪气乘虚侵袭,留于督脉,痹阻经脉,使气血运行不畅,而“不通则痛”。彭江云教授通过对中医经典理论的总结以及结合临床,认为AS的病机主要是“阳虚邪凑”,肝肾不足、肾虚督寒为本,风寒湿热等邪气乘虚侵犯督脉为标,内外合邪致使气血不通、阻于督脉而成本病[9]。
  2 温阳通络法与AS《黄帝内经·素问》云:“阳气者,若天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医理真传·卷二》曰:“阳者,阴之根也,阳气充足,则阴气全消,百病不作。”基于前人之相关理论由四川郑钦安先生创立扶阳流派,吴佩衡先生带入云南并将其发展,而彭江云教授作为云南吴氏扶阳流派第三代传承人,将扶阳理论进一步发展,治疗风湿病特别是AS取得较好的疗效,治疗善用温阳散寒之品,尤其善用附子,常用剂量为30~60 g。治疗时遵从吴佩衡先生之“多一份阳气,便有一份生机;多一份阴霾,便多一份杀气”理论,并结合阳气主升、主動之特点,主张用药宜温、宜升。彭江云教授以温阳散寒、补肾强督、蠲痹通络止痛为治疗原则,秉承吴生元教授之学术思想,对AS分期分型辨证施治,寒湿阻滞,温散寒湿通经;湿热痹阻,清热除湿不忘养阴;痰瘀痹阻,活血通络化痰;肾督亏虚,温肾补督祛寒;肝肾阴虚,补肝肾强筋;AS中晚期气血不足,益气养血活血通脉。辨证论治,随症加减,攻补兼施,故在临床治疗中均有良好的疗效[10-11]。
  3 病案举例患者,男,38岁,2018年11月12日初诊。以腰背部反复疼痛3年余,加重1周为主诉。现症见腰背部、双膝关节、双足跟疼痛,伴见夜间翻身困难,晨僵明显,晨起活动后疼痛稍减轻,疼痛每因遇寒加重,得温痛缓,恶寒明显,无汗,余未见明显异常不适,纳眠可,二便调,舌淡红,苔白,脉沉。中医诊断:大偻(寒湿痹阻证)。治宜温阳散寒、通络止痛,拟附子桂枝汤加减,药物组成:白附片(先煎3 h)30 g、桂枝15 g、杭白芍15 g、炙麻黄15 g、细辛6 g、川芎15 g、淫羊藿15 g、炒薏苡仁30 g、杜仲15 g、补骨脂15 g、骨碎补15 g、防风10 g、干姜10 g、大枣10 g、甘草10 g。5剂,水煎服,饭后温服。嘱患者注意保暖,加强锻炼,注意休息切勿过劳,并行腰椎CT、骶髂CT、人类白细胞抗原-B27(HLA-B27)检查。   2018年11月18日二诊,患者诉腰背部、双膝关节、双足跟疼痛较初诊时稍缓解,但恶寒症状缓解不明显,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根据相关检查,西医诊断: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诊断:大偻(寒湿痹阻证)。治宜温阳散寒、通络止痛,拟附子桂枝汤加减,遵效不更方之理,因恶寒症状缓解不明显,故在上方基础上加重附子用量,将白附片加量至60 g,嘱患者可用艾条灸其督脉以增温阳散寒之力。再予10剂,水煎内服。
  2018年12月3日三诊,患者诉腰骶部疼痛明显缓解,夜间疼痛明显缓解,翻身困难较前显著改善,恶寒症状较前明显改善,无汗,纳眠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浮。中医诊断:大偻(风寒湿痹证)。治宜祛风散寒、除濕通络止痛,拟玉屏风桂枝汤加减,药物组成:白附片(先煎3 h)30 g、黄芪30 g、白术15 g、防风15 g、桂枝15 g、炙麻黄15 g、白芍10 g、细辛6 g、川芎15 g、杜仲15 g、烫狗脊15 g、补骨脂15 g、茯苓30 g、白豆蔻10 g、生姜10 g、大枣10 g、甘草10 g。5剂,水煎服,饭后温服。按语:初诊根据患者症状及四诊合参辨证为大偻(寒湿痹阻证),治宜散寒除湿、通络止痛,拟附子桂枝汤加减,方中用大剂量白附片温阳散寒,麻黄、桂枝、细辛、川芎散表寒,淫羊藿、炒薏苡仁、杜仲、补骨脂、骨碎补、防风祛风散寒,除湿通络止痛。二诊结合患者相关西医检查诊断为AS,患者诉症状较前明显缓解,但恶寒症状缓解不明显,遵“效不更方”之原则,加重附子用量以增温阳散寒之力。吴佩衡《医药简述》谓:“附子温暖水寒,补命门真火,回阳生津,驱逐阴寒,回阳救逆。”“为温燥脾湿,温暖肾水之良剂也。”故重用附子之量以扶督肾阳。三诊患者诉腰骶部疼痛明显缓解,夜间疼痛明显缓解,翻身困难较前显著改善,恶寒症状不明显,无汗。在前面治疗基础上,患者症状明显改善,故改用玉屏风桂枝汤加减治疗,用意在于扶正固本,本方以玉屏风散和桂枝汤为底方,其用意在于益气固表,调和营卫;茯苓、白豆蔻顾护脾胃,遵《灵枢·本神》“脾气虚则四肢不用”及吴生元教授“顾护脾胃应贯穿治疗之始末”之理。
  4 小 结
  彭江云教授认为,AS的辨证要点因其病位“标在经络、骨骼,本在肝肾二脏”,且与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密切相关,而肾虚邪滞为本病的发病基础,因此治疗时以祛邪扶正、温补肾阳为主要治法。推崇《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中“阳气者……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之病机及“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与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的治疗理论基础。彭江云教授认为,AS的病机主要是“阳虚邪凑”,肝肾不足、肾虚督寒为本,风、寒、湿、热等邪气乘虚侵犯督脉为标,内外之邪相互结合致使气血不通、阻于督脉而成本病。对于AS的诊疗提出温阳散寒、补肾强督、通络止痛的原则。
  本病多虚实夹杂,在疾病急性发作时若外感邪实,则当用泻法;而中晚期,因久病伤及人体气血、阴阳,故应以补虚、益肾强督为主,且在AS的整个治疗过程中均应补泻同用,避免邪去正伤,闭门留寇。对于AS的治疗,彭江云教授认为,本病多因寒凝经脉,致使气血不通,故而出现“不通则痛、不荣则痛”,因此治疗时善用温阳散寒之品,常用方剂为附子桂枝汤加减,且重用附子之量增温阳通络,在《本草正义》中对附子的相关论述为“附子,本是辛温大热之品,其性善走,故为通十二经纯阳之要药,外可达皮毛而除表寒,内可达下元而温痼冷,彻内彻外,凡三焦经络,诸脏诸腑,果有真寒,无不治”。在临床使用中附子不仅可以散外来之寒,亦可助人之阳,进而达“邪去正自安”之目的。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强直性脊柱炎诊治指南(草案)[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3,7(10):641-644.
  [2] 李满意,娄玉钤.强直性脊柱炎的中医源流[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7,6(7):60-65.
  [3] 郭晓东.从补肾祛寒治尪汤看焦树德教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思路[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2):47-48.
  [4] 吴生元,彭江云.中医痹病学[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3:12.
  [5] 阮志磊,李卫卫.中医对强直性脊柱炎病位病因病机之浅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4,6(14):57-58.
  [6] 王培荣,江蓉星,梁谋旺.强直性脊柱炎病因病机研究进展[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2,35(2):84-85.
  [7] 薛益兴.强直性脊柱炎病因病机探讨[J].山东中医杂志,2009,28(12):833-834.
  [8] 刘继刚.强直性脊柱炎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探讨[J].四川中医,2007,25(6):31-32.
  [9] 彭江云.吴生元教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经验[C]//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学术会议论文集,2010:390-392.
  [10] 肖勇洪,杨磊,汪学良,等.彭江云辨治强直性脊柱炎肾亏督寒证诊疗特色[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33(4):47-49.
  [11] 汪学良,秦天楠,刘念,等.彭江云教授运用大剂量附子为君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验案举隅[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7,6(11):42-45.
  收稿日期:2019-05-06;修回日期:2019-06-2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813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