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课改下的激励教育方法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周庆玲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进行,小学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不仅要创新管理的方式,更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积极的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学习的班级环境,以此来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提高班级管理的效率。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讨了在当前新课改形势下小学班主任在工作中应用激励教育的几点方法,以供相关教育人员参考。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  班级管理  激励教育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6-0193-01
  1.激励教育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应用的重要性
   对于小学生而言,心理以及生理都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大多数事物都处于起点的位置,这个阶段中所受到的评价和引导对其日后的学习和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在进行小学班级管理的过程中,班主任应积极的引导学生,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评价和激勵,这样有助于培养小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观念,有利于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激励教育对于小学生而言是一种提升自信心的方式,而自信心则是小学生学习的动力,班主任应在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及时的引导学生走出一些问题误区,进行关怀式教育,而激励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关怀教育方式,不仅加强了师生间的互动交流,更能让班主任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生活需求,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简述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有效运用激励教育策略
  2.1制定班级管理奖惩制度,实现有效激励
  对小学班主任工作来讲,教师应充分依据小学生心理、性格和年龄特征,制定一套健全完善的班级管理奖惩制度,让日常管理工作有据可依,同时起到约束学生行为有效激励的作用。通过实践证明,一套健全完善的奖惩制度是提高班级管理工作效率的有效手段。教师应充分依据学生在校生活学习活动等行为表现,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首先,制定奖励制度,不仅可以提升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团体意识、集体荣誉感及上进心,同时在一名学生由于其良好表现和行为受到奖励时,也可以有效刺激其余学生积极主动的表现,加强自我管理,实现有效激励的功能。其次,对那些犯错误的学生应依据惩罚制度严格执行,同时更应让其自身认识到犯错误的根本原因,从而真正的加以改正。比如,应制定班级值日生制度,让所有学生轮流担任值日生,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爱卫生的良好习惯,在做好班级教室卫生的同时,也让学生逐渐养成保持卫生的良好习惯。
  2.2在日常班级管理工作中加强学生有效互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实现有效激励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更加有助于班级管理工作顺利有效的实施。与此同时,构建良好师生关系,教师在日常教学和班主任工作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加以人文关怀,从而实现有效激励,让学生从内心中信任和尊重教师,愿意主动和教师交流,从而更加有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班级各项事务当中来。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养成动手整理的良好习惯,从而有效陪养学生细心和耐心,让学生做个有心人,对做到这一点的学生教师应给予表扬和鼓励,从而实现有效激励。
  2.3在日常班级管理工作中应善于发现学生闪光点,多给予赞扬实现有效激励
   在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过程中,教师应细心观察善于发现班级每位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因势利导的对其加以表扬,从而实现有效激励,让学生树立自信心推动其不断加强自我管理,让班主任工作更加轻松和高效。教师可充分依据学生心理需求,以及学生在班级活动和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行为等,抓住合适实际对学生进行赞扬和鼓励,从而有效调动小学生自我管理积极性,有效消除学生负面情绪,让学生能够不断发挥自身优点改正不足之处,让学生综合素质获得不断发展和完善。在采用表扬激励策略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不要对学生过度的表扬,应掌握好表扬的限度,在对其表扬激励时应实事求是,让班级其他学生也能够认同,避免让被表扬的学生出现骄傲和自负心理;除此以外,教师也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间接表扬,往往会获得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比如,教师可在班会上表扬一名学生,在某天放学后我看见某位同学小小的个子,背着一个大大书包,虽然显得吃力但却更显示出这位同学的不怕累、不怕苦的精神,在此特提出表扬,从而激励其他学生也能够自己的书包自己背,让学生懂得父母长辈的辛苦,以及背起的是自己的作业,是自己的知识,是自己的未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有效培养和锻炼学生独立自主之精神。
  结束语:
  新课改要求教学注重学生的学习发展,这对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方向也做出了明确的指引,班主任应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生活需求,利用有效的激励方式提高小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从而在过程中引导小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为以后的学习发展奠定稳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秦泽凯,马祥梅.加强小学班主任激励机制建设[J].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6(2):92-9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846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