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探究微课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陶建梅

  【摘要】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高速发展,微课作为一种利用多媒体和互联网的新型课堂形式异军突起,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产生了许许多多好的效果。数学是小学阶段的最基础、最关键的学科之一,面对着小学教学中一些难以理解的问题,教师们可尝试利用微课的形式来向学生讲解,以此来达到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的目标。
  【关键词】小学数学  微课  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2-0134-02
  一、利用微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每一个小学数学教师都明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的深刻内涵,这说明了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影响。对于思考能力还未发展完善的小学生来说,小学数学中的某些抽象性问题理解起来确实有一定的难度,能否培养好小学生这种对于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关系着课堂教學能否顺利进行。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就可以通过制作微课教学视频,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平淡的问题有趣化,充分利用微课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使学生在一个更快乐更有趣的环境下学习,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比如在学习有关圆周率内容时,老师就可以制作了一个微课视频来讲解相关内容。首先,视频中应该对祖冲之的生平事迹进行介绍,随后展示了圆周率的发展步骤,此时的大部分学生已经对视频中的圆周率产生了好奇,带着这种好奇心,学生就更会集中精力跟随老师的思路进行学习。教师像这样利用微课作为引子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在兴趣的指引下自觉进入学习状态,从而能够实现高效地学习。
  二、利用微课突破课堂的重点疑难
  微课的本质就是一些简短有趣的教学视频,其目的就是突破传统学校教学的模式,让学生更加高效地利用时间,实现学习效率的最大化。这种模式就像游击战,非常适用于在突破课本重难点的时候使用。小学生由于年龄尚小,注意力难以像成年人那样集中,更难有像成年人那样的自制力,所以他们更容易被新鲜的、有趣的东西吸引。微课通过一些精彩有趣的视频的直接刺激可以最大限度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所以说对于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微课视频的方式对重点疑难进行突破。
  以许多学生认为困难的“多边形的面积”这一节内容为例来说,首先许多学生对于陌生的内容本身具有抵触心理,所以老师在制作微课视频的时候可以采取“温故知新”的方法,将多边形用几条线段分割,将这原本不规则的多边形分割成了学生们所熟悉的三角形、长方形等等,这时学生就可以利用已学过的面积计算公式将这些规则图形的面积计算出来,再通过相加求和的过程便能够求出不规则图形的总面积。在播放微课视频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看到多边形被切割的动态的、完整的过程,这是传统教学所不能达到的。这种微课视频不仅可以使学生将原有知识和新知识建立练习,还有利于理解其背后深奥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从而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
  三、利用微课视频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许多小学数学老师认为让学生学好课本知识就万事大吉了,这很显然是不行的,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个只会学课本的学生很难达到这个要求。这就需要数学老师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敏感程度和探究意识。教师可利用互联网搜集到最近比较热门的热点实事,然后以这些事件为素材,结合教学实际,制作微课视频来讲解数学知识,让学生在生活中留心数学,勇于探究。
  比如在了解体育项目的热点信息时,学生很可能会发现一些比赛中运动员所在的起跑位置并不在一条直线上,由此学生就会产生疑问,老师便可以根据这一问题制作微课视频,运用“圆”的相关知识来计算操场跑道的周长,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可以了解社会热点,还巩固学习了数学知识,学会了在生活中运用数学。利用微课视频来讲解社会热点问题,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形成探究生活中数学知识的意识,充分体会到数学并不是空中楼阁,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从而喜欢上数学,养成善于探究和思考的习惯。
  结语
  在当今社会,基于互联网的微课对教育的发展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也是未来广大教师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抓手。尤其小学数学教师更应当充分意识到微课的优势,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完善小学数学的教育模式,最大程度上发挥微课对课堂教学的促进作用,让数学活起来,动起来。数学作为小学阶段最基础的学科之一,跟需要像微课这种简洁有效的方式,小学数学教师要源源不断地为原本平淡的数学课注入全新的生命力,使学生在新型的课堂中更好地去体会数学,感知数学,为他们今后的数学学习之路开启一扇新的大门。
  参考文献:
  [1]吕兴海,刘广学.微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应用的策略探究[J].华夏教师,2018(14):9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849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