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主题学习 意识先行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李方模

  “语文主题学习”实施以来,各地教师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研究,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期,我们选择了两篇文章,分别从“语文主题学习”应具备的教学意识和整本书阅读步骤两个方面分享作者的经验。
  “语文主题学习”是一种在有限课时内尝试解决语文教学积弊的一种教学尝试。作为这项实验的参与者,笔者认为:要让该实验取得实效,必须具备五种意识。
  一、单元整体意识
  现行统编语文教材是以单元为基本单位进行编排的,其显著特点是以双线组织单元结构。双线指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条线索。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是“四季美景”,学习目标是朗读训练和品味语言。因此,教师在备课中,应摒弃过去以一篇课文为单位的备课模式,改为以单元为整体进行备课的模式。
  单元备课,要充分研读教材,明确本单元在整本教材乃至整个学段中的地位,以及与其他单元的关联,以此确定学习目标。比如,同为说明文单元,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主题是“文明的印迹”,阅读任务是“学习说明方法,揣摩说明语言,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写作任务是“抓住特征说明事物”;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主题是“科技之光”,阅读任务是“理清说明顺序,提取主要信息,领悟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写作任务是“说明的顺序”。这两个单元,既有共同点,更有侧重点,其承担的教学任务同中有异,应在充分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整合多课乃至多单元内容,进行合理备课。
  单元整体意识是“语文主题学习”的基础。只有充分研读教材,才能制订符合教材编写意图的学习目标,备出符合学情的课。
  二、课程整合意识
  “语文主题学习”是结合现行教材构建的新的课程资源,它与教材的关系是:课本为主,系列主题图书为辅,系列主题图书是课本的辅助和延伸。因此,在备课中,应对课本和系列主题图书等课程资源进行充分有效地整合,使“语文主题学习”落到实处。
  课程整合,要在单元框架内进行整体设计,根据相关的主题,设计不同的课型。一般来说,一个单元内应该有单元预习课、精读引领课、组文阅读课、读写结合课这四种基本课型。其中精读引领课应根据单元学习目标,以课文为主体,或进行课文与课文的整合,或进行课文与主题图书若干篇文章的整合,以突出教材的“精读”及教师的“引领”作用。组文阅读课往往整合主题图书中的若干篇文章,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与课本交互体悟解读,达到“反三归一”“质从量出”的目的;也可以根据单元需要,进行作家专题、文体专题、情感专题等“组文阅读”,整合教学。
  课程整合是“语文主题学习”的重点。只有对课本、主题图书等课程学习资源充分有效地整合,才能彰显“语文主题学习”的意义,实现“语文主题学习”的目标。
  三、“一课一得”意识
  “语文主题学习”提倡“一课一得”。“一课一得”要求教师敢于取舍,有“舍”才有“得”。以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例,这是一个说明文单元,是初中第一次系统学习说明文的一个单元,其课文主题是“文明印迹”,阅读任务是“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学习说明方法”和“体会说明语言”,写作任务是“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根据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及单元学习目标,单元预习课应以“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为学习目标,让学生整体感知单元内容,了解每篇文章的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教师可以设计两节精读引领课:一节以“学习说明方法”为学习目标,另一节以“体会说明语言”为学习目标。然后再整合单元内4篇课文,根据不同课文在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上的特色,进行有重点、有针对性的教学。这样,舍弃其余,专攻一点,一堂课内学习目标单一,可以让语文知识更集中、深入,也可以改变传统的每一篇课文都要完成三个以上学习目标的模式。
  具备了“一课一得”意识,就可以有效扭转一堂课面面俱到的现象,可以做到教师简简单单教语文,学生轻轻松松学语文。
  四、大量阅读意识
  现行统编教材构建的“大量阅读”体系,与“语文主题学习”提倡的大量阅读不谋而合。“语文主题学习”背景下“大量阅读”的内涵,除了要完成课本上的“名著导读”“自主推荐阅读”“课外古诗词诵读”等任务,还要进行与课本文章有关的延伸阅读——“语文主题学习”系列图书(围绕教材主题编纂的非常丰富的阅读资源)。如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一个系统的文言文单元,单元主题为“自然山水”,在课文《三峡》的课后习题中有“可以阅读《水经注》中描写孟门山、拒马河、黄牛滩、西陵峡等的段落,体会其写景文字的精彩”的要求,《与朱元思书》的课后习题中有“阅读课文以外的两‘书’(指吴均的《与施从事书》《与顾章书》),进一步体会吴均写景文章的特点”的要求。相配套的主题图书,不仅收录了以上文章,作为“精读”篇目呈现,而且还在“略读”栏目下选择了大量其他文章,作为课本的有效延伸,更以“诗韵留香”“行遍天下”“学习描写景物”“经典诵读”为主题收录了大量写“自然山水”的优秀作品,甚至推荐了美国作家卡森的名著《寂静的春天》,供学生阅读。
  “大量阅读”不仅是统编教材的特色,更是“语文主题学习”的特色。教师在备课中,应充分考虑这一特色,不仅要备课文,还要备“语文主题学习”系列图书,做到全面备课。
  五、课内阅读意识
  “课内阅读”指的是利用课内时间让学生进行不限于课本的阅读,这是实现“大量阅读”的必然选择。“大量阅读”必然需要大量时间,让学生全部在课外时间阅读,显然不太现实,尤其是初中学生,学科多,作业量大,很少有课外时间阅读。根据一些学校的教学实践,可以用三分之二的課内时间进行教材教学,用三分之一的课内时间进行课本以外作品的阅读。尤其是有寄宿生或需要上早晚自习的学校,更可以给学生大量的课内时间进行阅读。
  开展“课内阅读”,首先要求教师尽量少讲、精讲,多给学生课内阅读时间。“语文主题学习”下的“精读引领课”“组文阅读课”就是以此为理念的课型,事实证明,少讲、精讲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其次要敢于“放手”,减少甚至杜绝低效或无效的“阅读练习”,多让学生围绕某个“主题”进行自主阅读。在阅读实践中,可以对必读书目或选读书目的内容、情节、人物形象等作浅层次的选点式考查,如对藤野先生、孔乙己等人物进行评判;或对阅读情况进行深度考查,如“简要介绍近期你所阅读过的书籍(文章)内容,并说说你喜欢阅读的原因”“针对你近期阅读过的书籍中的某个人物,介绍与其相关的事迹,并谈谈你对这个人物的看法”等。只有保障了阅读时间,并在考试中有所体现,学生才可能“海量阅读”。
  “课内阅读”是“语文主题学习”的一种手段,是在学业负担“压榨”下的自我开拓。换一个角度来看,让学生“课内阅读”,其实也是让学生像重视课文一样重视“语文主题学习”等课本以外作品的阅读。教师在备课中,不仅要留出充足的课内时间,让学生进行充分自主的阅读品味,还要备好课,让学生有效阅读。
  (作者单位:翔宇教育集团湖北省监利新教育实验学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865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