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职教人应有的品格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郝云亮

  摘    要:职业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更好的按其内在规律和外在需要推动工作,每一位职教人离不开学习、反思和实践。《长话短说:2009—2019年的职教观察》一书,是作者对职业教育问题不断观察和思考的成果结晶,书中文字就像一双眼睛,带着我们一起观察职业教育,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提升谋划和推动工作的能力。在职教20条出台的背景下,在当前职业教育和社会发展尚存差距的现实下,通过这些文字,让我们深刻意识到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职教人,我们还有很多路要走;同时也应清晰的看到,会学习、爱思考、善观察、有情怀、能担当是职教人的优秀品格。
  关键词:职业教育;职教人;品格
  几乎所有人都认为,生了孩子,就是父母,然而事实上,做父母,需要很多专业知识,需要通过不断学习、反思、实践来提高教育能力,才算是合格。所有人都觉得在职教领域工作,就是职教人,事实上,职业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更好的按其内在规律和外在需要推动工作,同样离不开学习、反思和实践。《长话短说:2009—2019年的职教观察》[1]一书的作者长期从事职业教育研究工作,对职业教育问题不断地进行观察和思考,并形成文字,连续十年在数家职教杂志上作为卷首文章发表,本书是这些文章的合集,共收编卷首文章150篇。在书中,作者的文字就像一双眼睛,带着我们一起观察职业教育,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提升谋划和推动工作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文字,让我们清晰的看到,会学习、爱思考、善观察、有情怀、能担当的职教人的优秀品格,作者用实际行动,为职教人的发展和成长提供了很好的示范和样板。
  一、深思考
  (一)思考的价值不应该被忽视
  我们每天都要做很多决定,有些决定靠的仅是直觉,我们很少去考虑决定是如何产生出来的。生活琐事这样决定无妨,对于工作,我们就需要用大脑的第二系统,在对大量数据认真分析基础之上,做出研判。然而,思考要消耗能量,避烦就简是生存本能,用最少的付出完成更多的工作,这是自然界生存的不变的自保法则,导致很多时候我们并不习惯做深入思考。表面看,这是节省能量,保存体力;事实上,这对工作的发展非常不利。我们常讲决策要科学,这就要求决策一定是建立在对数据和信息的客观分析基础之上,从不同视域来权衡利弊得失,得出结论后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检验和调整。这是个复杂的过程,需要主动的、深入的、费力的思考。思考是一种思维活动,能产生创造力,就像黑暗中的明灯,可以照亮前路,并带着人类去主动构建对世界的认识。人类学会了思考,就和野生动物有了分别,产生了精神世界和物质文明。然而“道隐于小成”,很多时候,最大的失败就是成功,思考让人类文明得以繁荣和进步;相反,这种进步又让我们容易自满,沉浸于现有的成就,导致丢失了危机感而忘了思考。
  (二)思考和學习不可分割
  思考是蜡烛,学习就是太阳。蜡烛能照亮小屋,太阳可以让世界充满光亮。没有思考的学习就没有深度,没有学习的思考就没有根基。“看书是为了看更多的书”,学习后的思考,让我们可以学习更多更加高级的知识。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有太多的问题需要去思考,然而思考不能闭门造车,应该建立在学习古今中外的大量成功经验、专家学者的不同观点、社会现实的成功案例基础之上,这样才能激发智慧,并产生有价值的判断,不断提出解决问题的良方。应试教育让我们对学习产生疲倦,这是我们必须提防的地方。学习不该是阶段性的任务,应该是终身相伴。陶行知说的每日四问,其中之一就是“每天晚上问问自己,今天学到了什么”。如果我们能如此,也就可以像作者一样,积少成多,集千成万,不断集聚更大的教育智慧。
  (三)表达会促进思考更加系统和深入
  表达的逻辑的背后是思考的逻辑。表达是对思考结果的整理、细化和提升的过程,是大脑对学习和思考内容的化学反应的过程。我们经常有灵光一现的智慧,但很快也就消失无踪。长期的、系统的、深入的思考,会让这些闪光点整合起来,形成更大的发光体。作者说每次在公园散步的时候,脑子里想的都是如何完善这些思考,如何用文字表达这些思考。就这样日积月累,小的思考就成了大的智慧。这正是“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的道理。而表达又让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成为可能,在相互启发下,又会不断产生更多的思考。如此往复,在思考和表达的交错中,智慧螺旋式上升发展。
  (四)在质疑中提升思考的质量
  庄子说:“道者反之动。”内部矛盾是推动发展的主要力量,我们要学会在反面寻找发展的智慧。孔子说:“扣其两端而竭焉”,即从正反两个方面思考问题,就不会有遗漏。生存的本能需求,让我们习惯点头,习惯人云亦云,不敢表达自己的不同的观点,以获取在人群中的安全感。从“不敢质疑”到“不愿质疑”再到“不会质疑”,于是我们失去了思考的能力。职业教育的问题,存在真问题和假问题,我们是否分得清,如果不去分辨,那又如何让这些理想和政策落地。分辨真伪需要智慧,而智慧则来自于的自由精神和独立思考。在书中,作者对多个问题进行质疑和反问,让我们对真伪有了进一步思考,对所从事的工作也有更加客观的认识。学会质疑,才会让思想更加清澈和深邃。当然,到了书的后半部分,这样的声音就弱了,而描述事实的多些,还是让人觉得有点可惜和不过瘾。
  二、大情怀
  (一)情怀是一种高尚的心境、情趣和胸怀,以人的情感为基础
  我们对所从事的工作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也就决定了我们的职业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如果把工作当做谋生的手段,或仅仅是一种任务,完成就好,那就不会有激情去主动作为,不会用真诚的汗水去浇灌,更不会产生丰收的乐趣和持久的动力。职业快乐是建立在对所从事工作的真诚的喜爱之上的。只要喜欢,就不会感到疲劳,然而我们很少认真审视自己工作的价值,也就很少对从事的工作产生热爱和激情,自然就少有坚定的意志去克服困难。知、情、意始终是完美统一的,喜欢是建立在正确认知基础之上,喜欢之后才有持久的意志力。我们的教育缺少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升学和生活的压力又让我们忙于应付,职业倦怠也就随之而来。获得职业幸福是产生不竭动力和工作智慧的源泉,需要我们了解所从事工作的价值,然后爱上你喜欢的工作,心甘情愿地为之投入和付出。   作者对职业教育充满深情厚谊的,这来自于他对职业教育价值的理解和认知,来自于知识分子的家国责任和社会担当。作者曾多次在不同文章中,不厌其烦地引用大量的数据,来说明职业教育对民族复兴、国家繁荣、百姓安居乐业的重要意义。同时,他也带有深深的忧虑,觉得今天的职业教育尚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经济转型、产业升级、技术更新过程中,职业教育会有更大的作为,也应该而且必须有更大的作为,要真正的培养出支撑经济发展的技术人才,而今天的职业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差距还很大。我们不该沾沾自喜,不该满足于表面繁荣,应该从市场需要出发,认真做好人才培养工作,方能担负起党和国家赋予职业教育的重要历史使命。作者经常讲到农村老家的故事,文字内容和其语气完全不像大学教授应有的学术风格,倒像是邻居大哥,对农村真实的生存状况进行白描式的展示,农村的现实、农民的困境、农业的危机,一切都娓娓道来,苦口婆心般地告诉所有人,职业教育在民生问题上的重要价值,提醒我们做得还不够,还要努力。
  (二)情怀需要仁爱之心,仁爱之心也是教育的初心
  每一位教育者的初心,就是要让受教育者可以生活得更美好。黄炎培说,职业教育就是让个体更好地谋求生路,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做准备。相比之下,职业教育使受教育者实现美好生活的作用更直接直观,今天依然如此。“20条”明确提出,中等职业教育肩负对下岗工人、转业军人、农村人口的技能培养的重要任务。[2]这些任务,无关乎功利、无关乎声望,完全是为人民谋幸福做准备,为经济发展打基础。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任务,如果做不好,受教育者没有安身立命的一技之长,经济发展没有人才支撑无法可持续发展,职业教育获得再多荣誉、投入再多资金、买再多的设备又有什么用。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知识分子们责无旁贷的精神追求和历史使命,因此,满足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也是职教人矢志不渝的追求。在作者的字里行间,我们能清晰地体会到作者对所从事事业的深情热爱和知识分子的情怀担当。
  (三)情怀能产生智慧和勇气
  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惧。首先是不做愤青,再慷慨激昂指点江山,如果不能解决问题,那也只是祥林嫂。其次是努力探寻问题的原因,用更多的数据和事实说话,让更多的人明白其中的道理,形成共识,形成合力。还有就是有敢于面对困难和问题的勇气,不回避、不推脱,能发现问题并敢于直言批判。这都是我们要学习的。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书的前半部分对很多现实问题的挖掘和批判。真话是一种智慧,敢讲真话是一种勇气,有大智慧者才有勇气,作者两者兼具,这对读者是巨大的启蒙和鼓舞。
  三、广视野
  (一)人和人最大的不同就是思维方式的不同
  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运用思维的工具和手段不同,产生的结果也就不同。我们容易拘泥于细节,而忽略整体的需求。孔子说:“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小到一个粉笔字如何写得更加漂亮,大到创建一个评估,一项教学成果,一个学术课题,如何做得风生水起、荣誉满墙,都是我们要关注的重点。的确,这些事情都很重要,平时的工作也的确花了大量的心思。然而,荣誉仅是外界对工作成效的评定,是过程性的、间接性的,不是结果。荣誉的取得,是有很多不确定性的。如果有了实在的效果,没有荣誉,依然心安。如果为荣誉而追求荣誉,对于工作的实际推动并没有产生太大价值,这样的荣誉不要也罢,这样的付出就是浪费生命。我们容易安于现状,“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骄傲的河神只有见到了大海,才知道自己的渺小,才明白更多的道理,也才明白“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的道理。
  (二)跳出职教看职教,才会有更大的智慧
  和一般职教者不同的是,作者在书中并没有论述太多职业教育内部的问题。原本以为关于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内部管理、校企互动,作者会给出更多的建议和对策。读完全书才明白,作者对这些并不感兴趣。他更多的关注国家政策、经济形势和国内外经验。书中引用了大量国家统计局公报、官方公布的各种经济发展指标和数据,国内外主流媒体的宣传报道,国家先后出台的各种政策,所有的信息都指向一个问题,他用不可辩驳的事实来说明,社会需要什么样的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价值,职业教育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差距有多大,职教人应该有怎样的使命担当和历史紧迫感。方向永远比努力重要。方向不明,我们付出巨大的努力,也取得看似丰满的成绩,可对实际工作的推动并没有看到明显的价值,这些努力意义不大。而如果方向确定了,价值观也就确定了,重点也就明晰了,检验的标准也就清楚了,这时候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会让我们看到自己的价值,我想这就是作者的苦口婆心所要表达的东西。
  (三)从人发展需要的角度看职教,会更加接近本质
  职业教育,依然应该是目中有人的教育。职业教育终究是服务于人的,从教育哲学的角度看,它是通过服务企业发展来服务人的发展。因此,职业教育是要眼中有人的教育,要看得到企业的需要,也要看得到人的需要。只有看到了这些,我们的职业教育责任感和发展方向才会更加明确。作者说是研究职业教育,可是在很多文章中,不讲职业教育,不谈政策,不谈自己的理解,而是书中大篇幅的讲述当前经济发展形式如何,企业面临的困难怎样,农民工的发展需求是什么,甚至讲自己学生的故事,老家邻居的故事,似乎都是顾左右而言其他。这些看似没有讲职业教育,可恰恰都是在讲职业教育最本质的东西。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看了这些,身上的担子一下子就觉得重了,就知道我们该如何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政绩观,我们的努力方向和重点应该在什么地方。
  (四)站在更大的系统上看职教,才有更大的格局
  职业教育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各种要素纠缠在一起,想要一下子认清所有的问题难度就会很大。所以不能轻易的做判断,就事论事发泄感慨和牢骚,没啥意思。要认清问题,就要考虑涉及到的相关因素之间的关联,才有可能看的清楚。国外的经验是否适合我们,外界的表扬是否真的说明我们进步了,眼下的紧迫任务的意义是在当下还是在未来,都需要我们细细琢磨。同时,职业教育又在一个更大的系统中,职业教育和经济社会的关系,国内职教和国外职教的关系,过去和未来的关系,等等,可能都要充分的思考。作者在文字中给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全景的素描,启发我们在更大的范围去审视职业教育,再回头看自己所从事的工作,风物长宜放眼量,看的远了,心胸也就开阔了。
  有些遗憾的就是,这本书太厚,400页,37万多字,看完需要耐心。文章的编排是按照时间顺序,如果是按照内容来排序,对于理解作者的思想就更有帮助。不过,这样编排的好处是,可以发现作者的思想发展脉络,比如,作者前几年的批判精神多,后几年就少了,不知道这期间发生了什么,让作者有了这种变化。
  参考文献:
  [1] 庄西真.长话短说:2009—2019年的职教观察[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9.
  [2]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Z].国发〔2019〕4号, 2019-02-1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868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