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农村小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余方叶

  摘要: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进程,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言,已经成为了国际交流的必需品,对于未来的建设人才而言,掌握英语是打开国门,迎接世界的重要内容,所以从小学阶段抓紧英语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对于农村而言,在种种因素的影响下,学生的英语水平一直难以得到显著的提高,本文即重点分析农村小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探究其问题的根源和本质,从而得到相应的对策,以促进农村英语教学的综合质量。
  关键词:农村小学;英语教学;问题及对策
  提高农村的教育水平迫在眉睫,农村的教育工作者必须要立足根本,飞速发展,让农村的教育水平达到更高的境界。
  一、农村小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条件差,教师水平低
  对于农村而言,教育资源的不足是教育水平产生落差的重要原因,一方面表现在教学的设备、设施当中,就英语而言,农村学生对于听力的训练就远远不如城市,这就是教学设备落后造成的影响;另一方面则表现在师资力量之中,农村的经济条件落后,薪资水平更低,所以优秀教师大多前往城市,而留守农村的教师一定程度上水平较差,或者年龄过长,这也是农村小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问题。
  (二)家庭教育差,重视程度低
  农村学生的家庭环境也是影响教育的因素之一,一方面存在大量家长外出务工,导致留守儿童缺乏家长的管理和教育,成长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另一方面则由于众多家长文化水平不高,既不能为学生带来正面引导,同时还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从而导致学生缺失家庭教育,这也是英语教育水平低下的因素之一。
  二、农村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对策探究
  (一)完善教学基础设施,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首先从学校角度出发,英语教学需要一定的教育设备支撑,所以学校必须要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不仅要为课堂增添投影仪,更要建设多媒体教室,为学生创建更加良好的英语学习空间,通过有效的科技设备,吸引学生的新鲜感和好奇心,让学生的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得到训练与提升。
  另一方面,还要从教师水平抓起。首先农村学校需要引入新的教师人才,比如可以与师范学校进行合作,吸引更多年轻的具有新的教育理念和思想的优秀教师支援农村教育,为农村学校添加新的动力和活力,带来新的思想和方法。其次可以提高本土教师的水平和能力,其一可以建设教师级别制度,以学生综合评价对教师进行评级,并与其福利待遇挂钩,促进教师自身的努力;其二需要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培训会和研讨会,让教师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同提高自身水平,促进学生的英语发展。
  (二)改善英语教学环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農村学生的英语水平不足,有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学生没有合适的环境锻炼和练习英语,所以教师可以优先以环境入手,比如可以教学生一些简单的英文歌曲,像《Goodbye song》、《Good morning to you》、《smile》等,歌词简单,曲调舒适,是学生学习英语、练习英语的好时机;也可以带领学生制作英语黑板报、组织英语辩论会等,通过环境、活动等方面,促进学生对于英语的运用。
  教师最大的问题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英语的语言性质,决定了英语的学习过程主要以记忆与运用为主,小学生很难全情投入其中,所以教师必须要通过自己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比如教师可以采用游戏化的教学形式,在学习单词时,利用多媒体,将事物的图片展露出一个小角落,由学生展开猜测并拼写,速度最快的学生获得一个积分,通过几轮的比拼,积分最高的学生获胜,教师可以给予一些实质性的奖励,比如笔记本、自动铅笔、玩偶玩具等,以此激励和鼓励学生。通过这样的游戏,既锻炼了学生的观察力,还增强了学生的单词记忆,最重要的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建立家校联合平台,提高家长教育作用
  家庭教育对于小学生的发展和成长至关重要,为进一步提高家长对于孩子的影响,教师需要建立家校联合平台,以微信群等形式展开联系,教师需要对家长进行三方面内容的普及和引导,其一需要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让他们重视孩子的成长,关注孩子的英语水平;其二需要普及家庭教育的意义与方法,让家长能够以合适的方式教育孩子;其三则需要家长配合教师教学,督促学生积极完成作业,如果家庭中存在成员会英语,还可以展开辅导和练习,进一步促进学生的能力成长。
  三、结语
  由于农村教育的客观滞后性,导致农村英语的教育水平较低,但是笔者认为这样的现状不会持续太久,只要每一个农村教育工作者努力工作,就能够尽快改变教育环境,让教育资源更加均衡,教师水平更加饱满,教学观念更加先进,教学方法更加有效,彻底推翻农村英语教育落后的现象。
  参考文献:
  [1]郭金磊.小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甘肃教育.2019(09).
  [2]郭睿霞.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7(3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868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