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能将数学知识内容生动、直观、立体地展现出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知识内容的探究与学习中。本文主要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展开探究,以此引导和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更好地落实新课程改革理念和提高数学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策略;问题情境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52-0057-02
  引 言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针对“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的相关理念,小学数学教学中催生出了许多新的教学方法,问题情境教学方式就是其中非常有效的一种。它主要是结合数学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引入目标教学资源,将这些目标教学资源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制作成多媒体电子课件、微视频等,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这些资源进行教学,从而引发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探究等;教师再根据学生与各小组的学习和探讨情况进行评价和总结,以提高教学实效。
  一、创设趣味故事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首先可以根据数学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创设趣味故事问题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导入教学和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基础知识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可以有效提高数学教学效率。关于故事问题情境的创设,教师应在紧紧贴合数学课程内容的基础上,既可以结合家喻户晓的童话和寓言故事与相关人物进行创设,又可以根据实际经验自行创设,只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且能够引起学生思考与探究即可[1]。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年、月、日”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学生已经学习时、分、秒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小组探讨的方式经历收集、观察、统计的过程,让学生初步认识年、月、日及其相关关系,并让学生感受到其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数学的实际价值。教师可以创设以下问题情境:2012年5月23日,李好出生了,他的父母在自家门前种下了一棵小树。而到了2019年6月30日,李好发现小树已经长得很粗壮了,打算明天浇一下水,请问故事中出现了哪些年、月、日?2012年到2019年经历了几年?李好想着“明天浇水”,那么明天是几月几日?教师通过创设以故事为背景的问题情境,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引导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问题探究中,在问题探讨中更好地学习年、月、日的表示方式,以及大月和小月的概念等知识。
  二、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小学数学知识内容与实际生活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教师可以根据小学数学知识引入相关生活化的内容,通过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更加有效地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进行积极的探究,认知相关数学知识内容。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运动与身体变化”的教学中,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搜集和整理与身体相关的数据中,感受统计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从而引导学生积极探究统计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此,教师可以先运用多媒体展示某学生在跳绳运动前以及运动停止1分钟、3分钟后的心脏跳动数据表,如数据可以是70次/分、95次/分、75次/分;接着再展示一個体育活动中学生做原地高抬腿动作的情境,让学生结合这个动作,以组为单位进行模拟,分别记录运动前1分钟、运动停止后30秒和1分钟的脉搏次数,并根据上述内容做出对应的表格,试着说说从表格中能够发现什么变化。学生各自根据自己的脉搏跳动前后变化记录数据和绘制出表格。接着,教师可以继续提出问题:怎样得到最平均的数据?以此引导各个小组求出小组每次测量脉搏的平均数,从而绘制出平均的数据图,为学生后面的深入学习做好准备。
  三、创设层次性的问题情境,辅助学生梯度学习
  小学数学知识内容分为基础知识、重点与难度知识等,不同知识之间既有相关性,又有层次性,难易程度各不相同。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从基础知识出发,由易到难地进行教学,结合知识的层次性进行教学,这样才能在循序渐进中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内容。小学生由于知识基础较弱、生活经验不足,对数学中的很多知识点难以理解。这就需要教师创设层次性的问题情境,将所教知识内容转化为多个具有层次性的小问题,让学生从思考简单问题到探讨疑难问题,进行梯度学习,在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中掌握课程的所有知识点[2]。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简易方程”的教学中,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包括以下几点:一是让学生通过认识情景图理解等式的基本特点;二是通过引入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探究简单方程和理解方程的意义;三是让学生结合等式、式子和方程思考其中的逻辑关系。基于以上内容,教师可以进行以下类似教学:一是展示“40+60=100,50×2=100”等类似的等式,提出问题:这些等式两边的数有什么关系?二是展示对应的填空题“40+(  )=100,50×(  )=100”,让学生思考其中的未知数用什么可以代替,从而引入x为未知数的概念。三是指出像“40+x=100,50x=100”这类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为方程,并继续提问:方程和等式有什么关系?教师引导学生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小组探究,从而得出相关结论:方程是一种特殊的等式,但是等式不一定是方程。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试做教材习题,进行巩固练习,并让各小组说说都学到了哪些知识。
  四、创设探究性的问题情境,促进学生深入探究
  在小学数学实际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结合课程知识内容创设一些探究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相关的知识点,在探究的过程中经历不同数学知识形成的全部过程。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算理,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精神和思维方式,为学生今后学习深层次的数学知识打好基础,有效培育学生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表面涂色的正方体”的教学中,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分类计算的主要方法,以及运用这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让学生掌握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探究原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准备几块正方体木块,分别是一面、两面和三面涂色,让学生思考能否通过旋转将多面涂色的正方体部分转成一面涂色。教师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认识到正方体的六个面都是相同的;之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教材内容,多媒体展示棱长为4、3、5、6和a的若干个正方体,表面涂上颜色,再切成64块同样大小的小正方体,探讨这些正方体三面涂色、两面涂色和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个?应该怎样表示?教师通过创设类似情境,让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为之后教授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做好充分的准备。
  结    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在充分做好备课的基础上,结合小学数学知识内容与学生的数学基础和认知能力,通过创设趣味故事问题情境、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创设层次性的问题情境、创设探究性的问题情境等方式,更好地提高问题情境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胡煌英.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J].小学教学参考,2008(32):17-18.
  郝洪忠.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J].学周刊,2012(23):83.
  作者简介:吴宏彬(1970.4—),男,江苏盐城人,本科学历,一级教师,长期从事小学数学教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870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