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守持匠心,传承匠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晓苏

   时代呼唤工匠精神。
   18世纪60年代,由英国人发明的珍妮纺纱机拉开了人类工业革命的序幕。此后随着英国人瓦特改良的蒸汽机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人类进入了机器大生产时代。流水作业、模式化生产是机器大生产的重要特征,其完全不同于人类传统手工艺时代的精雕细琢。在效率优先的主流价值主导下,机器大生产不可避免地取代传统手工艺生产。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工业时代所创造的社会财富已经远远超过了工业时代以前人类社会所创造财富的总和。
   但传统工艺并没有因此完全从人类社会中消失,有的传统工艺以更为华丽的姿态活跃于工业大生产时代。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传统工艺与工业时代的机器大生产并不必然存在生存的悖论。相反,在某些领域,传统工艺还与机器大生产形成跨界融合、共融共生的互动关系。尤其是在特定的族群背景中,传统工艺还被赋予了文化认同、精神信仰等多重文化价值,是匠德、匠心、匠艺的重要载体,凝聚着人类浓厚的审美体验和实用需求,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如何做好传统工艺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延续其在当下时代的持续活力,实现传统工艺的创新性生产和创造性转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这样的思考,《歌海》这期的“本期特稿”栏目关注了传统工艺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问题。
   司光冉的《基于组合式工作的楚式漆器技艺传承发展研究》关注了湖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楚式漆器技艺面臨着的传承乏人、创新乏力、资金乏源、品牌乏名等保护传承出现的问题,并借鉴组合式工作在英国的实践经验,对楚式漆器技艺采取组合式工作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挑战性进行了探讨,认为有必要借鉴组合式工作的理念以促进楚式漆器技艺的传承发展,并从主体激励、公共资助和跨界方向三方面提出了基于组合式工作的楚式漆器技艺传承发展策略。
   丁琪如的《广西民族乐器美骆琴的研创与制作实践探究》介绍了广西民族乐器美骆琴研创的背景、创制工艺流程、使用情况等,并对美骆琴创制工艺未来的传承发展进行了展望,尤其是重点介绍了美骆琴创制工艺的整个流程,对业界了解和传承发展美骆琴创制工艺具有重要的价值。
   京族是一个跨境民族,是越南的主体民族。中国境内的京族主要居住在广西防城港市,是中国唯一以海为生的海洋民族。独弦琴是京族特有的乐器,在越南被当成是国乐的代表,在越南国民音乐教育中被广泛使用,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在中国,“京族独弦琴艺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在国民音乐教育体系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韦庆炳的《越南国家音乐学院独弦琴教学之启示》从师资状况、学生情况、教材建议、教学内容等方面介绍了越南国家音乐学院独弦琴教学的有益经验,对尚处起步阶段的中国独弦琴教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蔡亚玲、胡河的《广西三江侗笛制作工艺改良探究》针对传统侗笛音域窄、音量小、音不准、音色差并带有沙哑声等局限,在田野考察和总结实践的基础上,认为现今改良后的广西三江侗笛制作工艺改变了传统侗笛笛头的制作和开出音孔的方法,使侗笛音域更广、音色更好、音量更大,不仅可以单独演奏、双笛演奏,还可以演奏出以假乱真的鸟鸣音;文章还探讨了侗笛制作工艺的标准化、侗笛改良工艺的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905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