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德勒兹“根茎”理念的当代绿色建筑创作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傅程凌 岳悦 张晓梅

  摘 要:为探索当代绿色建筑创作方法,本文以法国哲学家吉尔·德勒兹提出的“根茎”理念为基础,通过对该理念所蕴含的哲学思想的理解,结合当代4个典型绿色建筑,为绿色建筑的创作提出设计方法。基于“根茎”理念的绿色建筑应体现3个方面:地域化设计、仿生设计和建筑空间边界模糊化设计。
  关键词:“根茎”理念;绿色建筑;地域化设计;仿生设计;边界模糊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08-0-04
  0 引言
  绿色建筑概念起源于欧洲,在国内,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不断深入,建筑模式向低碳、节能、环保、健康的模式转变,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已经嵌入各个建筑项目中。
  吉尔·德勒兹是20世纪法国后现代主义哲学家,他借助大量喻体创造性地提出“游牧”“褶子”“根茎”“平滑”等哲学概念,为人们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新图样,对各个学科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推动设计理念由理性向非理性转变。“根茎”理论作为德勒兹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其動态生成理论的哲学观,建立了一个多元的、去中心化的开放生成系统。“根茎”理念为绿色建筑创作提供了宏观的哲学思考。
  本文立足于绿色建筑大环境,以德勒兹“根茎”理念为研究工具,探讨当代绿色建筑创作思路和方法。
  1 德勒兹“根茎”理念及其主要特征
  1.1 “根茎”理念的哲学思想
  “根茎”理念出现在德勒兹与加塔里合著的《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2):千高原》导论一节,该理念是书中论述的核心概念,旨在揭示自然界潜在的逻辑关系。德勒兹认为传统的西方哲学的思维形态是一种树状模式——树状模式具有一个强有力的统一,遵循自然法则达到二或是更多,在其基础上生长出来的“分支”遵循严格的等级秩序,呈现出一种线性有序的封闭结构。[1]而“根茎”理念是对传统树状思维模式的批判,德勒兹认为事物是无中心化的多元体,并借助“根茎”这一全新的喻体来诠释他的哲学思想。根茎从生物学角度上是一种生长在地下、无主根、无固定生长方向的植物茎。德勒兹通过对比根茎与树状结构关系,揭示根茎系统所展现出的事物之间不断变化的复杂互联性,建构无中心、无主次、动态开放的思维方式。事物成为碎片化的“混沌”,生长出异常多样的形态,在各个方向分叉的表面延展连接,最终导向无限开放的光滑空间。
  1.2 “根茎”理念的基本特征
  1.2.1 连接和异质性原则
  在根茎系统中,任意异质性两点之间可以也必须被连接。[1]该特征的核心是“多元异质链接”,一个根茎中包含异质性的构成要素,各要素之间相互连接形成一个庞大的网络。
  1.2.2 多元体原则
  根茎是多元的,既非主体,亦非客体,只有规定、数量和维度,唯有改变自身本质才能获得发展。[1]其内部的量不断增值,逐渐占据其所有维度,与此同时,维度也会随着量的增长而增长。
  1.2.3 非示意断裂原则
  一个根茎可以在任意部分被断裂,它会沿着其自身的某条线或其他线重新开始。[1]这种断裂与上述的连接并不矛盾,在根茎中的断裂意味着对自身旧有界域的解域,从而与其他异质领域连接,进而发生结域。解域和再结域的运动是根茎自身发展的过程,意味着衍生和生成。
  1.2.4 绘图法与印花法原则
  根茎不能由任何结构或生成模型来解释,因为所有深层结构像基本的序列,会让人陷入树状模仿和复制的再现模式。与之相比,根茎是图样,构成了开放的无意识,且具有多重入口,在其所有维度中均可被连接、分解、变化。[1]
  “根茎”理念是对德勒兹生成论的完整诠释,其生成过程体现出异质混合、多元体、解辖域化的特点。[2]“根茎”是由多种无序的异质性领域、维度装配而成的系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其通过自身的“解域再结域”获得发展,实现多样性的增值;具有创造性,而非简单复制和模仿已有范式。这一理念给我们展示的不仅仅是一种全新结构特征的模型,还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
  2 当代绿色建筑设计理念
  人类社会进入后工业时代,自然资源遭受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人们在自我反思中,开始探讨建筑、环境和人三者之间的关系。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全球环境问题的普遍关注,对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渐达成了广泛共识。绿色建筑突破了学科间的界域,成为一门集哲学、数学、生态学等多元化的学科。
  当代绿色建筑也称为生态可持续建筑或与环境共生建筑,旨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一个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3]由此概念衍生的绿色建筑设计必然要满足节能(减少资源的浪费)、保护环境(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实用高效(满足人们使用上不同层面的需求)等。因此,绿色建筑的创作并非只是应用太阳能、地源热泵等清洁能源,也不只是在建筑中加入屋顶花园、绿化阳台等,而是要渗透到自然、社会、人文等各个方面,是对自然环境的善意以及建筑全寿命周期内的高效智能。为此,就建筑本身而言,对绿色建筑创作需要有更宏观的思考。
  德勒兹“根茎”理念所倡导的去中心化和多元化哲学思想契合了当代绿色建筑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其非理性思维方式为绿色建筑创作提供了理论基础。基于该理念,建筑形态从封闭、纯粹的几何状态转向无序与开放,建立人、建筑与自然互为解辖域化及异质连接的关系,使绿色建筑的创作具有更多可能。
  3 基于德勒兹“根茎”理念下的绿色建筑创作
  德勒兹“根茎”理念提出的根茎异质混合、多元体、解辖域化等生成原则以及与周围环境动态的多元共生,为绿色建筑创作提供了一定的图示和可操作性。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第一,基于生成原则的绿色建筑设计,注重将建筑与自然社会、城市肌理、地域文化的开放互动式关联起来,创造更为开放、自由的绿色建筑形式。   第二,绿色建筑创作在“异质混合”原则的指导下注重建筑与异质性领域结合,仿生建筑将建筑与生物学结合,突破原有空间结构形式,展现混沌、多元化的建筑空间。
  第三,绿色建筑空间设计在“解辖域化”原则的指导下,注重界域边界的模糊化处理,通过建筑内空间与外环境的互动交流以及建筑内部灵活的空间布局,实现动态多元的能量转换。
  3.1 绿色建筑的地域设计
  遵循“根茎”理念的生成观,建立了人与物质世界相互解辖域化、连接共生关系。绿色建筑创作应体现非线性化的地区适应性,在建筑中融入历史文脉、地域特性、气候环境、科学技术、经济等多重外部因素。不仅建筑外部的整体造型及象征性与环境关联,建筑内部空间结构也要与使用者的行为、心理感知等协调共生。
  典型的如新加坡,该国经济发展迅速,但国土面积小、人口众多,地处热带,常年炎热多雨。新加坡的绿色建筑结合了城市特点和地域文化进行整合创作,同时满足通风、绿化、遮阳、避雨等气候要求。其中,海军部综合体是新加坡首个综合公共开发项目(图1),在功能上将公共设施与服务相融合,采用高密度绿化为整个建筑带来丰富的生态感官体验。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风貌各不相同,经济社会发展参差不齐,因地制宜成为我国绿色建筑创作的重要原则。[4]李晓东设计的篱苑书屋(图2)所处的地理位置依山傍水,景色清幽,一派自然的松散,在设计上秉承尊重地域个性的设计理念,选择本土材料,将建筑与自然相配合,营造出建筑、自然与人和谐共处、天人合一的境界。
  3.2 绿色建筑的仿生设计
  “异质混合”原则下的绿色建筑创作,注重将建筑与环境中异质性元素关联生成一个动态的多元体。仿生建筑则是将建筑与生物结合,体现为建筑功能与结构通过对生物界某些生物体功能组织和形象构成规律的模仿、转换,作为丰富和完善建筑的处理手法,促进建筑形态、结构与功能布局的高效、合理。[5]建筑势态从原固化、静态转向动态多元,创造出新颖、适应自然环境的建筑空間。
  在斯图加特大学Achim Menges教授的ICD/ITKE亭,展示了一种全新的建筑结构(图3),该建筑模仿居住在水泡中水蜘蛛的建巢方式。蜘蛛丝作为水泡的支撑结构,能让水泡在遇水流冲击时,保持足够的机械强度,确保水泡内部结构的安全稳定。亭外部薄膜在外部空气压力下成形,内部植入碳纤维材料,以获得坚固的结构。整个建筑外壳结构参考仿生学,经过了精密的计算,最终成就了一个高性能的“建筑皮肤”。这种建造方式既节省材料,又实现了结构的稳定。
  3.3 绿色建筑空间边界的模糊化设计
  在“解辖域化”原则指导下,绿色建筑的创作注重空间边界的模糊化处理,提倡空间结构的动态关联,为设计师重新审视高效灵活的建筑空间布局提供理论指导。
  著名日本建筑师藤本壮介,在其NA住宅项目中将建筑设计成一摞交错堆叠的方盒子(图4),建筑外立面使用玻璃材质,以弱化室内外的边界。室内空间没有设置固定的隔墙,而是通过21块位于不同高度的楼板划分出多样化的空间,这些楼板的功能各不相同,他们可以是地面、顶面、楼梯,也可以是书桌、椅子等家具,使用者在空间内获得充分的自由。[6]NA住宅项目不管是建筑的边界,还是室内功能定义,都作了模糊化处理,使空间更加灵活机动。
  4 结语
  德勒兹提出的生成原则注重建立人与物质世界相互解辖域化、连接共生关系,使建筑以一种开放、自由的方式融于环境的各项异质性元素中。“异质混合”原则为绿色建筑的创作提供了新方法,把建筑与生物相结合,生成高效节能、更加适应自然环境的仿生建筑空间。“解辖域化”的原则强调空间边界的模糊化处理,提倡设计师要突破固有空间的界限,以灵活多变的布局,生成动态多元的建筑空间。
  德勒兹“根茎”理念通过宏观层面的整合,可以为当代绿色建筑适应动态环境和生成过程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在当今社会环境及科学技术背景下,可以指导绿色建筑的发展方向和设计方法,对设计师的创新思维以及当代绿色建筑创作产生影响。
  参考文献:
  [1] 吉尔·德勒兹(法).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卷2):千高原[M].姜宇辉,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5-18.
  [2] 刘杨.基于德勒兹哲学的当代建筑创作思想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
  [3] 贾玉婷.中国式绿色建筑发展现状分析[J].建设科技,2018(19):76-79.
  [4] 宋晔皓,王嘉亮,朱宁.中国本土绿色建筑被动式设计策略思考[J].建筑学报,2013(07):94-99.
  [5] 陈伟杰.当代仿生建筑的空间组织与界面设计研究[D].天津大学,2014.
  [6] 汪瑜,孙秀丽.基于德勒兹“块茎”思想的当代室内空间设计[J].长春大学学报,2017,27(09):113-116.
  作者简介:傅程凌(1995—),女,江苏无锡人,硕士研究生,通讯作者,研究方向:艺术设计(环艺)。
  岳悦(1995—),女,河南焦作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设计(环艺)。
  张晓梅(1997—),女,山东济宁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设计(环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986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