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农业科技资源错配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关系实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实现农业科技资源的最优配置对于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分析农业科技资源错配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动态关系,本文以农业科研机构为研究对象,选取2005—2017年的数据,运用协整分析、误差修正模型和格兰杰因果检验,考察了农业科技人力资源错配、农业科技财力资源错配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内生关系。实证结果表明:东部地区农业科技人力、财力资源错配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中部地区农业科技人力、财力资源错配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至少存在2个协整关系;西部地区农业科技人力、财力资源错配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至少存在1个协整关系;中部地区农业科技人力、财力资源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单项因果关系。因此,改善农业科技资源错配是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路径。
  关键词:农业科技资源错配;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
  中图分类号:S-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754/j.nyyjs.20200430059
  引言
  随着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推进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业问题成为理论关注的焦点。近年来,我国加大对于农业的科技投入力度但只具有短期效应,致使我国农业产出效率以及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较低,科技资源投入重复浪费的问题仍存在。农业科技人力、财力资源的有效配置是实现科技成果有效转化的前提,也是促进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有效途径。随着经济发展的多元化,我国开始推行市场化改革,然而这种长期的、渐进式的市场化改革并不能从根本上优化我国的农业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我国农业科技资源错配现象仍较为严重。主要表现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较低,农业科技投资占全国科技总投资的比例不高[1,2];财力投入结构失衡、人力资源分布失衡、科技创新信息失衡使得农业科技资源配置结构不优[3]。因此,改善农业科技资源错配成为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途径。
  近年来,较多学者从资源错配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展开论述,其中,国内诸多学者从不同行业、不同对象以及使用不同方法验证农业科技资源错配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但结论不统一。涂正革、肖耿运用随机前沿生产模型,发现科技资源的配置效率对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不显著[4]。姚战琪、曾先锋等也证实了资源错配对全要素生产率没有作用[5,6]。随着研究的深入,王文以工业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模型发现消除工业企业科技资源错配全要素生产率会提升0.35~0.9倍[7],朱喜从农业角度展开研究认为消除农业科技错配,农户的农业TFP有望再增长20%以上[8]。李谷成以农业为研究对象从产出损失视角发现农业科技资源错配会使农业科技产出年均损失5%[9]。因此,资源错配究竟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现有学者主要是使用数理模型来验证消除了资源错配后会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未验证科技资源错配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到底存在怎样的耦合效应,所以本文从农业角度出发验证农业科技资源错配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耦合关系。
  1 研究方法、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1.1 研究方法
  本研究利用时间序列相关方法及理论,对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农业科技资源错配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所采用的主要计量方法:利用ADF方法检验农业科技人力、财力资源错配指数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平稳性;利用Johansen协整检验方法来验证各地区农业科技资源错配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即农业科技资源错配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建立误差修正模型考虑农业科技资源错配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短期均衡关系;利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来考察农业科技资源错配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因果关系。
  1.2 数据来源与处理
  本文数据来源于《中国农业科技统计资料汇编》,以2005—2017年31个省份为研究对象。对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以及农业科技资源错配指数的测算数据是以农业科技活动人员、RD经费内部支出作为投入变量,以科技论文与科技著作为产出变量。在对2005—2017年各省份农业科技资源错配情况进行分析时,将选取的31个省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3大区域,在各个区域内对各省份的错配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更能明显的分析我国农业科技资源的错配情况及区域错配特征。
  1.3 变量选取
  1.3.1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基于2005—2017年我国31个省域划分的3大地区的农业投入与产出的时间序列数据借助DEAP2.1软件测算不同时期我国农业科研机构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情况。由表1可以看出,我国东部地区的除2012年、2014年、2016年这3a全要素生产率大于1以外,其余年份全要素生产率都小于1,在2008年、2015年全要素生产率达到最低仅为0.886,说明在这2a我国东部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下降1.4%。中部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处于波动状态,在2005年、2006年、2014年这3a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处于增长状态平均增长4%左右,2011年中部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下降5.7%。西部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较为稳定波动不大,但在2011年全要素生产率达到最低仅为0.872,相较于其余年份下降12.8%。总体来说我国3大地区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还较为稳定,只是个别年份出现波动下降与上升。
  
  由公式(6)计算出不同地区农业科技人力资源和农业科技财力资源的相对扭曲系数,错配指数以1为标准,当农业科技人力、财力资源错配指数>1时表明农业科技资源配置过剩;<1时表明农业科技人力、财力资源配置不足,各地区农业科技人力、财力错配指数测算结果如表2。
  总的来看,农业科技资源在3大地区的错配情况为农业科技人力资源在中部地区、西部地区配置相对过剩;在东部地区农业科技财力资源配置相对过剩,中部、西部地区配置相对不足。东部地区农业科技人力资源错配系数在0.5附近波动,虽然东部地区农业科技人力资源错配系数<1并不一定说明东部地区农业科技人力配置不足,东部地区农业科技人力资源自2006年一直在缓慢上升,说明东部地区农业科技人力资源的质量在不断地上升。东部地区农业科技财力资源配置过剩,原因在于东部地区农业基础发展较为雄厚,凭借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大量的农业科技活動经费聚集在这里,而农业科技人力资源的配置速度跟不上农业科技财力资源的增长速度致使农业科技财力资源出现严重过剩现象。中部地区农业科技人力资源配置系数从2005年的2.336增长到2017年的2.571,西部地区的农业科技人力资源错配系数一直维持在1.2附近,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农业科技财力资源存在配置过剩现象,主要因为中西部地区的农业科技活动人员的供给小于其需求造成农业科技活动人员冗余现象较为严重。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农业科技财力资源错配指数在1附近波动,说明中部和西部地区存在配置不足现象,但错配现象并不严重。   
  2 计量检验与分析
  2.1 东部地区变量的单位根、协整检验
  由东部地区的单位根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与农业科技人力、财力资源错配指数在原序列下都是平稳的。因此,说明在东部地区农业科技人力、财力资源错配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
  
  2.2 中部地区变量的单位根、协整检验
  由中部地区的时间序列单位根检验结果由表4可知,时间序列数据均为一阶单整存在单位根,符合协整检验的前提,因此,本文主要使用Johansen协整检验方法来判断我国农业科技资源错配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是否存在耦合关系。
  
   由表5可以看出,变量之间没有协整关系(None)、最多有1个协整关系(At most1)、最多有2个协整关系(At most2)全都被接受,这说明在我国中部地区用迹统计量检验和最大特征值检验的结果表明我国农业科技资源错配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至多存在2个协整关系。说明中部地区农业科技人力、财力资源错配对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具有长期影响。
  3 结论与建议
  本文主要选取了农业科技资源投入的变量,测算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与农业科技人力、财力资源错配指数,进而验证农业科技资源错配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关系,得出如下结论:分地区而言,农业科技人力、财力资源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在中部和西部地区均为一阶序列单整;東部地区农业科技人力资源、农业科技财力资源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中部地区农业科技人力、财力资源错配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至少存在2个协整关系,西部地区农业科技人力、财力资源错配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至少存在1个协整关系;中部地区农业科技人力、财力资源错配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也存在短期动态关系,误差修正方程的误差修正系数均符合反向修正机制;Granger因果检验表明,中部地区存在农业科技人力资源、农业科技财力资源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单向因果关系,西部地区虽然存在协整关系但不存在因果关系。
  针对分地区农业科技人力资源、农业科技财力资源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论证结果,建议合理配置农业科技人力、财力资源并高效的利用。农业科技资源发生错配主要是因为农业科技资源的投入不合理,各地区农业科技资源分配不均衡等原因。在农业科技人力资源配置方面,应该加强地区之间的人才流动实现农业科技活动人员之间的优势互补,为了更好地让科技活动人员投入到科研活动中应该完善科技环境和体制;在农业科技财力资源配置方面,加强政府对于资金的管理力度,切实落实一体化改革实现资金最优配置,通过加强产学研合作消除农业科技人力、财力资源之间存在的障碍;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农业科技投入的力度,但我国对于农业科技资源的投入存在一定的短期效应致使农业科技转化效率仍不高。应因地制宜制定相应的科技资源配置政策,促进农业科技资源的有效利用进而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人才是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人才的作用,应该建立农业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农业科技人才在不同省份间的自由流动,对缓解省际间农业科技人力资源错配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 黄季焜,胡瑞法,张林秀.中国农业科技投资经济[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2]胡瑞法,时宽玉,崔永伟,黄季焜.中国农业科研投资变化及其与国际比较[J].中国软科学,2007(2):57-58.
  [3]钟荣丙.农业科技资源整合的模式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2,23(08):115-117.
  [4]涂正革,肖耿.中国的工业生产力革命——用随机前沿生产模型对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分解及分析[J].经济研究,2005(3):4-15.
  [5]姚战琪.生产率增长与要素再配置效应:中国的经验研究[J].经济研究,2009(11):130-143.
  [6]曾先锋,李国平.资源再配置与中国工业增长:1985—2007 年[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究,2011(9):13-18.
  [7]王文,牛泽东.资源错配对中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多维影响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9,36(03):20-37.
  [8]朱喜,史清华,盖庆恩.要素配置扭曲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J].经济研究,2011(4):86-87.
  [9]郑宏运,李谷成,周晓时.要素错配与中国农业产出损失[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05):143-153.
  [10]陈永伟,胡伟民.价格扭曲、要素错配和效率损失:理论和应用[J].经济学,2011(10):1401-1422.
  [11]Hesih,KlenowP.Misallocation and manufacturing TFP in China and India [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09,124(4):1403-1448.
  [12]Dollar,Weidj.Das (wasted) kapital:firm ownership and investment efficiency in China[R].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Inc,2007.
  (责任编辑 李媛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994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