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漓江流域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现状与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蔡健婷 郑超妹 李晓悦 秦雪苗 胡金龙

  摘 要: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的精粹,延续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本研究选取漓江流域5个代表性的传统村落,结合调查问卷进行实地调研访谈,进而分析漓江流域传统村落旅游开发和保护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村落保护和旅游发展对策,以期为漓江流域传统村落保护和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关键词:传统村落;旅游开发;保护对策;漓江流域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020(2020)01-0068-04
  传统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1-2]。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的精粹,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有许多值得现代文明汲取的生态智慧和精神食粮,具有不可再生性和替代性[3-5]。伴随工業化与城镇化的不断推进,许多年轻人外出务工,传统村落里仅剩老人和小孩,加剧了传统村落的“空心化”,同时部分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带来“千村一面”、古建筑乱拆建等系列问题[6]。在旅游开发中传统村落古建筑及街巷格局保护与追求商业利益间的矛盾愈发突出,致使许多传统村落受到严重破坏。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为新一轮乡村旅游及旅游业发展开辟了新的广阔舞台、提供了新的政策支持。乡村旅游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当中的重要内容,为传统村落发展旅游提供了历史机遇。漓江流域不仅具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而且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流域内分布有大量明清时代的传统村落,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伴随漓江流域内大规模旅游活动的开展,传统村落存在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无序开发问题。本研究选取实5个代表性的传统村落(均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结合调查问卷进行实地调研访谈,明晰漓江流域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现状和存在问题,并提出保护开发对策,为漓江流域传统村落保护和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1 漓江流域概况
  漓江流域位于广西北部、南岭山地西部,发源于兴安县境内的华南第一高峰猫儿山,漓江依次流经兴安、灵川、桂林市区、阳朔、恭城、荔浦,最终汇入平乐桂江,全长227 km。流域内中心城市—桂林市是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中国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漓江流域地形、地貌复杂,整体呈北高南低、中间低四周高的狭长带状分布,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漓江流域内自然山水资源丰富,自宋代就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同时也分布有大量国家级、省级传统村落,其中第一到第五批入选国家传统村落64个,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2 漓江流域典型传统村落调研分析
  漓江流域传统村落数量多、分布广,部分村落可达性差。本研究选取江头村、上桥村、熊村、旧县村、朗梓村等5个代表性的统村落作为调研对象(均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于2018年2~3月进行了实地调研,每个村落各分发问卷50份,合计发放调查问卷250份,其中有效问卷228份,有效率91.2%。将问卷调查获取的数据输入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均值分析,值域在[1.00,2.50]间表示“差”,值域在[2.50,3.50]间表示“一般”,值域在[3.50,5.0]间表示“好”。
  2.1 受访者基本特征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表1),受访者中男性占比略高于女性,为52.4%,年龄集中分布于25岁及以上,合计占66.3%。受访者以原住居民为主,占50.2%,原住民大部分年龄介于50~60岁,年轻人基本上都在广东或者县城工作,只有过年过节才会回家,此部分受访者对村落的变迁与发展有比较深的感触,并且也对村落比较了解,有利于比较全面的获取调研信息。
  2.2 受访者对旅游开发感知分析
  根据表2可知,5个典型村落旅游开发程度差异明显,江头村、旧县村、朗梓村旅游开发状况较好,熊村和上桥村基本未进行旅游开发。旧县村旅游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其他村落旅游基础设施处于“一般”需要强化完善的状态。5个村落的专用游客中心建设不足,江头村相对较好。江头村和旧县村受益央视等电视节目的推介,景区宣传效果明显。5个村环境卫生状况均较好,归因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全面推进。
  2.3 受访者对传统村落保护感知分析
  由表2可以看出,5个传统村落的保护状况均不佳,大多数新增建筑缺乏特色,仅考虑居住需求,风貌与已有古建筑协调度不高。古建筑、传统街巷的保护较差,江头村在古建筑以及街巷空间保护方面相对较好。5个被调研的村落均入选中国传统村落,从不同部门可以获取一定量村落保护资金,不同村落差异很大,但整体上保护资金不足。
  2.4 受访者对经济发展感知分析
  5个被调研的传统村落,外部公路通达性较好,但公共交通缺乏。农业产业和旅游业发展一般,旅游产业得分相较农业高,表明传统村落具有较好的旅游吸引力,但旅游产业开发层次低,对其他产业带动作用低。
  3 漓江流域传统村落存在问题
  3.1 旅游服务设施落后,接待能力不足
  漓江流域传统村落旅游服务设施缺乏,大部分村落未建立独立的游客中心,停车场、休憩设施、公共厕所缺乏或数量不足,部分村落有少量售卖旅游纪念品和土特产的小商贩。大部分传统村落缺乏住宿设施、餐饮设施,不能满足游客基本的吃住要求。缺乏连通主要市、镇的旅游交通工具和设施。
  3.2 旅游产品及开发模式单一
  漓江流域传统村落建筑风貌以明清古建筑群为主,大多保护较为完整,具有较好的建筑肌理,文化底蕴深厚。但实际调研中发现绝大多数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模式只是单纯的古村落、古建筑观光游览,并没有开发其他类型多样的旅游产品。在一些游客看来,这些古村落建筑形态相似,缺乏自己的特色,村落与村落之间的差异不明显,一连参观几个村容易产生视觉疲劳。传统村落内没有正规的特产销售点,销售的产品与其他古镇产品相似。村民自产的产品吸引力不够,都是一般的农产品,缺乏特色。   3.3 社区居民参与度不高,政府资金支持有限
  虽然5个被调研典型村落,在不同批次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但传统村落的专项保护资金很少。一些保存基本完好的古建筑群,大部分还有村民居住,所以村民会对自己房屋进行维修和保护,但是古建筑群没有保存那么完好的古村落,老房政府不给拆,村民只能在更靠近交通线的田地上建新房,形成新村,加上劳动力严重外流,居住在老房子的一般只有老人和小孩,还有一些家庭比较困难的贫困户,年久失修的房屋受自然灾害破坏严重,维修工程量大,当地政府资金扶持有限,久而久之古建筑群变成了荒凉、静谧的“鬼屋”。
  3.4 传统村落建设性破坏普遍存在。
  漓江流域内不论是保护的相对完好的村落还是古建筑破坏严重的传统村落,均不同程度存在建设性破坏问题,许多新建建筑风格、色彩以及整体布局与原有传统村落风格上格格不入,破坏了原来的村落街巷格局和整体风貌。部分村落新增的休憩设施如:凉亭、坐凳等,外形与周围建筑不协调,建造材料和做工粗糙。传统村落的巷道本来极具特色,很多具有文化意涵的传统图案,如:采用圆润的鹅卵石块铺成路面寓意人丁兴旺,但是村民为了便于行走和打扫铺上了硬质铺装,整个路面与周围环境不协调。新增建筑未考虑对原有传统街巷机理的延续,比如村民将房子建在路边破坏了原本的街巷空间和固有的交通流线。
  4 漓江流域传统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对策
  4.1 传统村落保护策略
  漓江流域内传统村落类型多样,古建筑、古街巷留存的数量以及质量也不尽相同,受制于交通以及周边是否有景区带动,旅游开发程度差异很大,因此提出三种传统村落的建议保护模式。
  (1)“政策主导型”保护发展模式。“政策主导型”保护发展模式是指传统村落在保护发展过程中,通过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以此为手段规范村民、开发商、规划参与者等各方的开发建设和保护行为。通过法律法规对村落进行保护,适合保存较为完整、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村落,街巷机理明显和具有明确的界限范围。此模式通过政策对村落机理和单体建筑进行一定的控制和保护,同时引导村落在可控范围内有序发展。
  (2)“招商引资型”保护发展模式。“招商引资型”保护模式是指在传统村落的发展中,先把村落承包给有意开发的投资者和投资商,政府再给予村落补助支持,完善基础设施、修缮古建筑,进行适度引导。此模式比较适合尚未开发,具有一定旅游开发价值的传统村落,有利于开发者从整体进行旅游空间布局,旅游产品开发。
  (3)“政府引导+村民参与型”保护发展模式。“政府引导+村民参与型”保护发展模式是指政府从宣传教育、政策扶持、基础建设、环境改善四大方面引导村民自主保护、自主开发传统村落的模式。只有将政府与村民很好的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解决民族村落的文化保护和传承,民族村落的发展与创新的问题。此模式适合于已具有一定的旅游产业基础,村民参与旅游经营意愿高的传统村落,有利于社区居民共享旅游开发的红利,同时传承村落的非物质文化。
  4.2 传统村落旅游开发对策
  (1)多措并举,完善旅游服务设施。旅游服务设施是旅游活动开展的基础条件,直接影响游客的游览体验和重游意愿。传统村落的基础旅游服务设施包括游客中心、旅游厕所、停车场、导览旅游标识系统以及内外部旅游交通。出台奖励政策鼓励传统村落积极创建A级景区和星级农家乐,从旅游、农业、建设、文化等部门争取财政资金,按A景区标准建设设施齐备的游客中心、星级旅游厕所、旅游停车场,打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导览标识系统。积极争取旅游扶贫资金和市政资金完善村落的内部交通,风格上要与村落传统街巷相一致,外部交通满足通达性的同时,考虑公共交通站点和旅游车辆的通行。
  (2)构建丰富的旅游产品体系。旅游产品是旅游景观(旅游吸引物)、旅游设施和旅游服务的综合体。结合漓江流域内不同传统村落旅游资源特色,积极推进漓江流域内各传统村落特色化、多元化、层次化的旅游产品体系建设。遵循“人文化、特色化、体验化、多元化”的原则,依托传统古村、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资源,以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内涵为核心,大力开发古村观光、文化休闲、农事体验、节事节庆等系列旅游产品。
  (3)农旅互兴、产业融合发展。农业是传统村落主要的产业形式和收入来源,在进行旅游开发时,以“大产业、大旅游”的视野观,打破旅游产业传统边界,深度扩展传统村落旅游活动发展空间,延伸旅游产业链、拓宽产业面,充分利用周边农田开展农事体验、田园休闲、农田趣味赛事、水果采摘等旅游活动,促进农业生产与旅游开发之间的资源整合与产业融合,合力推进休闲农业与村落旅游业协同发展。
  (4)完善机制、引导社区参与旅游开发。加强对漓江流域内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和旅游开发者的宣传培训,提高他们对社区参与传统村落旅游发展的重视,使他们意识到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发展对于提高旅游产品质量、保护传统村落的重要意义。旅游业的发展要同旅游目的地社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紧密联系,为社区居民创造尽可能多的旅游就业机会。在旅游发展过程中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建立完善的社区参与机制,为传统村落内居民参与旅游开发和旅游经营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使之享受旅游收益分配。
  参 考 文 献
  [1]熊梅.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05):153-158.
  [2]卢松,张小军,张业臣.徽州传统村落的时空分布及其影响因素[J].地理科学,2018,38(10):1690-1698.
  [3]杨红芬,陈正怡然.钱塘江流域传统村落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建筑与文化,2019(08):186-187.
  [4]吴永.三江县传统村落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思考[J].广西城镇建设,2014(11):131-134.
  [5]窦银娣,符海琴,李伯华,等.传统村落旅游开发潜力评价与发展策略研究——以永州市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8,34(09):1321-1326.
  [6]林琳,田嘉铄,钟志平,等.文化景观基因视角下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以黔东北土家族村落为例[J].热带地理,2018,38(03):413-423.
  (責任编辑:夏剑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068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