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趣味识字教学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毛利晓

  摘要:对于学生而言,识字是小学语文学习阶段的起始任务,也是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关键所在,因此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小学语文教师选择使用全新的趣味识字法锻炼学生的识字能力,并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有效提高课堂利用效率。本文将从小学低年级阶段的语文课堂实际情况出发,探索趣味识字法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以供参考和研究。
  关键词:小学教育;語文学科;趣味识字法
  人们常说:“兴趣是学习路上最好的引路人”,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方式,不断创新教学形式和识字方法,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使学生带着兴趣去探索新知识。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识字量的多少是语文成绩高低的分水岭,也是夯实语文学科基础知识的重要保证。
  一、故事识字法
  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学生由于年纪尚小,在课堂上能够专注听讲的时长十分有限,应对这一年龄段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故事性的特点,任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情况、学习能力和识字速度,采用合适的授课方式,灵活应用趣味识字法,将与生字相关的故事融入课堂教学当中,缔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真正实现寓教于乐的教学目标。
  例如,当带领学生学习“阵”这个生字时,可以编撰一个这样的故事,将“阵”分解为“耳刀”偏旁和“车”,“耳刀”即为一个大耳朵将军,“车”即为打仗时战士乘坐的战车,告诉学生传说中有一个耳朵很大的将军,人们称他为“大耳朵将军”,他十分勇敢,骁勇善战,经常乘坐战车和其他战士一同上阵打仗,通过这样的描述便将“阵”这个生字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解释出来,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在考试过程中也能够通过联想与这个字相关的故事,更快地作答。与此同时,经常采用故事识字法进行识字教学,能够增强学生对汉字用法的理解与认识,从而进入更好的文化环境,让学生能够全身心地融入课堂教学氛围。
  二、游戏识字法
  近些年,随着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越来越多的任课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方法和理念有了新的看法。由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年纪普遍偏小,对外界事物的认识不够透彻,经常会“以童眼看世界”,探索外界知识和新问题也普遍会用充满童趣的方式和行为,对此任课教师可以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顺应学生喜爱游戏的天性,在识字教学中灵活运用游戏的方式,让游戏识字法成为建设小学低年级阶段“高效课堂”的重要手段。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可以通过多种信息渠道了解游戏识字法,并根据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选取或创设最佳的授课方案。例如在“小熊摘香蕉”这一课堂游戏中,任课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绘制一棵巨大的香蕉树,让愿意参加游戏的学生站在黑板前,从树的低端开始,将自己认识的字大声读出来,并向其他学生描述自己记住这个字的方法,进而向树的顶端生字发起挑战,如果在游戏过程中这名学生遇到困难,则可以邀请其他学生继续完成挑战,直至帮助小熊摘到树上的所有香蕉。通过这类生动有趣的识字游戏,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认识生字、了解生字并掌握生字,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能够体会到游戏的快乐,对在课堂上能够集中注意力有独特的效果。
  三、谜语识字法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外界事物有着很强的好奇心,任课教师可以借此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让学生将求知欲转化到识字活动上,在任课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中提高自己的词汇量,并为未来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谜语识字法使许多语文教师推崇的授课方法,学生通过教师提出的生动有趣的谜面,开动脑筋思考答案,在这样一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谜面给出的信息猜测生字的结构和组成元素,进而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更好地掌握课程内容。
  例如在学习“府”这个汉字时,任课教师可以给出这样的一段谜语“一点一横长,一撇到池塘,塘边有个人,只有一寸长”,学生通过对这段谜语给出的信息可以判断出点、横、撇等元素,通过进一步的思考便能得出“府”这个字。与此同时,还可以利用谜语对字形相似的汉字进行区分,如“一点一横长,一撇到池塘,塘边两个人,坐在土堆上”,学生能够通过谜面透露出的信息判断出谜底是“座”,继而更好地区分“座”和“府”,对所学生字的记忆更加准确,在相似字辨析的题型中能够使作答更加得心应手。
  四、总结词
  综上所述,趣味识字法在小学低年级阶段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也是学生提高识字兴趣、增加识字总量的重要手段,语文教师可以积极创新趣味识字法,让识字课堂更加生动有趣,也让学生爱上学习、爱上汉字。
  参考文献:
  [1]何海华.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趣味识字教学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9(32):157-158.
  [2]杨柳,尹世奇.探究趣味识字法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实践运用[J].中国农村教育,2019(05):8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077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