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完善省域治理体系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臧建东 陈清华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转型是基础,科技创新是关键,制度建设是保障。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了全面部署,这为江苏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和制度保障。江苏作为经济大省,要把推进省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创新和完善调控,为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提供制度保障。
  着力创新宏观调控体系
  科学有效有度的宏观调控,是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当前江苏经济运行面临的外部环境严峻复杂,特别是随着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中美经贸摩擦持续反复、产业结构调整深度推进,经济发展的困难和风险不断增多,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显得尤为重要。一是要强化目标引领。深刻理解把握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丰富内涵,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目标以及落实推进国家重大战略和国家重大发展目标任务,聚焦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进一步完善发展规划,动态调整优化宏观调控目标,切实发挥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导作用。要健全财政、金融、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强化逆周期调节,做好跨周期设计,加强预期引导和管理,实现政策组合的最大整体效果,切实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确保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二是要完善经济政策。全面落实国家减税降费政策,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打好三大攻坚战、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障改善民生等领域的支持力度。落实普惠金融、科技金融、供应链金融发展支持政策,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要发挥好市场和政府“两只手”作用,引导资金投向供需共同受益、具有乘数效应的先进制造、民生建设、基础设施短板等领域。三是要促进消费升级。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促进消费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大对教育、养老、医疗、文化、旅游等服务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挖掘信息消费、绿色消费、品质消费等新兴消费潜力。要着力改善消费环境、提高消费品质,有效释放居民消费需求。四是要优化投资结构。加快制造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城际交通、物流、市政基础设施等投资力度,千方百计扩大有效投资。大力放开市场准入,拓宽民间投资领域,规范有序运用PPP模式,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活力。要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发挥好政府投资的杠杆撬动作用,积极引导民间资本投向实体经济和补短板、强弱项等重点领域。
  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中之重,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江苏制造业总产值约占全国1/7、全球3%,在150个工业细分领域行业中,有92个领域居全国前五位,并拥有全国最大规模的制造业集群,但制造业大而不强、世界知名品牌少、核心技术对外依赖度较高等问题依然非常明显。要紧紧抓住全球技术变革机遇,充分发挥江苏实体经济强等优势,着力提升产业发展的层次和水平,促进产业迈向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中高端。
  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引领能力。江苏科教资源丰富、潜力巨大。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促进科技创新的各项政策,着力破除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和政策性问题,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尽快释放科技创新的动能。一要健全鼓励支持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建立完善以创新实效为核心,更加符合科研特点和规律的科研绩效评价机制,对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应用研究实行分类评价管理,探索建立对重大原创性、颠覆性、交叉学科创新项目等的非常规评审机制,赋予领衔科学家充分科研自主权。要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增加财政稳定性支持比重,加快形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和优势科研资源整合机制。二要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坚持走“科创+产业”道路,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深入推进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更好发挥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等创新平台作用。深入推进职务科技发明成果所有权改革,加快完善科技成果使用、处置、收益制度,进一步支持科技人员以股权、期权、分红等方式参与收益分配,解决好成果转化中价值确定较难、转化手续复杂、利益分配不清的问题。三要完善科技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科技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如何加快营造具有竞争力的吸引人才的环境,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要进一步优化创新生态,不断完善聚才用才体制机制,加快构建以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
  不断夯实先进制造业发展基础。江苏部分产业基础能力薄弱和产业链水平不高的问题已成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乃至地区经济安全的“阿喀琉斯之踵”,加快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先进制造业体系是我省产业发展最重大的任务、最急需解决的问题。一要加快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针对基础零部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薄弱的问题,注重与国家方案对接和军民融合发展,抓紧研究出台产业基础能力建设方案,迅速展开产业基础再造工程。二是大力推进产业链现代化。要加快制定实施“产业强链”行动计划、组织开展“卓越产业链竞赛”,梳理重点产业链,逐一绘制“产业图谱”,加快实施一批强链、补链项目,增强全产业链把控力和竞争力,切实解决江苏产业链控制力低、脆弱性高的问题。三要突出抓好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注重利用江苏技术创新和规模效应形成的新竞争优势,加快培育物联网、集成电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建立和完善一批专业服务水平高、资源整合能力强的集群发展促进机构。重点支持骨干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培育发展“专精特新”企业和“隐形冠军”,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强合作,进一步提升产业集群国际竞争力。
  不断强化標准化建设。标准是世界贸易规则的通行语言,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之一。要继续强化标准引领,充分发挥标准“温柔法制”作用,推动江苏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提升。一要构建提升产品和服务的地方标准机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相关方协同参与的国际标准化活动工作机制,积极主动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鼓励行业、企业制定严于国家标准的行业标准、企业标准,推动一批江苏标准向国际标准转化和应用。二要加快完善绿色发展相关标准。目前江苏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但环保依然是全面小康的突出短板。要根据环境质量需要和经济技术条件,不失时机地提高污染排放、能耗、水耗等标准,制定完善绿色制造等标准。三是健全标准化协调长效机制。探索建立标准研制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协同机制,逐步形成标准研制、实施和信息反馈的闭环。强化各类标准实施与产业、区域、社会、节能环保等政策的衔接配套,探索建立以标准为依据开展行业管理、市场准入和质量监管机制。   着力营造一流营商环境
  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竞争力。近年来,江苏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的重要支点,取得显著成效。要进一步健全法治化、国际化、市场化的营商环境,充分激发多种市场主体活力特别是民营经济蕴藏的巨大潜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构筑更加成熟和定型的市场制度。一是要进一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产权制度是市场经济的基石。要坚定不移地把知识产权的培育与保护放在重要位置,健全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以及改造传统产业具有重大意义的原创性技术和关键性技术的培育、激励机制。推进产权保护的制度化和法治化,探索实施惩罚性赔偿制度,加强企业商业秘密保护,为各类人才和企业增强自主创新绩效提供更有力的制度保障。要素市场的发展和壮大是现代市场体系成熟和完善的重要标志,要通过深化市场化改革,着力推进土地、金融、科技、数据等要素市场的规则健全和制度建设。探索解决数据产权界定和个人信息保护、技术和专利市场发育不足、市场化人才评价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充分发挥现代生产要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要进一步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民营企业是我省经济转型、结构调整“主力中的主力”,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就是对民营经济发展的最大支持。要毫不动摇地鼓励引导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推进“降门槛、同规则、同待遇”制度建设,打破各类市场主体在市场准入、审批许可、经营运行、招投标等方面的“隐性壁垒”,切实保障各种所有制主体轻装上阵、安心经营、平等竞争、加快成长。完善政企沟通协商制度,研究制定更加精准的政策措施,开展更具针对性的“点对点”帮扶,切实帮助民营企业解决在推进企业改革发展、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实际困难,为民营经济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三是要进一步打造“放管服”改革升级版。按照“为全国做好标杆”的定位,在现有的良好基础上,打造全国最好的政务服务环境。深入推动“放管服”改革,以江苏自贸试验区获批设立为契机,全面消除束缚企业手脚的不合理限制,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服务,打造投资创业的“直通车”。继续推动金融体制改革、对外贸易便利化、信用管理、办税缴费便利化等改革走深走实,全面深入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切实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积极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更大限度地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着力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考核是指挥棒、风向标。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对于贯彻新思想新理念,引领和推动江苏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18年,江苏省委、省政府出台了《江苏高质量发展监测评价指标体系与实施办法》和《设区市高质量发展年度考核指标与实施办法》,建立起覆盖市县和部门的评价监测体系,为推动各地各部门高质量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要在进一步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围绕省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不断深化完善考核评价体系,着力增强考核的牵引和撬动作用。
  进一步优化考评指标。考核指标设定重在引领,不可能做到全覆盖。要围绕“六个高质量”和党的建设高质量,坚持大稳定、小调整,优选关键性、支撑性指标,形成具有普遍适应性的高质量指标体系。一方面,要强化考核指标的导向性。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问题,进一步调整优化指标体系,注重发挥好综合考核对全局工作的引领作用,发挥好关键指标对其他指标的牵引作用,使考核成为引导和推动各地各部门贯彻落实新思想新理念的有效制度,成为补短板强弱项的重要抓手。要加大政府债务、资源消耗、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约束性指标的权重,更加重视科技创新、教育文化、民生改善等方面的考核。另一方面,要增强考核指标的科学性。指标的设置既要看发展又要看基础,既要看显绩又要看潜绩,既要看当前成效又要看长远影响。要围绕中央要求和省委、省政府重点目标任务与难点工作,确定一些关键性、牵引性、支撑性指標。结合全省功能区布局规划以及各部门工作重点,设置一些个性化、差别化的指标,增强综合考核引领作用。
  进一步强化分类指导。目前江苏综合考核在各区域采用“统一试卷”,可以客观反映当年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但各地情况千差万别,综合考核采用同一考核标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要在综合考核中正视各地现有基础、主体功能、特色优势不同,进一步加大类别区分的力度、扩大分类施策的范围,综合考虑运用好水平指标和发展指标、共性指标和个性指标。例如,苏南地区要更加注重率先开启现代化,展现发展的探索性、创新性、引领性;苏中苏北则要关注如期实现高水平全面小康,协调推进“四化”同步。设区市个性指标的确立,建议采取第三方评估的方式,由利益无关部门在综合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全省推动高质量发展任务需求提出指标设置建议,充分体现对地方发展重点的针对性和指向性。同时,继续完善省级机关单位服务高质量发展考核体系,围绕各部门“三定”规定和权责清单,不断调整省直单位考核的计分方法,建立相对统一又兼顾公平的考核机制。
  进一步深化结果运用。考核的目的在于激励先进,鞭策后进,推动各地各部门实现高质量发展。要以扩大覆盖范围、强化同类竞争为原则,科学设定表彰类别和名额,确保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市(县)在主观努力的前提下“机会均等”,充分放大考核效应。进一步丰富激励手段,探索差别化激励措施,避免每年排名靠前的单位集中分布于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适当增设获奖门类,对综合排名进步大的、对关键领域发展走在前列的、对承担省委、省政府交办重大任务取得突破的,以“单项奖”“突出贡献奖”等方式进行表彰。要在政策规定范围内加大经济奖励和荣誉表彰力度,将考核等次与教育培训、培养使用、提拔晋升等方面挂钩,防止搞平均主义和“大锅饭”,让实干者得实惠,真正调动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作者单位:江苏省人民政府研究室)
  责任编辑:张蔚菊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113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