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在《鱼我所欲也》德育的渗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张志玲

  在当前教育改革背景之下,“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众所周知,语文最主要的功能就是给人以审美的愉悦,从而陶冶人们的情感操守,涵养人们的精神世界。新课程改革实施后,编入教材的课文,大都是文道合一、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因此语文教师理应根据学科特点,凭借语文课堂教学阵地,将德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之中,使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育学生。
  今天我们都在对学生大谈生命教育,尤其我们语文老师借助文章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只有一次”,我们没有理由漠视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更不能肆意践踏生命!而现在在教学《鱼我所欲也》一文,我遇到了一个难题:因为这一课中孟子提出了“舍生取义”的观点:“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如何引导学生看待这个问题呢?
  孟子主张“舍生取义”,宣传了“性善论”,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种子,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种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本心”不可小视,因为它们分别是仁义礼智这几种道德的萌芽形态:“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义之端也。”人应该推求“本心”,顺着“本心”的方向发展,并将它发扬光大,从而成为道德上完善的人。因此,放到《告子上》全文里看,本文讲的是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只要“本心”,即使在生死关头,人也能经受住考验;而如果丧失了“本心”,人就会做出有损于人格的事来。
  孟子在本篇中对舍生取义精神的颂扬,对“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的批判,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把“舍生取义”奉为行为的准则,把“富贵不能淫”奉为道德的规范,在民族存亡和革命成败的危难之际,能够宁死不屈、舍生取义。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过零丁洋》诗中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现代无产阶级革命烈士夏明翰在《就义诗》中说:“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这都是与“舍生取义”的精神一脉相承的。
  但这对初中生来说有点深奥,因此为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舍生取义”,我备课时精心设计题目。比如我设计了这样的探究题目:“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此,你是怎样看待的?”就很好地让学生在学习本文的基础上,学会辩证地分析与认识作者“舍生取义”的观点,使文化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传承与发展。
   “对我们中学生而言,这个观点离的似乎太远。前段时间新闻里播放说已经将‘见义勇为’改为‘见义智为’,可见,我们现在提倡的是‘取义不舍生’。”某学生简捷明快的发言博得了一阵喝彩。 …… 在众多的言论之中,除了‘见义智为’有新意外,也有学生在强调一个片面的观点:只有生命是最重要的,其他的所谓义啊,德啊,都要排在尾巴上。而且他们列举了许多反面事例,从贪污犯说到肇事者……他们不屑的说着:现在有谁还“舍生取义”啊?…… 针对此说法,接下来我们列举了当今社会上一些正面的事例……看的出,他们的想法有了比较大的变化,他们开始对“舍生取义”的勇士,发出由衷的赞叹,而对那些见利忘义、自私无德的小人表示出了极大的反感和鄙夷。 “现在社会上见利忘义的现象太多,可世界上真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德,一个人如果没有了德,就好象沒有了灵魂,也就成了一具行尸走肉,虽生尤死,受万人唾弃,而那些舍生取义的勇者至今传诵…… 当然最完美的方法仍然是‘取义不舍身’”。最后在讨论中,学生懂得了: 今天我们在大是大非面前,在名利面前,需要弘扬舍生取义的精神,需要保持自己的本心,不做有损人格的事;但当遇到突发事件时,要学会保护自己,‘取义不舍身’。
  这堂课的教学,告诉我们,语文的教学并不是单纯的语文知识的教学,而是要灵活的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灵活的与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接轨的教学,能学有所用。作为语文老师,只有坚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调动学生,抓住文本,创设情境,讲究方法,因“文”明“道”,因“道”悟“文”,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陶冶他们的情操,激励他们的精神,提升他们的素养,促使他们朝气蓬勃地学习和生活,健康茁壮地成长。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139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