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支玉恒《落花生》课堂实录(第二课时)评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师:刚才我们研究了父亲第三次谈话,赞花生。从两方面来称赞花生:第一,花生确实是有实用的东西;第二,它不愿意炫耀自己的优点,不愿意把自己的好处明显地摆给人家看。桃子、石榴、苹果在树上开了花,也在树上结了果,高高地挂在枝头,鲜红嫩绿,叫人一看就生了爱慕之心,、而花生开花以后却钻到土里去结果,只有成熟以后,把它挖出来,才能知道它结了果,这就是结合花生的生长特点来称赞花生。再看看“学花生”,大家一起再把第四次谈话读一遍,开始。(学生齐读第四次谈话)
  师:这次的谈话有六个字最重要,你们把它圈出来,、六个字讲了两方面,知道是哪六个字的同学站起来(陆续有一部分学生站起来)。现在站着的人一起读这六个字,我看你们想的一样不一样,开始。
  (站起来的学生读“不好看,很有用”)
  师:对了,非常好,请坐下。父亲在这儿又说了花生的特点,那么父亲是让我们学花生越不好看越好?是这个意思吗?
  生:不是。
  师:不是,父亲怕他们理解错了,紧跟着下面讲了一句,讲的什么,一起读出来,,
  生:(读)“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
  师:外表好看更好,更重要的,得有什么?
  生:实用。
  师:父亲说“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不要做这样的人,他是不是叫我们学花生?
  生:是。
  师:好,一个第三次,一个第四次谈话,你们看这两次哪一次更详一些?
  生:赞花生。
  师:赞花生更详一些。如果还用“看详略”的方法,那“赞花生”就是重点了,这显然有问题,,这两次谈话,我们都是用“看内容”的方法从五次谈话里找出来的。如果再用“看内容”来辨别,就不太明确了,我现在向大家介绍第三种抓重点的方法,,(板书:看同的)看什么?
  生:看目的。
  师:在这里看两个目的。第一,看父亲谈话的目的;第二,看整个文章的写作目的。现在我问你们,父亲所以向大家说那些话,只是为了把花生称赞一番呢,还是为了让我们学花生?
  生:学花生。
  师:那“赞花生”和“学花生”,哪个是父亲的真正目的?
  生:学花生,、
  师:我们用“看目的”的方法很容易就看出来这个是重点,,(在板书“学花生”后面一个红△)父亲谈话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学花生,,我再问一次:作家许地山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赞花生还是为了让人们学花生?
  生:学花生。
  [评]在前面“看详略…‘看内容”的基础上,总结出第三种抓重点的方法——“看目的”。如果还用“看详略”的方法,那“贊花生”就是重点了;如果用“看内容”的方法,也辨别不出课文要说明的道理。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方法就是“看目的”。支老师根据“看父亲谈话的目的”和“看整个文章的写作目的”,引导学生从父亲说的话中抽象出文章的写作目的,进一步认识抓重点概括文章中心的方法,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师:作者写作的目的和父亲谈话的目的都是为了让我们学花生。因此“学花生”是这两段话的重点。父亲这番苦心,“我们”理解了没有?
  生:理解了。
  师:光说理解了不行,得从课文里找根据。看你们能找出几点根据,你找到几点?两点?缺一点,再找找,一共三点根据。谁能找到?
  生:“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师:这是谁说的话?
  生:“我”。
  师:“我”说这句话说明理解了父亲的话没有?
  生:理解了。
  师:还有没有别的根据?
  生:“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师:同意不同意父亲的观点?
  生:同意
  师:还有没有?
  生:(读)“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师: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是不是理解了?
  生:是。
  师:从这三点可以看出,父亲的话他们完全理解了,也完全接受了:,这三点里,哪一点表现得最明确?
  生:(读)“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师:印在心上是什么样子的?父亲的谈话是什么内容?这一点没有表现出来,、
  生:(读)“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师:对不对呀?
  生:对。
  师:这句话最明确了,大家一块来读一读,开始。(学生齐读)
  [评]父亲这番苦心,“我们”理解了没有?这个问题其实与本课教学目标没有直接联系。支老师要求学生从课文中寻找到三点依据,这可以看作是提取信息的训练。可惜交流时三个学生每人只提取了其中一点信息,三个学生先后发言才将三点依据补充完整。如果教师将这次训练目标定位于完整提取信息的能力训练,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能完整地提取:I三点依据,然后在交流时评价哪位学生提取的信息最完整,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否则这个练习与本课教学目标关系不大,似乎可以删去。
  师:学花生要学什么?实际上就在这句话里表现出来了。从这句话里找几个字,最关键的,写在这儿。(指板书“学花生”的下面)谁能找到?
  生:不要只讲体面,要做有用的人。
  师:这黑板太小,写不下这么多字。
  生:要做有用的人。
  师:再简单一点。
  生:做有用的人。
  师:对不对?
  生:对。
  师:(在板书“学花生”下面写“做有用的人”)大家看黑板,我们今天学习这一课书,实际上就好像剥老玉米一样,剥了一层发现了一个重点,再剥一层再发现一个重点,最后剥到底是“学花生”,最后的玉米籽,我们要吃的东西是这五个字——“做有用的人”,,这一句最关键,说了那么多话,最后就是这一句。这一句虽然是“我”说的,但正像刚才讨论的那样,是“我”受了父亲谈话的启发,“觉悟”到的。其实还是父亲教育的结果。大家看,这五个字也正是这篇文章的什么呀?   生:中心。
  师:作家写这篇文章,他不是在向我们介绍花生这种植物,而是给我们讲了一个什么呀?
  生:道理。
  师:对,是借花生这种植物来比喻这种道理。(在课题“落花生”下面画一直线,写“借物”,由直线连接,再写“喻”,画直线连接“借物”与“道理”)这种写作方法叫“借物喻理”。这个“理”就是做人的道理。虽然他也用花生这种植物来作文章的题目,但是它和一般的这样命名的文章不一样,以后你们还要学习这样的课文,学到了你们就更明白了。好了,没什么问题了,下课。
  [评]最后总结出这篇课文的中心,也点出了这篇课文另外一个写作特点,就是“借物喻理”。课文就是通过落花生这种植物,阐明了一个做人的道理。
  本课全部板书如下:
  [总评]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的报告,提出了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和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的终身教育思想,其中学会学习更是学会生存的基础。“未来的文盲不再是那些不识字的人,而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报告中的这句话在我国中小学教师中引起强烈共鸣,于是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掀起了学法指导探索的热潮。支玉恒老师就是在那个年代脱颖而出并且享誉小学语文教坛的名师。
  《落花生》是支玉恒1995年执教的一个案例。课文借物喻人,以花生这一植物说明了一个做人的道理:做人不能只图外表好看,而是要做有用的人。教学这篇课文,当然要让学生明白这个道理,但这只是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之一。支老师的这堂课借助这篇课文着力进行的是一种学习方法的指导。课一开始他就提出了学习这篇课文的两项任务:”第一是通过学习课文,你要明白作者许地山,他通过讲花生,说了一个什么道理?……第二点,学习他写文章怎么突出重点,我们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义怎么抓重点,要主次分明,牢牢地抓住它的重点,我今天就教给你们抓重点的方法。”明白课文中心,懂得课文说明的道理,学生获得的只是一种价值观教育,当然这也很重要;掌握如何抓住课文的重点理解课文中心,这是一种阅读的方法,学生获得的是一种阅读的策略,这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支老师说:“如果在教学中仅止于让学生知道课文中哪些部分是重点内容,这无异于让学生去记忆一篇具体文章的重点分布。归根到底,还是一种单纯学习的‘灌输’。学生不能凭借教材举一反三,就难以形成能力。要避免这种弊端,最直接的途径就是在教学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亦即进行学法方面的指导培养。”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语文教育界对小学语文学法指导的研究刚刚开始,还没有清楚地总结出语文学习需要哪些基本而有效的方法,更不清楚这些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究竟如何进行有效的指导。在这样的背景下,支老师大胆地进行学法指导的探索,这不仅需要具备深厚的语文学养,更需要极大的勇气。
  这堂课重点指导阅读课文“如何抓住重点”这一学习方法。值得称道的是,支老师将这种学习方法细化出三种有效的操作方法:一是“看详略”,二是“看内容”,三是“看目的”。教学就是根据这三种操作方法,采用层层剥笋的方法设计教学过程,手把手地领着学生认识如何根据段落分辨课文的详略,如何从父亲和孩子的对话中辨别哪些话重要,哪些话不重要,如何从“看父亲谈话的目的”和“看整个文章的写作目的”中概括出文章的写作目的。经过这样一步一步具体详细的指导,学生对如何抓住重点这个学习方法就不再是一个笼统的概念,一种模糊的认识,而是变成了一种清晰、具体的可以操作的方法,通过教师指导下的亲身实践,真正学会了怎样抓住重点,理解文章的中心。当下的统编教材明确了单元语文要素,比如“积累有新鲜感的词语”“一边读一边提出问题”,等等。每个单元语文要素提出的都是一些比较大的概念,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细化出具体的教学目标或操作方法。比如“提出问题”,如何指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呢?有教师将其细化成阅读时能主动提出问题,有提问意识;能从多个角度提问,从题目提问,从全文提问,从关键部分提问;能从表达角度提出问题,努力提高提问的质量。如果我们教师也能够像这样细化/-.[-.1具体的操作方法,那么对单元语文要素的落实会有实实在在的帮助。
  完整的学法指导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认识这种学习方法,二是领会这种学习方法的运用情境。在通常的学法指导过程中,很多教师重视的是认识学习方法,而忽视学习方法的运用。
  支老师曾经说学习方法是一种下具,”任何下具都有其一定的适用范围。用锯只能截断而不能刨平。同样道理,任何一种方法也都不可能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看详略,可以说是一个能较普遍适用的确定重点的学习方法,但即使只在本课中,也不能用它解决所有问题”。因此,教师在学法指导过程中,必须充分注意到方法的运用“对象”,并且让学生自觉地领悟到这一点,学会用不同的方法解決不同的问题。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探索学习方法指导是现代语文教学始终关注的课题。当下统编教材采用双线组元的方式,明确了每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所谓语文要素,主要就是指必备的语文知识、语文学习方法策略等,实质上就是强调语文策略方法的学习。尽管统编教材提出的语文要素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提出的学法指导在指称上不同,在具体内容上也有较大差异,但其实质是一脉相承的。因此支玉恒老师的这一经典案例,对当下语文教师探索阅读策略教学也具有极大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174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