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柑橘产业发展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大河村发展柑橘产业面临3个困境:一是品种老化,品质、产量、产值下降,种植方式原始;二是市场环境逆变;三是村两委、合作社应对乏力。对此,提出要转变传统观念组织村民闯市场、进行品种改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苗圃、建设柑橘交易市场、延长产业链等6个方面的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大河村;柑橘产业;困境;对策
  文章编号:1004-7026(2020)09-0080-02         中国图书分类号:F326         文献标志码:A
   发展乡村产业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在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探索大河村产业发展路径,是帮助大河村摆脱深度贫困村的一个治本之策。结合大河村的地理环境、气候、交通等优势,发现大河村发展柑橘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1.1  基本情况
   大河村位于七星关区北部,是大屯乡2个省级深度贫困村之一。当地地形主要为沿赤水河谷分布的陡坡地,全村共13个村民组,523户2 511人,林地面积156.6 hm2,耕地面积200 hm2,旱地面积186.6 hm2。1992年,贵州大方县到四川纳溪区的326国道通车后,从大河村横穿而过,大河村到七星关区城区距离为100 km,约需2 h车程,另有乡、村公路通往田坎乡、龙场镇和大屯乡,到大屯乡政府距离为16 km。
   大河村气候为典型的河谷炎热气候,全年无霜期在350 d以上,夏季特别闷热,每年有十几天的温度在40 ℃以上,全年平均温度超过20 ℃,年均降水量925 mm;加上其海拔高度全部在1 000 m以下,平均海拔800 m,且村民主要沿大纳公路和赤水河谷一线的700 m海拔以下居住,大河村具有发展柑橘种植的条件。
  1.2  柑橘产业发展史
   大河村柑橘种植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是由当时的毕节县清水铺区南关村(现在的橙满园村)引进的,品种主要为红桔。在农村普遍实施家庭联产承包制后,约在1985年开始种植椪柑。大纳公路通车后,相对改善的交通条件使大河村的柑橘种植迎来了大发展时期。
   在柑橘发展的黄金时代,大河村的柑橘种植产业还影响、辐射到了邻近的四川省古蔺县马蹄乡,使同样适合柑橘种植的马蹄乡也开始发展这项产业。大纳公路通车以前,大河村的柑橘销售要翻山越岭,耗时五六个小时到龙场镇销售,劳动力成本相当高,甚至有不少人因为体力不支,在半道丢弃一部分柑橘才能将剩余的不足百斤柑橘背到集镇上销售。大纳公路通车后,出入川的人流车流增多。大河村柑橘销售大大降低了成本,节约了时间,大河村柑橘种植才开始蓬勃发展起来,形成了沿大纳公路摆摊销售的格局,迎来了大河村柑橘产业的黄金时代。
  1.3  产业现状
   除了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优势,大河村群众有40多年的柑橘种植历史和种植习惯,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种植经验。在2007年的毕节市(县级)橙子节上,大河村的柑橘拔得头筹,大河村柑橘在形成一定规模优势并成为七星关的地域品牌。大纳公路贯穿境内,在促进销售的同时,也大大扩展了大河村柑橘的品牌影响力。
   如今,大河村柑橘種植面积在233.3 hm2以上,初步形成了以椪柑为主,脐橙、纽荷尔等为辅的种植格局。全村523户人中,有450多户以种植柑橘为主导产业,户均种植150株以上,其中种植2 000株以上的有2户,1 000株以上的有50户。大河村柑橘年产值约在4 500万元以上,每年为该村带来户均15 000元以上的收入,有10户以上的种植大户年产值在10万元以上。现在,除了海拔较高的马鞍山、箐头两个村民组外,柑橘种植成了大河村名副其实的第一支柱产业。
  2  面临的困境
  2.1  品种老化,品质、产量、产值下降,种植方式原始
   发展到今天,河村现在有1/2以上的柑橘树树龄在20年以上,早就过了盛果期,不仅其产量不如盛果期的1/2,而且果实大小不匀、口感下降,单价也逐年下降。现在大河村柑橘的主要品种椪柑的均价已经由原来的5~6元/kg,下降到4元/kg,脐橙也由均价7~8元/kg的单价开始逐年下降。
   大河村现在的柑橘种植方式还比较粗放,由于没有按照现代农业的生产要求进行标准化种植,种植成本一直降不下来。例如灌溉,由于大河村没有形成贯穿果园的滴灌系统和深入根部的浸灌系统,柑橘生产仍然采取提水上山、顺流灌溉的方式。由于地表温度高,漫灌的水还没有流到根部,就已经蒸发了,既浪费了宝贵的水资源,灌溉效果也不好。在缺水季节,还屡屡出现生产和生活用水无法兼顾的情况。
  2.2  市场环境逆变
   夏蓉高速通车,极大地分流了大纳公路的客流,尤其是具有极大购买力的私家车、自驾车急剧减少。大河村沿路摆摊、等客上门的低成本销售模式本身就是一种相对被动、趋于保守的营销模式,很少考虑向外主动拓展市场。更为严峻的是,邻近的古蔺县马蹄乡实行了标准化种植,大幅降低了种植成本,加上选择了附加值高的纽荷尔、甜橙等品种,近年来柑橘产业长足发展,大河村就成了马蹄乡拓展市场的桥头堡。据不完全统计,每年马蹄乡销往大河村境内的柑橘都在逐步上升,2019年达到2.5万kg以上。
  2.3  村两委、合作社应对乏力
   面对产品老化和单价下降,加上劳动力等产销成本不降反升等,大河村有的柑橘种植户开始过分依赖化肥来提高柑橘产量,进一步影响了土质和口感。再加上没有建设规范统一的销售市场,相互压价、以次充好等恶性竞争手段层出不穷,柑橘产销的良性互动受到冲击。
   面对来势汹汹的市场冲击,作为基层组织的大河村两委及农村专业合作社,在组织引导农民对外融入市场、对内规范市场竞争、发展现代农业等方面明显跟不上节拍。截至目前,大河村没有形成专业的销售团队,再加上基层组织和合作社缺乏开拓创新精神、资金、带头人、威信等原因,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大河村村民虽然有强烈的发展柑橘产业愿望,但还停留在单打独斗、各自为阵的阶段,无法整合资源、集中优势赶上市场经济大潮。
   正是由于以上原因,大河村柑橘虽然曾经在口感、果形上一度在七星关首屈一指,但是并没有申请注册商标,更没有进行有机食品和无公害食品认证,产品包装、宣传也没有进一步跟上,在七星关区外的市场影响力、品牌认知度更是微乎其微,产品附加值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
   大河村的柑橘产业的产品均价、产量质量、市场份额和品牌影响力正在逐年下降,大河村柑橘产业面临困境。
  3  建议与对策
  3.1  转变传统观念,组织村民闯市场
   大河村柑橘产业要想走出困境,必须重视“人”的作用。“人”是源头活水,任何好的建议和对策,离开了人、良好的组织方式都是一纸空文。培养懂专业销售、种植、品改、管理的新型农民,发挥基层组织和合作社在大河村柑橘产业调整中凝聚人心、带头示范、组织领导、培训学习的重要作用,发动、带领村民主动投入市场竞争,在今后的柑橘产业结构调整中做好组织村民、流转土地、选择品种、培训技术、筹措资金、利益连接等工作,是现在大河村最迫切的任务,更是今后大河村实现全面振兴的重要措施。
  3.2  品种改良
   大河村的柑橘以椪柑为主,附加值不高,且树龄严重老化,进行品种改良已经刻不容缓。现在柑橘市场上的丑柑均价可以达到6元/kg以上,粑粑柑、脐橙中的“爱媛”系列均价也在8元/kg以上。按照脐橙苗10元左右1株,粑粑柑、脐橙(爱媛)16元1株计算,全部更新大河村柑橘品种需要资金60万~96万元,更新以后第3年才能挂果。如果平均每户引进30株左右,培育2年以后再用枝条在原来的老树上嫁接,所需资金为20万~32万元,5年后挂果。品种改良全部完成后,大河村柑橘产业年产值将达到8 000万元以上。
  3.3  發展现代农业
   集中进行长远规划,严格按照有机农业、无公害农业的标准,进行标准化、集约化种植,大幅降低种植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严格按现代农业标准控制化肥、农药残留等指标,增强产品竞争力。按照现代农业生产标准,加大对大河村柑橘的包装力度,申请有机农业认证和原产地保护,是升级大河村柑橘品牌的当务之急。
  3.4  建设苗圃
   为了应对今后大规模更新品种时周期长、适应性、市场前景等方面的风险,应超前建设苗圃基地,随时关注、更新、培育新品种。在提高柑橘产业的科技含量的同时,打好市场提前量,甚至发展附加值更高的苗圃业,是大河村柑橘产业迈上现代农业新必须提上日程的大事。目前,在大河村建设3.3 hm2左右的苗圃基地,约需资金500万~600万元。
  3.5  建设柑橘交易市场
   改变过去沿大纳公路零星售卖、各自为阵的销售方式,投资300万元左右,规划建设占地约2 hm2的柑橘及相关产品交易市场。严格按市场规律规范经营,坚决杜绝恶性竞争行为,是发展大河村柑橘产业做大做强的重要保证。在营销方式上,跳出传统销售方式,拓展网络销售和包括种植、管护、采摘在内的体验销售是大河村柑橘“走出去”的良方。
  3.6  延长产业链
   依靠大河村独特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避寒旅游、体验旅游、民俗旅游,与大屯土司庄园、三官寨彝族风情、溜耳河景区、中寨等系列景区融合发展,抱团发展,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延长产业链和消费链。
  (编辑:季  鑫)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176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