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  > 中国论文网 > 
  • 政治论文  > 
  • 应用型本科高校“一体两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质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高校“一体两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质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作为高校教学改革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结合时代的发展脉络不断创新并丰富内涵。大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提升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需要,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客观需求,是青年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文章结合多年实践教学和人才培养经验,提出以“国学经典阅读”为体,辅之以书写和表达训练的“一体两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质培养模式。这一培养模式,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价值取向,通过搭建大学生“国学经典导读”“书写教育培训”“语言表达教育实训”三个平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人才培养教学进行有机结合,既可以更好的发挥文化传承的功能,又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
  关键词:一体两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人才培养模式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意见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对外开放日益扩大、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快速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迫切需要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迫切需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进一步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迫切需要加强政策支持,着力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在校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
   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素养是指“大学生在自身先前
  习得的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环境以及学校的教育活动的影响之下逐渐形成的传统文化的道德品质、自身的文化个性、灵活掌握以及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的能力等一系列精神要素的总和”。
   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素养从静态上讲,是大学生主体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和品质,即人格修养和道德境界;从动态上讲是一个“融化”的过程,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化育”和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践行和传承。
   有调查结果表明,从整体上看,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程度不容乐观,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现状堪忧。在信息化、互联网化的当代社会,现代新媒体传播正在分解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性、整体性和连续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面临着严重的继承和发扬危机,这种危机在大学生中的表现为:缺乏认识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和方法;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诸如明礼守信、修身克己、勤俭节约等观念较为淡薄;在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上出现极端利己主义和拜金主义倾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继承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深度远远不够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教育要坚持全面发展的原则,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所以,提升大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需要,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客观需求,是青年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二、“一体两翼”人才培养模式的逻辑起点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高校教学改革的核心,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根本性意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高校教育改革目标要“改革人才培养体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模式”是指被研究对象在理论上的逻辑框架, 是一种可操作性的知识系统, 是可重复的运行方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一切教育教学的出发点,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互转化的媒介,是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采取的某种标准样式。人才培养模式具有明显的示范性、系统性、中介性和可操作性,在不同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可以形成不同风格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形成过程既要以市场为导向,又要彰显办学定位,所以人才培养模式的逻辑起点是办学单位的办学思路和学校定位。
   2014 年 5 月国务院在下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 号)中指出,要“引导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目前,新建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与传统老本科院校相比存在严重的同质化现象,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成为趋势,在差异发展、特色发展、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文学科也面临着转型问题,且比其他本身应用性就比较强的专业的转型来讲,显得更加困难和紧迫。
   处于转型阶段的特色应用型大学,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办学目标,如何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办出特色,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是学校办学必须明确的首要问题。因此,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对于现阶段的这类大学而言意义非凡。
   “十二五”期間,哈尔滨学院开展了为期5年的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其中黑龙江省基础教育研究基地建设项目是学校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的重要内容,人文学院重点参与中小学教师教育研究基地项目建设,旨在发挥师范专业的传统优势,创建一流的中小学师资培养平台,助力学校建设成为全省中小学教师教育的研究中心、培养中心、培训中心、信息中心和学术交流中心。
   人文学科乃是“无用”之“大用”学科,“一体两翼”人才培养模式最初是人文学科面向应用性转型的一种尝试与探索。我们试图通过对学生“听、说、读、写”四项技能的提升,培养学生“听得懂、说得专、读得精、写得好”的语言文字能力,在实际工作中彰显人文修养,以此为特色和优势与国内研究型大学的人文学科区别开来,以获得差异性的发展机遇。经过几年的实践与探索,我们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进而推广到全校各专业,以期通过这一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    三、构建“一体两翼”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只有认识到地方高校各学科在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才能充分认识到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作为地方高校,哈尔滨学院各学科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过分关注专业教育,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不读书,或读死书
   传统师范类学科人才培养过程中过分注重专业教育,学生除阅读本专业书籍外,对其他学科门类的知识涉猎较少,导致学生知识面不宽,视野和思路不够开阔。过多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传授,而不够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现已难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
   (二)舍本逐末,忽略学生“听、说、读、写”基本功的训练
   “听、说、读、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沟通的基本渠道和工具,大学生肩负着文化传承发展的重任。然而随着多媒体、网络及现代办公技术的使用,大学生对电子设备的依赖日渐显著,手机一族随处可见,日常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严重退化。传统培养模式又常常忽略学生“听、说、读、写”基本功的训练,如今的大学生提笔忘字、不会交流沟通、写不了文章的现象随处可见。
   (三)在专业素质与人文素质关系方面,不够重视
  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
   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忽视了培养学生如何“做人”,过分强调培养学生“做事”;忽视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过分强调专业教育。这种培养模式造就的学生缺乏深厚的文化底蕴,缺乏社会知识和人际交往的体验,缺乏独立的思想、个性、激情和想象力。
   四、“一体两翼”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一)明确概念
   所谓“一体两翼”的人才培养模式,“一体”即学生以“经典阅读”为体,教学以引导阅读经典为本。“两翼”即“写”和“说”,就是要培养学生书写和口语表达的能力,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本项目研究的目的就是在理论和实践层次完善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它的意义在于提高学生的从业能力,培养知识实、技能强、综合素质高,能快速适应工作的人文学科的未来教师,同时可以为全院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搭建教育实践平台。
   (二)构筑平台
   搭建“大学生国学经典导读平台”。在“中小学教师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平台”框架下,依托汉语言文学专业和黑龙江省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研究(培训)中心教学与科研优势,开设规范汉字书写、创意写作、公文写作等培训模块,搭建“师范生书写教育培训平台”。发挥汉语言文学专业优势,与哈尔滨广电总局合作开设普通话、沟通与表达、演讲与诵读等培训模块,搭建“师范生语言表达教育培训平台”。
   五、“一体两翼”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措施和途径
   (一)“一体”—“经典阅读”—大学生国学经典导读平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是传世经典。正如我们在前面所说,在信息化、互联网化的当代社会,现代新媒体传播正在分解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性、整体性和连续性。这是由于“微阅读”大行其道,这是一种败坏阅读风气的阅读,其内容大多碎片化、大众化和娱乐化,使阅读主体缺乏理性的思考而片面追求阅读获得的轻松愉悦感。
   与将阅读作为娱乐消遣的动机相对比的是大学生对经典著作的疏离,他们获知经典著作的相关内容主要是通过读图、看影视剧等快餐式的方式,这对全面把握经典著作的主题内涵极为不利。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为了使学生回归阅读原点,在针对大学生普遍存在阅读缺乏计划性和随意性较强的问题上,我们搭建了“大学生国学经典导读平台”。学院采取编制必读书目、设立流动书库、将阅读纳入学分的同时对阅读进行验收考核等措施。并开展“读书品介会”“读百本书”“悦读书社”等学生活动以不断提升大学生校园社团文化层次。同时通过搭建“五味讲堂”等学术平台,让学生通过听讲座、听报告来了解专业开阔视野。
   1.编制必读书目,将经典阅读纳入学分
   中国古籍浩如烟海,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所以非常有必要加强对大学生阅读的引导。引导的实际行动首先是编制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必读书目。经典阅读是提升文科学生文化素养的基石。为此,学院组织专业教师结合专业实际,在古今中外的经典著作中为学生开具一张“最值得读”的书单,使读书活动也在此基础上顺利开展。
   为了避免书目的编制只流于形式,需要制定切实有效的考核办法,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把经典阅读明确写进学业目标,以确保书目落实,这方面的工作是联合教务处等职能部门进行的。在制度的保障下使经典阅读的引导有约束力,提高学生对经典阅读重要性的认识,提升其阅读素养和人文素养。
   2.成立阅读交流平台,引导经典阅读
   思想只有碰撞才会产生火花,回归经典阅读的学生们在教师的指导下,成立了全新的阅读交流与学习平台——悦读书社。书社创立至今,建立了微信公众号,在公众号里设置了图书推荐模块,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落实本校大学生的必读书目。定期为学生播放电影、开办学生讲堂讲评书籍,多次举办诗歌朗诵比赛、演讲比赛和读书品介会,出版了原创杂志《悦读》。悦读书社提倡的快乐阅读活动已经深入到全院各个年级、班级,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且为学生展示读書成果、发表独到见解搭建了平台,深受师生的欢迎。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通过数字化处理经典阅读必读书目,设置“全文阅读”“名家导读”“精彩篇章”等链接,以适应学生在不同阶段、不同场合的阅读需求,同娱乐性的“微阅读”争夺碎片时间段。
   3.定期发起经典阅读讨论,打造精品活动
   读书的兴趣很多都是来源于他人的分享,紧密结合本校大学生的必读书目,定期发起经典阅读讨论。经典阅读的讨论分为线上线下两种,线上充分发挥经典著作讨论区的阅读交流功能,方便学生分享和交流自身阅读过程中的感受,这种方式易于被接受,在阅读经典时更具主动性。定期组织线下讨论,以“读书品介会”的形式将经典阅读中的“热点”移到线下,吸引更多大学生读者的关注和参与。悦读书社创办的主题词为“书香校园,品读高雅”的“读书品介活动”,已经连续举行了多届,成为全校公认的精品学生活动。该活动丰富了大学生活,培养了学生读书兴趣,提升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4.开设专题讲座,将经典导读引向深入
   专题讲座也是推广经典阅读的有效方式。中华优秀传统经典的年代久远,由于内容和时代背景都与当今有很大的区别,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有相当大的难度。所以,我们通过定期开办经典阅读专题讲座,聘请专家、学者指导,逐渐形成品牌优势,从而产生持久的号召力和影响力。
   听与读相辅相成。为充分发挥人文素质培养的作用,丰富学生学习载体,营造良好的大学校园氛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人文学院、学生处、教育发展规划处联合举办面向全校学生的高品位、高层次的素质讲座活动,并命名为哈尔滨学院“五味讲堂”。开办“五味讲堂”旨在补充课堂教学由于课时、场地等因素造成的不足,使我们的教育和教学不再囿于教室及课堂,同时体现文化育人的理念,创新学习载体。通过开展一系列具有时代特征、大学特色,符合青年特点的高品位、高水平讲座活动,积极营造符合大学精神的校园文化及学术氛围,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拓宽知识面,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最终形成具有我校自身特点、富有生机和活力的讲坛文化,使我们的工作可以更好地为我校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
   围绕“大学生国学经典导读平台”,学生组建了一系列社团。校团委社团对参加悦读书社、辩论协会、书法社、话剧社的学生进行了统一管理,要求其按期参加活动,完成相应考核指标后,才可获得相应学分。学分的激励政策增加了学生参与阅读的热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质培养模式相应工作的开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写”之翼——大学生书写教育培训平台
   这个“写”包括了汉字的书写和写作能力两方面。
   一方面,拥有良好的汉字书写能力应该是对当代大学生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对他们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时代要求。然而,当代大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不容乐观,多份调查报告显示: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电子产品的普及使汉字书写的空间急剧缩小,在这场“汉字危机”中,大学生群体提笔忘字、书写潦草、错字连篇等现象日益严重。汉字承载着中化古老的文化,汉字书写传递着华夏的文明。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已成为新时代一个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的写作能力普遍退化。电脑、手机的普及将我们带入“刷屏时代”。应试教育上来的大学生,写作能力在大学阶段不升反降。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在汉语写作中经常出现语句不通、标点乱用、词不达意、逻辑性差和用语不规等现象,可谓错误百出。
   在当代大学生的能力构成中,除专业能力外,还应有活动能力、创造能力以及表达能力。而表达能力是以语言的运用为基础,所以进行系统的写作培养与训练就不可或缺。
   通过搭建“书写教育培训平台”,开设“书法艺术”“创意写作”“公文写作”等课程,开展通用规范汉字考核及汉字听写大赛等活动,一方面可提高学生书写规范汉字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增强其创作文学作品和撰写公文的基本能力。
   1.完善相關制度,提升教师素质,加强书写训练课程建设
   学校在提高大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方面有着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转变大学生自身的汉字书写观念的前提下,建立系统的汉字书写教育教学体系,将汉字书写能力的培养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之中,并开设相关课程,辅之以书法学生社团以及专业的书写教育中心,使学生通过系统课程的学习和社团活动来加强对汉字书写兴趣,提高其汉字书写能力。
   学校层面来说,在提高大学生汉字书写能力的同时,亦应当提高教师的汉字书写水平。校方应充分利用有效资源,委派教师参加全国高校书法教师培训,举办相关讲座、鼓励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进行板书,以提高教师的汉字书写能力,并强化教师对学生汉字书写的规范意识,发挥其在学生书写能力提升过程中的引领作用。
   在课程建设上,大力加强网络在线课程建设,把《书写训练》课程确定为学校慕课重点建设课程,以解决书法课程开设周期短、上课人数过多而造成的实际教学效果不理想的问题。
   2.推动大学语文课改,单设写作课程,提升学生写作水平
   在“一体两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质人才培养模式下,对公共课程——“大学语文”进行改革和调整,融入更多的传统文化内容与要素。新的大学语文课程由国学精萃、作品赏析和写作三部分组成,使写作课程覆盖各个专业,以加强大学生写作能力的训练与培养。
   要在大学阶段提升大学生写作水平,阅读经典范文是前提。“写”之翼是根植于“体”上的,通过经典阅读,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布局谋篇、遣词造句,提高其鉴赏水平和学会如何组织高质量的文章。同时设置对应社会岗位需要的目标写作模块,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区别讲授,如文秘写作类、调查报告类、新闻通讯类、个人申请及总结和演讲等,让学生的写作能力与社会岗位的写作需求实现无缝对接。
   面向所有专业开设通识课——“创意写作”,旨在提高学生创意写作的能力和水平,为学生在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和广告等文化产业就业方面提供课程支持。
   3. 举办书法展、征文活动,重视社会实践场景创设
   “写”的能力培养与提高需要具体的实践操作,社会实践场景的创设对学生书写能力的提升极具针对性。在汉字书写这一环节的训练上,通过成立书法社团和定期进行书法展,使学生提高对书法的热情,并对中国汉字文化有更深入的认识。
   大学写作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关系到民族整体的素质问题,是提升人文素养的重要举措。要通过训练让学生养成写作习惯,让他们多参与具体的实践活动,然后通过征文把其在活动中的所思、所想和所感用文字表达出来,以增强他们的人生经验和阅历,丰富其个体情感。从而培养大学生认识自己,提升其对汉语言文字的创造性运用能力。
   (三)“说”之翼——大学生语言表达教育实训平台
   当前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存在以下不足:语言表达不到位,不清晰,不顺畅;对于公开演说过度紧张,普遍存在怯场心理;不具备通过演讲等语言能力形式来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其形成原因除了虚拟的网络时代造成的人际关系淡化致使语言表达能力逐步低下外,更体现在大学相关课程的缺失上。    “大学生语言表达教育培训平台”作为“一体两翼”培养模式的“说”之翼,应立足于“经典诵读”,通过开展“普通话培训”“诗歌咏诵会”“话剧社”等活动来不断规范学生的语言习惯,以提高其语言表达的能力。
   1. 普通话培训模块
   (1)组建语言表达教育培训团队,开展普通话培训活
  动。大学生语言表达教育培训平台,依托学校“双师型”教师优势,组建语言表达教育培训团队,定期开展普通话培训、推广活动。网络信息化普及的今天,重视语言规范化已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勢。高等院校作为普通话推广的重要阵地,要让学生充分认识说好一口标准普通话的重要性。要在理论知识学习之后,指导学生多说多练,强化学生口语的规范性。
   (2)加大资金投入,建设专项场馆。向学校教务处、资产处等相关部门申请建设普通话测试中心场馆,建设普通话测试机位,配套全国统一的普通话测试软件,建设完成后,该实训室软硬件水平可以达到省内领先,可以承担校内外普通话培训及测试任务。
   2.沟通与表达模块
   (1)开设语言表达能力课程。把对语言表达能力的培训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并开设相关课程。课下可利用校园文化活动,以加强实践锻炼,比如“大学生青春风采大赛”等活动,为学生大胆、流畅、精确的发言锻炼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让学生可以通过这个环境来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建立更完善的学生综合能力考核机制,提倡适当的口语表达能力的考试方式,让学生有意识地加强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养成与人自如交谈的习惯。
   (2)组建学生剧社,演绎文学经典。青葱剧社是人文学院建立的最早的学生社团之一,剧社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和文化通过自编、自导、自演的话剧形式进行实践,有力的提升了社团成员的创作能力、组织能力、理解能力和表演技巧,真正地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通过专场演出的形式,向全校师生展现了他们的成果,并排演了《雷雨》《我不是李白》等多部经典话剧节目。
   (3)成立辩论协会,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辩论赛因其需要参与人头脑敏捷、思想转换快,判断力强的参赛要求,也成为了一个锻炼学生语言综合能力的有效的途径。辩论协会是我校组织架构最为完备,运转最为成熟的学生学分制社团,并且每年都按时有序的在全校范围内组织不同年级和班级的辩论赛。经过多次这样的比赛,实现让学生自己选出辩题,自己组织辩论,突破传统授课型模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让他们大胆发言,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形成教学与训练语言能力相结合,实现学生理解能力,应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3.演讲与诵读模块
   (1)开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内容的演讲。结合经典阅读的内容,利用公选课“口才与演讲”传授的技巧进行演讲比赛。演讲的主题为“我与经典”或结合现实生活中感悟的“传统文化中的大智慧”。既检验了学生经典阅读的情况,又可以锻炼学生公开演说的胆量,加强学生的口语训练。
   (2)咏诵经典诗歌,弘扬传统文化。诵读是学生和经典对话最直接的方式之一。结合传统节日进行经典诗歌咏诵,如端午诗会、中秋诗会等是我校近年来持续举行的大型文化类校园文化活动。
   诗歌咏诵会以弘扬传统文化,演绎经典为主题。并邀请广播电视台知名主持人和朗诵表演艺术家以及全国朗诵比赛的选手同我校师生同台演出。注重创意新颖、内容多样,既有大气磅礴的学生群诵,又有团体小组合的经典演绎;既有诗词歌赋的语言表演,又有曼妙委婉的古琴、书法、舞蹈表演,把观众带入诗情画意的世界之中。在抒发广大师生浓浓人文情怀的同时,也让学生对优秀的传统文化产生强烈的认同感。
   综上所述,针对当前大学生传统文化素质亟待提高这一现状,提出构建“一体两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质培养模式,实现在培养理念和培养模式两个层面的创新。该培养模式紧紧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通过大学生“国学经典导读”“书写教育培训”“语言表达教育实训”三个平台,实现课内外资源结合,鼓励学生自主参与、自主学习,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这一模式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和为新时代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路径。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Z].2017-01-25.
  [2]李娜.当代大学生文化人格铸造研究[D].吉首:吉首大学,2012.
  [3]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07-29.
  [4]范慕乔.基于大学生特征思维、行为方式和文化诉求的校园文化构建[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12).
  编辑/姜雯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21469.htm